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当世界开始“印度化”》读后感

2025-10-03 08:55:08  本文已影响人 

《当世界开始“印度化”》读后感——谈谈移民与历史


我们的朋友平原公子发了一篇文章《当世界开始“印度化”》,看完之后,我心情很沉重,
在当今全球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时代,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人口结构老化、生育率低迷的挑战。移民,常被视为短期解决方案。
我们不妨借鉴新加坡和唐朝的经验,来反思这一现象。
新加坡的老李头(李光耀)早就说得非常清楚了。他在面对本国人口萎缩时,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新加坡人对引进外来人口的做法有着强烈反感,但政府几乎是在无计可施之下才出此下策。处处见到长相、口音、行为举止与本地不太一样的人,自然会让人不自在。他也宁可多看熟悉的脸孔。但是,新加坡人愿意生育吗?他们是要面对现实,认清引进新移民是个必须接受的现实;还是要任由新加坡持续萎缩、老化、失去活力?老李头试过搞组屋控房价,年轻人不生;试过给大额育儿补贴,年轻人还是不生。最后被逼得没办法,开始搞移民,即便他明知道这只是权宜之策,遗祸无穷。
搞完移民之后,老李头绝望地发现,这帮子新移民也不生。最后一点是,实践经验证实,这些新移民并不会显著地提高生育率,因为他们也和新加坡人一样不愿意多生育。新移民是替代所缺的年轻人口,但他们所生育的下一代,也一样不足以替代他们上一代的人数。所以,一代代引进新移民,对人口问题不过是饮鸩止渴,始终无法长远地从根本解决问题,只能永无休止地引进一波波的新移民。要改变这场游戏规则,新加坡真正需要的是改变观念,多生儿育女,换一种方式过日子。
最后,老李头表示:爱谁谁吧,再见,我走了。如果要他说出哪个问题对新加坡的生存威胁最大,他会说是人口问题。这个问题他无从解决,也早已放弃。他已经把这个工作移交给下一代领袖,相信后人智慧,未来的接班人能找到出路。(这里就能看出差距,毛主席从来不说相信后人智慧,不给后人留难题)
从毛主义的视角来看,这种依赖外来人口的做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政府对劳动人民生育意愿的漠视与无力。毛主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通过发动群众、转变观念,才能真正解决人口问题,而非一味引进外来力量,导致社会分裂,制造新的矛盾。
回溯历史,唐朝的包容政策同样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唐代宗时,一次回纥人于鸿胪寺擅自出坊市,光天化日之下抢掠幼童和美女,当地官员试图制止,回纥人大怒,以三百骑犯金光门、朱雀门,迫使皇城恐惧诸门尽闭。皇帝派中使宣慰,说好话并送给回纥金钱美女,乃止。此事犯法的回鹘人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得到了奖励,最终不了了之。由于没有严格执法,迫于回鹘势大,唐朝对回鹘人的法律约束和惩罚成为空谈。
又一次,有一个回纥平民徒步进入长安闹市区坊市抢劫,长安令邵说前去说好话制止,被这个回鹘人痛打,把邵说逐赶至含光门大街,夺走其所乘马扬长而去,邵说只得脱身避走,有司(司法机关)不敢禁止。回纥人还曾白天在长安繁华的闹市的东市公然杀人,市人执之,拘于万年县,回纥首领赤心闻之,大怒,自鸿胪寺驰入县狱,劫囚而出,斫伤狱卒,此事也是不了了之。
《旧唐书·回纥传》评论回纥对唐廷的影响曰:“肃宗诱回纥以复京畿,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戡难中兴之功,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无以抑其凭陵。忍耻和亲,姑息不暇。……比昔诸戎,于国之功最大,为民之害亦深。”可见,所谓唐代的“万国来朝”,其实是一个皇帝的新装的虚假故事,本质上是统治者唐玄宗心虚和不自信的表现,把所谓虚假的万国来朝和色目人吹捧的客套话,当做自己统治合法性被认可的最大荣耀。当然也不仅仅是唐朝特有。
毛主义主张通过群众路线来巩固国家根基,而非通过无原则的包容来换取短期稳定。这种做法最终导致社会动荡,削弱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基。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他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的纪念照后面还有八个大字: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我为啥突然想起了他?因为他在中印边境维护了人民。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一个字形容主要人物
  • 下一篇:《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