书生报国成何计 难忘国史钱穆魂
——《国史大纲》读后感
培训第二周,拜读了钱穆先生的新通史巨作《国史大纲》,初读时竖版的繁体文字给了我很大困扰,读下来往往是认了一页的字,回过头却仍不知其意,硬着头皮读了二十多页“引论”,黑笔标注,红笔圈画,竟也读出了些心潮澎湃。之后,在专家导读、深入研读、小组交流、班级分享的层层推进中,我更加珍爱这本书,珍爱这份深厚、淳朴、赤诚的爱国之情。
一、忆大师生平,悟人生价值。
钱穆先生是中国近世“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他7岁入私塾,10岁入新式小学,18岁抗颜为师直至暮年。从小学、初中到大学讲师,无论工作变迁、身处何地都饱含爱国之思想、报国之志向,他的教育情怀和理想、思考与探索无不令我辈叹服与敬佩。纵观近代伟人之生平,无不以终生信仰和信念铸魂而踔厉前行:伟大领袖毛主席17岁离家读书,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家国情怀;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习总书记15岁到梁家河插队,20岁挑起梁家河支部书记的重担,他寄语当代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循伟人足迹,悟人生道理:唯有怀揣信仰,坚定意志,奋进不辍,奉献不止,方不负此生。
二、怀温情敬意,思国史之魂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序言开宗明义,字数不多却字字千钧:“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的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当信每一个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序言中这四个信念贯穿于整本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唤醒,更是深重的家国情怀。国家兴亡在文化,更在于我们历史的魂与根。纵观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最悠久、无间断、最详密,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习总书记曾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就是期望国人在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漫漫道路上真正具备一种历史精神,并将它发扬光大。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身先士卒,引领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三、塑文化自信,明奋进之路
《国史大纲》中阐述:“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然我民族国家精神命脉所系,固不在一种力量向外冲击,而在一种情之内在融合也”“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生存于世之力量”。
由此可见,历史的生命和民族的灵魂在文化,在文化精神,中国的生力在“文化”,出路也在“文化”。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进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信,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作为教育人,我们承担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有用人才的历史重任,引领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优良传统,永葆崇高信仰是“有用”的具体诠释。在实际教育教学之中,可从以下几点实施:一要注重学科渗透。利用课堂主阵地引领学生学史知史,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佩感、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的内核,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基础;二是通过活动培植。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熟悉和了解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的力量;三是坚持榜样引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要指导学生读英雄、识英雄,学英雄,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旷世的“横渠四句”正诠释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一大事”之于我们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本《国史大纲》使我更坚定了成为优秀教育人的信念,我们要学习“先生们”严谨细致的学术追求、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厚积而薄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