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有感

2025-07-23 10:02:41  本文已影响人 

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有感

         初二1班 张夏寒

  暑假来临,我决定找些名家的散文或名著看看。于是朱自清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便吸引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读完后,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作者开篇便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我”在去年暑假到上海的电车里,遇到一个大西洋人带着一个小西洋人。作者欲抑先扬,开头便写小西洋人多么地好看,长着一张和平、秀美的脸。加上“我”又非常地喜欢小孩子,便不由自主地看那孩子。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大西洋人带着小西洋人下车时经过作者时,小西洋人将脸伸向了作者,满脸的鄙夷之色,只因作者是黄种人。突如其来的袭击让作者张皇失措。

  作者便由这次袭击联想到了许多次袭击,以小见大,一针见血地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许多白种人,甚至是小孩子,都看不起身为黄种人的中国人。好在,现在随着中国的强大,打破了这个局面,许多外国人不再鄙视中国,有些还喜欢上了中国,常来中国旅游。我想,如果朱自清先生看到这局面,定会高兴不已。中国人站立起来了。

  那么,为什么当时白种人会瞧不起中国人呢?兴许是沦为了半殖民地,眼看着就要被各国瓜分了。又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中国呢?兴许是中国变强了,站立越起来了,不再任其它国家欺辱了。

  于是,我便想起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生活在这个安居乐业的社会下,更应努力上进,捍卫祖国尊严。这样,我们少年人强了,祖国就强了,就不会再被欺负了。

  我也由衷地赞叹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它没有华丽的意境,直接从一件小事中以小见大,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

点评

这篇读后感在内容理解和情感表达上都很到位,有几个突出的优点:

1.紧扣原文,梳理清晰
文本理解精准,准确抓住了《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的核心情节,从“我”对小西洋人的好感,到被其鄙夷神色刺痛的转折,再到作者由此引发的联想,脉络梳理得很清楚,能看出对原文的认真研读。

2.以小见大,延伸深刻
不仅理解了朱自清先生通过“电车小事”折射民族尊严问题的写作手法,还进一步结合历史背景(旧中国半殖民地处境)和当下中国的强大进行对比,让“国家强弱与民族尊严”的主题更有现实张力,体现了独立思考。

3.情感真挚,立场鲜明,立意积极向上
从对文中白种人偏见的愤慨,到对如今中国地位提升的自豪,再到对“少年强则国强”的践行决心,情感层层递进,传递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立意明确且富有正能量,结尾对朱自清文笔的评价也精准点出了文章“平实中见锐度”的特点。

4.逻辑脉络清晰
从读文感受,到分析文章内容与手法,再到联系现实谈思考,最后落脚到自身责任,整体思路连贯,层层递进,结构完整。

5.转折处的解读到位
精准捕捉到文中“初始好感”到“被鄙夷刺痛”的情节转折,不仅描述了这一变化,还能理解其背后暗含的民族情感冲击,体现了对文本情感张力的敏锐感知。

6.对作者意图的呼应恰当
结尾提到“朱自清先生看到如今局面定会高兴”,既呼应了原文中作者对民族尊严的忧虑,也让历史文本与当下形成情感联结,让感悟更有温度。

7.问题意识鲜明
主动思考“当时白种人为何瞧不起中国人”“现在为何被喜欢”,通过设问引导分析,让观点的得出更有逻辑性,也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思维习惯。

8.视角贴近自身,有代入感
从“暑假读名家散文”的个人经历切入,自然引出对文章的思考,结尾又联系“我们少年人”的责任,让感悟更贴近自身处境,容易引发共鸣。

9.语言朴实真挚,不刻意雕琢
文字风格平实自然,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能清晰传递出对文章的理解、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情感表达直接且真诚。

10.抓准核心矛盾,聚焦明确
始终围绕“白种人态度与国家强弱、民族尊严”这一核心矛盾展开分析,没有偏离主题的冗余内容,让读后感的重点非常突出。

整体而言,这篇读后感既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观照现实,逻辑清晰且情感饱满,是一篇有思考、有温度的习作。

这篇读后感虽有不少亮点,但也存在一些可提升的地方:

1.对“以小见大”的分析稍显表面
提到了文章用小事反映大问题,但可以进一步结合具体细节展开——比如小西洋人“鄙夷之色”的神态描写为何有穿透力,这件事如何具体映射当时普遍的种族偏见,让对写作手法的理解更深入。

