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论语>里住着的孔子》读后感

2025-07-23 10:15:05  本文已影响人 

穿越千年的仁者之光

——《<论语>里住着的孔子》读后感

赵卉 开封市火电中学

缕缕书香,浸润心灵;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在书的世界里,领略广阔的天地,欣赏壮丽的山河,回味古老的悠长,眺望未来的瑰丽!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今天你读书了吗?

今天你运动了吗?

今天你进步了吗?

让我们相约一起成长。

捧读《<论语>里住着的孔子》,仿佛轻轻推开了那扇通往春秋末年的门扉。门后,不再是典籍中符号化的“至圣先师”,而是一位可亲可敬、智慧深邃、勤学笃行的鲜活长者——孔夫子。他以温润如玉的仁心,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毅,照亮了千年时空,也如明灯般映照着我今日的为师之路。

一、仁心化育:担起为师的使命

何伟俊先生以《论语》为舟,解今日教育之惑,其笔触细腻,尤重情感浸润与循循善诱,将圣贤智慧与当下教育现实、教师成长紧密相连。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正是最真实生动的教育现场。他洞悉弟子性情,因材施教,其核心,不正是在于点燃每个生命内在的火焰,助其“相信自己,成为自己”吗?这启示我,教学之道,终须由“术”的层面,升华至“道”的境界。优秀的教师,当如夫子般博采众长,在实践中凝练出独特的教学理念与风格。身为班主任,我常对学生言:“我是你们的‘加油站’。”每次促膝谈心,必先真诚肯定其两处闪光点,再委婉点出一处可提升之处,末了总会关切询问:“还有什么我能帮你的吗?”褒扬其优长,当如春风化雨,不吝啬赞美;点出不足,则如细雨润物,悄悄话中传递信任与期许。教术终为末,仁心方是本,这份“相信学生能更好”的信念,正是夫子“诲人不倦”精神在今日课堂的回响。

二、仁行自省:体察生命的温度

夫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每日的反躬自省,如清泉濯心。它提醒我,“信”字为先,对人对事,当尽心尽责,常存仁厚友善之心。中华优秀传统中“仁、义、礼、智、信”的精髓,恰如夫子所言,需时时温习,刻刻在心,不可须臾远离。夫子将“仁德”置于为人之首,其根基在于深刻的自我认知。每日清晨,我亦心怀感激,迎接新日,三省吾身,虽远不及圣贤境界,却也努力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夫子与弟子之间那份亦师亦友的情谊,尤为令人向往。我深谙,融洽亲和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之基石。当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与信任时,心扉自然敞开,课堂便充满活力与真诚的交流。我愿努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在课堂,是知识的引路人;在课后,是成长的倾听者。鼓励他们勇敢表达,与他们同忧共喜,在彼此的生命里共同成长、相互照亮。这份理解与共情,正是夫子“仁者爱人”思想在日常教育中的践行。

三、仁志不渝:坚守信念的力量

读夫子一生,最震撼心灵的是他那份磐石般的坚守与“仁以为己任”的担当。坚守不易,需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定力与自信。夫子是仁者,是智者,更是百折不挠的行者。为师者,亦当如是。他弟子三千,阅人无数,深知“有教无类”亦知“朽木不可雕”,这份理性与坦诚,启示我们更平和、更智慧地看待学生差异,理性施教,减轻焦虑,为不同禀赋的孩子开启属于他们的那扇窗。即便困厄于陈蔡之间,弦歌不绝,那份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穿越千年,依然令人动容。人生之路难免风雪,夫子以他的一生诠释了何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毅与坚韧。这深深激励着我,无论顺逆,当以豁达乐观之心,持守内心的正道与梦想,不为困境所困。尤其在对学生的信任上,更要秉持“相信相信的力量”。纵使孩子一时迷茫犯错,亦不轻言放弃,相信其内在向善向上的种子,以耐心守候,以仁爱浇灌,终能助其如松柏般,在风霜中愈发挺拔,绽放坚韧的生命光彩。

掩卷沉思,夫子那仁者的光辉,智者的深邃,行者的坚毅,已深深镌刻心间。作为语文教师,更作为班主任,我当以夫子为镜,不断汲取其教育思想的源头活水,在修身、处世、为学、育人诸方面潜心修为。愿以己身为桥,将这份穿越千年的仁爱、智慧与力量,传递给我的学生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守正笃行,让教育的薪火永续,让夫子所代表的中华师道精神,在校园里绽放出温暖而恒久的光芒。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