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大秦帝国——黑色裂变》读后感

2025-07-22 09:50:03  本文已影响人 

《大秦帝国——黑色裂变》读后感

今天是我来工地的第209天

这次准备来聊一聊《大秦帝国》读后感,初步打算分作5篇来完成。


孙皓晖老师呕心沥血十六年完成的大型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一共有6部,共计约410万字。我用时150个小时,累计54天,平均每天2.8小时,完成了这部小说的阅读。作为读者,能够看到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很是幸运。我的心境,也随着阅读的深入,发生了很多变化。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也许会伴随我终身,现在我把目前我能讲出来的些许感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大秦帝国》第一部里的主人公,主要是秦孝公嬴渠梁和商君卫鞅。

小说开篇构画出了一幅列国争雄的危局。

其时,嬴渠梁的父亲秦献公嬴师隰(xí)在少梁战场上和魏军战斗时,身中狼毒箭,命不久矣。

临危之际,作为次子的嬴渠梁受命承袭秦国君位,而作为大哥的嬴虔心甘情愿辅佐嬴渠梁继承君位。



秦献公给嬴渠梁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内忧外患。

对内,因为连年战乱,秦国打空了,举国上下都穷得叮当响,而且缺少治世能才。

对外,六大战国虎视眈眈,由魏国为首组织了其余战国会盟,共同商议瓜分秦国。



当此危难之际,嬴渠梁处变不惊,有条不紊的实施分化六国联盟的方略。

针对各国的情况,瞄准各自的弱点,采取先延缓后化解的方略。在嬴渠梁精心筹划之下,第一次六国分秦同盟被瓦解了。



处理外患的同时,还要整治内乱,寻觅良才。

嬴渠梁对外发布了求贤令,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招募各国的人才。求贤令的内容诚恳意切,很受众人的欢迎。



那会儿的卫鞅,刚从魏国逃出来。

原先他只是魏国丞相府里的中庶子,丞相在临终之前,一面劝魏王重用卫鞅,如果不用卫鞅就杀了卫鞅。一面又告诉卫鞅让他赶紧跑,因为丞相看魏王的意思是不会重用他,丞相就力谏魏王杀了他。

魏国丞相如此矛盾的两种态度,其实是他希望做到忠义两全。对魏王力谏卫鞅,是尽忠。劝卫鞅赶紧离开,是尽义。

不过,卫鞅对此并不上心,觉得魏王既然不把重要他放眼里,自然也不会把杀了他放心上。

丞相去世后,卫鞅甘愿去为他守陵了三年。其时,新上任的丞相庞涓,则是个隐患,多次来陵园试探卫鞅的实力。庞涓是个心胸狭窄之人,此前因为担心他的同门师弟孙膑抢了他的功劳,设计让孙膑遭受了刖刑,最终不得已逃到了齐国。(后面两次齐魏大战,孙膑都大胜了庞涓,最后成功复仇,在战场上杀了庞涓)



初入秦地的卫鞅,并没有直奔秦国求贤府,而是主动踏遍了秦地山川,历时三月才出现在君臣面前。

卫鞅面见秦王,并没有直抒胸臆,而且试探了两次,确认秦孝公是自己选择的明君,到了第三次才把真实的谋划和盘托出。

第一次呈上的是王道治国,秦孝公不以为意,没有生气,但也有些失望,这不是他想要的。

第二次,呈上的是以礼治国,秦孝公这次不耐烦了,很是不悦,没等卫鞅说完就打断了。



两次试探,把引荐人弄得很是尴尬。但是卫鞅解释到,国君是求贤而择臣,而他也是在求明而择君。



如果有人身怀绝世珍品,应该如何寻找识货买主?

正常大家都会觉得,应该真实介绍,如实开价。

那万一买主不识货呢?

继续等候,或另寻买主?

那难道要整日怀抱珍奇,沿街叫卖吗?

卫鞅说:"大凡稀世珍奇,绝不可轻易示人。首要大计,在于选择目光如炬的识货之人。此所谓卖家识家也。试探买家之上乘法则,先示劣货,后出奇珍,如此则百不差一。"

这样解释清楚后,引荐人才又再次奏请安排了一次会面。



第三次,才呈上了真正的治国之策——以法治国,推崇变法。

秦孝公和卫鞅,两人肝胆相照,开始共谋大业。

秦孝公用人不疑,并为其扫清一切障碍,而卫鞅也是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



在此之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强盛乃至统一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这一部里,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发人深省的地方,一一列举篇幅太长了,只能抛砖引玉,分享这么多了。



第一部,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我最初知道这本书,还是因为先看了电视剧,电视屏幕前的商鞅,说话字句铿锵有力。那一声"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也曾湿润了我的眼眶。虽然,这部电视剧是大四时候看的,已经过去了四年多,依然历历在目。

如果感兴趣,也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在语言的荒原上寻找绿洲
  • 下一篇:《生死疲劳》读后感2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