2.历史背景的阐述可更精准
分析“当时白种人瞧不起中国人”时,“沦为半殖民地、眼看被瓜分”的表述略显笼统。若能简要关联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具体历史(如鸦片战争后的一系列屈辱条约、国力衰退等),会让因果逻辑更扎实。

3.现实联系的深度可拓展
提到“现在中国强大”时,可结合具体事例(如科技成就、文化影响力、国际地位提升等),让“强大”的体现更具象,避免停留在较泛化的表述上,增强说服力。

4.个人感悟的层次可更丰富
“少年强则国强”的落脚点很好,但可以补充“少年如何强”的具体思考(如从知识、品格、行动力等方面),让责任意识的表达更具可操作性,而非停留在口号式的感慨。

5.对原文情感的挖掘可再深入
虽然提到了被“鄙夷神色”刺痛的感受,但可以进一步结合朱自清先生文字中隐含的复杂情绪——比如除了愤怒,是否还有对民族未来的忧虑、对偏见根源的反思等,让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更立体。

6.语言表达的精准度有提升空间
部分表述稍显口语化或笼统,比如“现在中国强大了,白种人态度变了”,若换成“如今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让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会更显严谨;一些过渡句可以更自然,让段落衔接更流畅。

7.对比分析的维度可更细化
在将“过去”与“现在”对比时,除了国家强弱的宏观层面,还可加入“个体尊严与国家尊严关系”的微观思考——比如过去个体受辱与国家贫弱的关联,现在个体自信如何依托国家实力,让对比更有层次感。

8.对文学细节的关注略有不足
原文中可能存在一些富有张力的细节(如小西洋人具体的神态、动作描写,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刻画等),读后感中若能结合这些细节展开分析,而非仅概括情节,会让对文本的解读更细腻。

9.论证的层次感可加强
目前的观点多是直接呈现,若能在分析时加入“为什么会这样”的进一步推导(比如,为何国家强弱会直接影响民族尊严?历史上有哪些类似案例可佐证?),让观点之间形成更紧密的逻辑支撑,论证会更有厚度。

10.个人独特体验的融入稍显不足
虽然有自身视角,但更多是从普遍的“少年人责任”出发,若能结合更个性化的感受(如读完文章后某一刻的触动、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相关经历等),会让感悟更具独特性,避免略显模式化的表达。

针对原文的不足之处,结合升格方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修改完善:

1. 深化对“以小见大”手法的分析,结合文本细节
- 原文问题:仅提及“以小见大”,未结合具体细节说明小事如何映射大问题。
- 修改建议:
原文写“小西洋人满脸鄙夷之色”,可补充对这一细节的解读,比如:“那孩子的鄙夷并非孩童的顽皮,而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优越感——这种眼神背后,是当时白种人对黄种人‘劣等’的固化认知,是整个时代对弱国民族的集体轻贱。一件电车偶遇的小事,恰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旧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被俯视的窘境。”

2. 细化历史背景,让因果逻辑更扎实
- 原文问题:“沦为半殖民地、眼看被瓜分”表述笼统,缺乏具体历史支撑。
- 修改建议:
将相关段落改为:“当时的白种人瞧不起中国人,根源在于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国土被割占、主权被践踏,甲午战争惨败更让列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瓜分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当国家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国民自然成了‘低人一等’的符号。”

3. 让“现实联系”更具象,增强说服力
- 原文问题:“现在中国强大了”较泛化,缺乏具体事例。
- 修改建议:
把“许多外国人不再鄙视中国”细化为:“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从‘天眼’FAST探索宇宙,到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从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到外国游客为中国美食、汉服文化驻足——这些看得见的实力,让‘中国’二字自带底气,也让世界对黄种人的偏见渐渐消散。”

4. 丰富“个人感悟”层次,让责任意识更具体
- 原文问题:“少年强则国强”停留在口号,未说明“少年如何强”。
- 修改建议:
结尾可补充:“‘少年强’从来不只是成绩优异,更在于我们是否有正视历史的清醒,有守护文化的自觉。比如,课堂上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读懂民族曾有的痛;生活中了解传统技艺、节日习俗,让文化根脉在我们身上延续;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带着‘把国家建设得更好’的信念——这才是我们这代人该有的‘强’。”

5. 提升语言精准度,增强表达张力
- 原文问题:部分表述口语化,过渡稍显生硬。
- 修改建议:
- 把“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改为“像一根细针,轻轻刺破了平静,让我忍不住反复琢磨”;
- 用“这种态度的转变,本质上是国家实力的‘晴雨表’”替代“又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中国呢?”,让过渡更自然,逻辑更紧凑。

