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不能忘记的》读后感

2025-07-30 09:03:48  本文已影响人 

《不能忘记的》读后感

抗战胜利纪念日

《不能忘记的》读后感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文/大江大河

当我拿到1942年的《解放日报》缩微胶片,并安装于阅读机后,在该报8月3日的第四版(即文艺版)上,见到了我父亲以“麦播”为笔名写的短篇小说《不能忘记的》,文字近四千字。

小说当中刻画了三位人物,一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某区政府的八路军干部何同志;二是辖区所属大丰村民主选举的村长方本恒;三是村游击小学学生、儿童团小队长、方本恒的十二岁的儿子方小平。

小说的梗概是:有一天下午三点,何同志奉区长之命,要到二十里外的大丰村去视察普选运动(是指我党中央制定的关于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建设,实行民主选举的政策)进行的情况。

当时在该村北边十二里处有日伪新建的一个据点,敌人不断到这一带村庄抓人,抢东西,人民过着悲惨的逃荒生活。

面对如此严峻的敌情,何同志按区长嘱咐,严守保密纪律,不带任何文件,仅凭谈话和记忆开展工作。然后装扮成讨账的商人,骑上脚踏车就出发了。

傍晚时分,何同志来到大丰村村口,向两个正在玩耍的孩子问路,其中大一点孩子,宽脸、圆眼睛,身着褪色毛蓝粗布夹袄,头戴一顶黑色且式样拙笨的军帽。他聪明伶俐,仔细地打量着何同志,不时地盘问并索要通行证,给何同志留下深刻印象。

何同志来到村公所,见到方本恒村长。这位方村长四十多岁,被选为村长已半年多,曾多次到区上办事,与何很熟悉,俩人见面格外亲热。

村长首先介绍了这几天的敌情和应对措施,说:“鬼子们没断出来搜人,……天一黑俺们就把门锁上,办公的人全都藏起来了。”村长接着说,村公所就是应付敌伪的一个场所,白天俺们有个人在这儿支应支应,敌人来时,就说村长被抓走了,以应付敌人。村长还说:“像谭村……有这么几天,两个咱们的同志就活活地被鬼子挑死,村长也被抓走……”。

听了村长的讲述,何同志更加了解敌情的复杂严峻,周边环境的险恶和村里工作的艰难。他一面同情地安慰村长,一面又鼓励村长,继续完成好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当村长听说何同志是来帮助选举的,立刻兴奋起来,说,“那我们就不用在这儿谈了!”于是,村长就领着何同志走向那个秘密的真正的办公地点去了……。

到了晚上,何同志住在了村长家。当他与村长坐在炕上说话时,傍晚在村口遇到的那个宽脸的小同志又出现在眼前。何同志高兴地连忙上前与其握手。村长介绍说:“这是我的大孩子。”何同志借机向村长讲了小同志警惕性高,仔细盘查过路人,以防敌伪冒充八路军进村搞破坏的故事。村长听了更加高兴了,并鼓励孩子今后继续这样做。接下来,何同志拉着孩子的手聊起天来,孩子告诉何同志,“他叫小平,十二岁,正在游击小学念书,是儿童团的一个小队长。”通过交谈,何同志深深感到小同志格外聪明,虽然年龄不大,但他懂得许多的事情;于是何同志又握紧了他的手。小说中无比感叹地写道:“在暗淡的灯光下,我看到他的圆圆的小脸上,充满着一种愉快的表情;他那两只闪闪有光的眼睛,不住地向我打量,像是在寻找什么新奇的东西。我紧握着的他的多肉的小手,时而从我的手掌里怯生生地缩回去,但即刻又伸出来和我的紧紧握在一起”。由于时间已晚,方小平回屋睡觉,而何同志却一时无法入睡。

到了黎明,方村长和方小平急促地敲窗户叫何同志起床,并带着他往院外街上跑。此时,村外不断地传来枪声,一个汉奸在街上朝着奔跑的村民们大声吼叫,“都到村东的广场去!”在被汉奸驱赶的当儿,由于混乱和拥挤,何同志与方小平及家人失去了联系。

当东方天已发白时,村民都被集中到广场上了。只见广场四周,围着一圈鬼子兵,个个手持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凶神恶煞地瞪着村民,而那一挺一挺架好的机枪正在瞄准着人群。面对如此恐怖、险恶的情形,村民们都很沉着冷静。

到了天亮时,一个举着扳下机锤的驳壳枪的汉奸大声吼道:“现在小孩子们站在我的左手边,大人们就站好不准动!由谁家的孩子把大人挑出来就可以回家,……小孩子们都过来!”但孩子们都没有一个行动的。汉奸又吼叫:“现在就过来!谁不过来就带走……”。在人群中的家长们见状后,担心孩子们遇害,只得无奈地对孩子们说:“去吧!过去吧!”这样包括方小平在内的孩子们才陆续走到指定地点,开始“认领”大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上大人的站队人数逐渐减少,方小平在“认领”了自己的父母之后,眼睛仍紧盯着大人站队,继续寻找区政府八路军干部何同志。

当方小平终于发现何同志时,就沉着地走到何的跟前,很自然地用手扯起他的胳膊,说:“嗳,二叔,走吧!我说怎么看不到你,敢情你在这儿……。”这时一个鬼子兵立刻上前吼道:“哦,你的什么?”方小平果敢而坚定地说:“他是我叔叔!”这时鬼子兵只好不耐烦地挥手放行。就这样,何同志随着方小平及其父母一同离开广场回到家中。

在小说的最后结尾处,何同志深情地说:“啊,我是安全地脱险了!但一想起这,在我的脑海里即刻就浮现出小平那可爱的影子来。这是使我永远铭记的。”

在阅读这篇极具感染力的小说之后,我深受启发,感慨不已。回顾烽火连天的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的关键时期,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为此,根据地的党组织、政府和军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爱戴、尊敬和坚定支持与拥护。小说中的方本恒父子正是无数爱国民众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方本恒的儿子方小平,年仅十二岁,用他的机智与勇敢,在敌人面前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着冷静。面对日寇和伪军的刺刀与机枪威胁,他毫不畏惧,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无比坚定地“认领”了抗日区政府中的八路军干部为自己的亲叔叔,帮助他脱离了险境,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这样的英雄事迹震撼人心,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也更充分地彰显了根据地军民鱼水深情和血脉相连。

作为各级抗日政府和八路军代表的何同志,无论在小说的命题上表明“不能忘记的”,还是在结束语中表达“永远铭记的”,不仅是对小英雄救命的感激与感恩,更是对所有在抗战中顽强斗争,英勇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的缅怀与致敬。正是因为有了千百万这样不惜个人生命,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人们,才形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的强大力量,以致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兵民是胜利之本”,何同志立誓永远铭记小英雄舍己救人,抗战到底的事迹和精神,一方面为广大民众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激励人们继续奋勇抗战,另一方面还包含着政府和军队要永远爱民、亲民和为民,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生死相依、血脉相连,传承和弘扬“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光荣传统,才能最终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这篇小说不仅是一段抗战历史的见证,更是一曲关于勇气、智慧与军民鱼水情深、血脉相连的赞歌。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始终保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定力,继续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践行习主席关于“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的指示,开创“双拥工作”的新局面,地方搞好拥军优属,军队搞好拥政爱民,以实际行动,落实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要求,为了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搜神记读后感
  • 下一篇:《主角》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