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泡茶馆》。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我们去咖啡厅读书、写作、会客时的情形。但读完文章后,你会明白我们没法和前辈们相比较。那是个战乱年代,他们都是穷学生,大部分人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们的读书空间选择性很小,图书馆座位有限,宿舍又没有桌凳。但他们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
那是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联大上学时期(大约1940年左右),开始以为他们泡茶馆是休闲或逃课,读过后才知道他们在茶馆大部分时间在读书。汪曾祺先生的很多文章都是在茶馆完成的。汪曾祺先生谦虚地说,“如果我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汪曾祺先生解释“泡茶馆”,是指长时间在茶馆里坐着。西南联大附近的凤翥街、龙翔街、文林街有不下十几家茶馆。西南联大的学生经常在附近的茶馆泡着。
其中一件好玩的事。一个特别的同学,他一整天都在茶馆泡着。他把洗漱用品放在茶馆,一起来就到茶馆洗脸刷牙,然后坐下来,泡一碗茶,吃两个烧饼,看书。一直到中午,起身去吃午饭。吃了饭,又是一碗茶,直到晚饭。晚饭后,又是一碗茶,直到灯火阑珊,才挟着一本书回宿舍睡觉。
这里的茶馆大小不一,各有特色。茶馆的掌柜有女的,有男的,有绍兴人开的,有广东人开的。有的茶馆可以边喝茶边听围鼓,叫作“吃围鼓茶”;有的茶馆很时尚,茶馆墙上贴的是美国电影明星的照片,除了卖茶,还卖咖啡、可可。这个茶馆进出的都是比较有钱的男同学,还有“把头发卷成像香肠似的”女同学。周六,这里还开舞会。有的茶馆,用玻璃杯喝茶(那时昆明茶馆一般都用盖碗),只卖绿茶和红茶。在这家茶馆喝茶的,大都是来打桥牌的。茶桌上覆有玻璃桌面,非常适合打桥牌。
其中有一家老式茶馆。楼上楼下,茶馆备有烟筒,可以租用。汪曾祺先生和同学经常一早就坐在茶馆靠窗的一张桌子,各自看自己的书,泡一上午。汪曾祺先生说,最初的几篇小说,就是这家茶馆写出来的。“茶馆离翠湖很近,从翠湖吹来的风,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
文章的结尾,汪曾祺先生总结了泡茶馆对西南联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可以养浩然之气。汪曾祺先生写道,“那是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穷困潦倒,但他们依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去茶馆,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联大学生去茶馆很少不带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汪曾祺先生说,他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感兴趣,都想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
读完汪曾祺先生的《泡茶馆》后,像看一部纪录片,跟着作者的文字,去西南联大附近的大小茶馆逛了一圈。在不同的茶馆里看到许多有趣的人和事。有打着扬琴说曲艺的盲人,看手相的术士,还有赶马的“马锅头”等等。而看到更多的是西南联大学生读书的背影。
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读书是件奢侈的事,更何况是上大学。西南联大的学生经常跑出校园,躲避日军的突袭(在汪曾祺的《跑警报》中有写到)。从汪曾祺先生的文字里,没有读到他对那个年代的抱怨和伤悲,他平静地记录下当时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观察和体会。他们泡茶馆看似“不务正业”,其实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为国家为未来而潜心读书!
汪曾祺先生说,研究联大的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的确,西南联大九年多的办学时间里,人才倍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8位“两弹一星”功勋,还有170多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
读完文章后想进一步了解西南联大,又去看了纪录片《西南联大》,看得热泪盈眶。1937年,日寇南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建了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停止办学,三校复员,北返平津。在那样的动乱年代和艰难的环境下,前辈们为教育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学生们为救国而努力读书,一部分西南联大的学生还参加了抗日战争。前辈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还有那种爱国热情让人钦佩!试问,这种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我们有多少呢?
2021年去过昆明,可惜没有读到这篇文章,不了解这段历史。如果有机会再去昆明,一定去西南联大旧址去走一走,去文林街的茶馆喝一杯茶,吹一吹翠湖的微风,感受一下前辈们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