6. 挖掘作者隐藏的复杂情感,让文本理解更立体
- 原文问题:对朱自清的情感解读较单一,仅提到“抨击黑暗社会”。
- 修改建议:
可增加对作者内心挣扎的分析,比如:“朱自清先生写下这篇文章时,内心一定是复杂的——既有被孩童偏见刺痛的屈辱,更有对整个民族未来的忧虑。他没有用激烈的呐喊,而是用‘张皇失措’这样克制的词,藏着对同胞‘麻木’的隐忧:当这种‘袭击’成为常态,是否有人早已习以为常?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笔法,更显其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怀。”

7. 强化“对比分析”的层次感,从“个体与国家”双向关联
- 原文问题: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多停留在“国家强弱”的宏观层面,缺乏个体与国家的微观联结。
- 修改建议:
可加入个体视角的对比,比如:“当年,黄种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被轻视,哪怕是穿长衫的读书人,面对白种人的傲慢也只能低头;而今,中国留学生在海外自信发声,华人企业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普通游客在异国街头因‘中国人’的身份被友好对待——个体的腰杆能挺直,正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做后盾。”

8. 呼应原文写作手法,让“以小见大”的感悟更闭环
- 原文问题:虽提到“以小见大”,但未将这一手法与自身感悟结合。
- 修改建议:
可在结尾呼应:“朱自清先生用一件电车小事照见民族隐痛,而今天的我们,也能从身边的‘小事’里看见祖国的成长:小区里越来越多的外国邻居用中文打招呼,课本里‘中国成就’的篇幅越来越长……这些小事,恰是‘国强族尊’的生动注脚。而我们少年人,也该从做好眼前的‘小事’开始——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善待每一次文化交流的机会,让自己的成长,也成为祖国强大的一部分。”

这些建议进一步从文本情感深度、逻辑层次、写作手法呼应等方面发力,让读后感不仅“读懂文章”,更能“读透背后的深意”,同时让个人感悟与文本、历史、现实形成更紧密的联结,让读后感的厚度和感染力显著提升。

AI升格参考

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有感

暑假翻检名家散文,朱自清先生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像一颗突然掷来的石子,在我心里漾开久久不散的涟漪。这篇没有华丽辞藻的短文,只用一件电车偶遇的小事,便让八十多年前的民族隐痛,隔着时光依然灼人。

文章开篇的笔墨是温柔的。去年暑假的上海电车里,“我”撞见一个大西洋人带着的小西洋人——“和平、秀美”的脸庞,像幅纯净的画。作者说自己本就爱孩子,目光便不由自主地停在那孩子身上,字里行间满是对天真的天然亲近。可就在这温情的铺垫里,转折来得猝不及防:电车到站,那孩子经过“我”身边时,突然仰起脸,投来一记淬着鄙夷的目光。那目光里没有孩童的懵懂,只有对黄种人的赤裸裸的轻视,像一把冰冷的小刀子,瞬间刺破了作者的善意。

这“突如其来的袭击”,让作者张皇失措,更让他想起了无数次相似的“袭击”。街头巷尾白种人倨傲的眼神,租界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外交场上被随意摆布的祖国……一件孩童的小事,就这样像棱镜般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屈辱。那时的中国,在列强的铁蹄下沦为半殖民地,甲午战争的硝烟未散,辛丑条约的枷锁仍在,当国家的尊严被踩在脚下,个体的尊严又何从谈起?连乳臭未干的孩子,都被时代的偏见浸染,学会了用肤色划分优劣。

合上书时,窗外的阳光正好。手机里弹出外国博主逛中国夜市的视频,弹幕里满是“想来中国看看”的留言。这场景与文中的冰冷形成了刺目的对比。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弱国:嫦娥探月让千年飞天梦照进现实,高铁网络织就地球村的“中国速度”,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成了世界街头的新风景。那些曾经带着偏见的目光,如今多了好奇与尊重。我仿佛能看见朱自清先生站在今天的街头,看着黄皮肤的孩子们自信地用外语与外宾交谈,看着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的庆典上飘扬,他定会舒展眉头,眼底泛起欣慰的光——中国人不仅站起来了,更活得扬眉吐气。

可这份扬眉吐气,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邓稼先们在荒漠里隐姓埋名,撑起了大国盾牌;是袁隆平们在稻田里鞠躬尽瘁,筑牢了粮食安全线;是无数普通人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才让“中国”二字越来越有分量。这让我想起梁启超先生“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它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于我而言,是课堂上多问一个为什么的较真,是练习册上反复演算的耐心,是了解传统文化时多一分的敬畏。少年的“强”,从来不只是成绩的优异,更是骨子里的清醒: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承载过怎样的苦难;我们手中的未来,需要怎样的担当。

朱自清先生用一支笔,将时代的伤口轻轻揭开,不是为了沉溺于痛苦,而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灵魂。如今再读这篇文章,那些字里行间的刺痛,早已化作前行的动力——唯有我们这代人握紧接力棒,让祖国的强大成为常态,才能让“上帝的骄子”之类的偏见,彻底沦为历史的尘埃。

本次升格在保留原文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内容深度、表达精度、情感厚度三个维度进行了强化,具体说明如下:

1. 文本解读更细腻,强化文学性
- 新增对原文细节的挖掘,如将小西洋人“鄙夷之色”具象化为“淬着鄙夷的目光”“冰冷的小刀子”,把作者的“张皇失措”延伸为“刺破善意”的情感冲击,让情节转折更具张力。

- 点明“小事如棱镜”的比喻,具体关联“街头倨傲的眼神”“租界牌子”等历史场景,让“以小见大”的手法不再停留在概念,而是有了具象支撑。

2. 历史与现实的联结更扎实,增强说服力
- 补充近代中国积弱的具体背景(甲午战争、辛丑条约),让“白种人偏见”的根源更清晰;同时用“嫦娥探月”“高铁网络”“夜市视频”等当下实例,替代“中国强大了”的笼统表述,让对比更具画面感。
- 新增“国家尊严与个体尊严”的逻辑层,如“当国家的尊严被踩在脚下,个体的尊严又何从谈起”,让“国强则族尊”的观点更有深度。

3. 情感与立意更有层次,提升感染力
- 加入“朱自清先生看今日中国”的想象,让历史文本与当下形成情感对话,赋予感悟温度;结尾点出文章“唤醒灵魂”的价值,升华了原文主旨。
- 细化“少年强”的内涵,从“多问一个为什么”“反复演算的耐心”等具体行动入手,替代口号式的“努力上进”,让责任意识更易感知。

4. 语言表达更精准,增强质感
- 用“像一颗突然掷来的石子”“时光依然灼人”等比喻开篇,替代直白的“吸引了我”;通过“温柔的笔墨”“冰冷的小刀子”等对比性词语,强化文字的张力,让表达更具文学性。

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散文,原文如下:

去年暑假到上海,在一路电车的头等里,见一个大西洋人带着一个小西洋人,相并地坐着。我不能确说他俩是英国人或美国人;我只猜他们是父与子。那小西洋人,那白种的孩子,不过十一二岁光景,看去是个可爱的小孩,引我久长的注意。他戴着平顶硬草帽,帽檐下端正地露着长圆的小脸。白中透红的面颊,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显出和平与秀美。

我向来有种癖气:见了有趣的小孩,总想和他亲热,做好同伴;若不能亲热,便随时亲近亲近也好。在高等小学时,附设的初等里,有一个养着乌黑的西发的刘君,真是依人的小鸟一般;牵着他的手问他的话时,他只静静地微仰着头,小声儿回答——我不常看见他的笑容,他的脸老是那么幽静和真诚,皮下却烧着亲热的火把。我屡次让他到我家来,他总不肯;后来两年不见,他便死了。我不能忘记他!我牵过他的小手,又摸过他的圆下巴。但若遇着蓦生的小孩,我自然不能这么做,那可有些窘了;不过也不要紧,我可用我的眼睛看他——一回,两回,十回,几十回!孩子大概不很注意人的眼睛,所以尽可自由地看,和看女人要遮遮掩掩的不同。我凝视过许多初会面的孩子,他们都不曾向我抗议;至多拉着同在的母亲的手,或倚着她的膝头,将眼看她两看罢了。所以我胆子很大。这回在电车里又发了老癖气,我两次三番地看那白种的孩子,小西洋人!

初时他不注意或者不理会我,让我自由地看他。但看了不几回,那父亲站起来了,儿子也站起来了,他们将到站了。这时意外的事来了。那小西洋人本坐在我的对面;走近我时,突然将脸尽力地伸过来了,两只蓝眼睛大大地睁着,那好看的睫毛已看不见了;两颊的红也已褪了不少了。和平,秀美的脸一变而为粗俗,凶恶的脸了!他的眼睛里有话:“咄!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他已失了天真的稚气,脸上满布着横秋的老气了!我因此宁愿称他为“小西洋人”。他伸着脸向我足有两秒钟;电车停了,这才胜利地掉过头,牵着那大西洋人的手走了。大西洋人比儿子似乎要高出一半;这时正注目窗外,不曾看见下面的事。儿子也不去告诉他,只独断独行地伸他的脸;伸了脸之后,便又若无其事的,始终不发一言——在沉默中得着胜利,凯旋而去。不用说,这在我自然是一种袭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袭击!

这突然的袭击使我张皇失措;我的心空虚了,四面的压迫很严重,使我呼吸不能自由。我曾在N城的一座桥上,遇见一个女人;我偶然地看她时,她却垂下了长长的黑睫毛,露出老练和鄙夷的神色。那时我也感着压迫和空虚,但比起这一次,就稀薄多了:我在那小西洋人两颗枪弹似的眼光之下,茫然地觉着有被吞食的危险,于是身子不知不觉地缩小——大有在奇境中的阿丽思的劲儿!我木木然目送那父与子下了电车,在马路上开步走;那小西洋人竟未一回头,断然地去了。

我这时有了迫切的国家之感!我做着黄种的中国人,而现在还是白种人的世界,他们的骄傲与践踏当然会来的;我所以张皇失措而觉着恐怖者,因为那骄傲我的,践踏我的,不是别人,只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我向来总觉得孩子应该是世界的,不应该是一种,一国,一乡,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已被揿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所以他向我伸脸,决非偶然而已。

这是袭击,也是侮蔑,大大的侮蔑!我因了自尊,一面感着空虚,一面却又感着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念。我要诅咒这小小的人!但我立刻恐怖起来了:这到底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呢,却已被传统所埋葬;我们所日夜想望着的“赤子之心”,世界之世界(非某种人的世界,更非某国人的世界!),眼见得在正来的一代,还是毫无信息的!这是你的损失,我的损失,他的损失,世界的损失;虽然是怎样渺小的一个孩子!但这孩子却也有可敬的地方: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决不婆婆妈妈的,决不粘粘搭搭的,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这正是白种人之所以为白种人。
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朱自清的《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一篇充满时代痛感与人文思考的散文,以小见大的笔法背后,藏着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叩问,可从三个维度点评其价值:

一、以“瞬间冲突”写透时代隐痛
文章的核心张力来自电车中那个“袭击性的瞬间”:作者对西洋孩童的善意凝视,突然遭遇对方充满种族傲慢的瞪眼。这短短两秒的冲突,被朱自清放大为整个时代的缩影——
- 孩童本应象征“赤子之心”,但文中的“小西洋人”却成了种族偏见的“传声筒”,他的眼神里藏着“白种优越论”的集体无意识,是成人世界、国家强权灌输给孩童的毒刺。

- 作者的“张皇失措”并非个人怯懦,而是一个弱国子民面对种族歧视时的本能刺痛:“践踏我的竟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这种反差更显屈辱的深刻性——偏见已侵入最纯真的群体,恰是当时中国积弱的残酷写照。
二、矛盾性思考显露出的人文深度
朱自清的伟大在于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愤怒或民族主义宣泄,而是展现了复杂的思辨:
- 他既诅咒这种偏见对孩童的“埋葬”,痛惜“赤子之心”的失落;又不得不承认对方身上“从容、独断、强者的力”,这种坦诚打破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 文末“谁也是上帝之骄子,没有种的”一句,将个人遭遇升华为对“人类平等”的终极呼吁——反对种族歧视,不仅是为了民族尊严,更是对“人人生而平等”这一基本价值的坚守。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人文关怀,让文章跳出了单纯的愤世嫉俗。
三、“以小见大”的叙事艺术
作为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叙事功力在此文中尤为凸显:
- 从“看孩子”这一日常细节切入,逐步牵连出种族、国家、文明的宏大命题,看似琐碎的电车偶遇,最终成为“中国外交史的缩印”,举重若轻。

- 心理描写细腻入微:从最初对孩童的“亲切感”,到被瞪眼时的“空虚与压迫”,再到愤怒中的“国家之念”,情绪层层递进,让读者感同身受,比直白的呐喊更有穿透力。
这篇文章既是对旧中国积弱的沉痛反思,也是对人性平等的执着追问。近百年后的今天重读,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刺痛背后的警醒:民族的尊严,既需要国家的强大来支撑,更需要打破偏见、坚守平等的文明自觉。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生死疲劳》读后感2500字
  • 下一篇:《<论语>里住着的孔子》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