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生不息,富国强兵。战国大争,强胜弱败,不尚空谈,唯求实际,国家生存靠的是官仓民仓,真刀真枪,实力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浮云。也正因了如此大势,当时的诸子百家中法家、兵家、水家、农家、计然家等务实门派多受重用,而满口仁义道德,全属大而无当的儒家多受诟病而"惶惶如丧家之犬"。秦国历代君臣对这一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通透,自孝公商君时代起便确定了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后虽历经数代,坚持不渝。
商君变法最核心的变法条款,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国有土地,实际土地私有,允许开荒,允许自由买卖,这便从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大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二是奖励耕织,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劳役和赋税,招募无地农民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规定一户两个儿子的,到成年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所有这些,在以农为本,农业基本上就是全部经济的封建初期,对发展经济、征发徭役和税赋、增值人口等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十分显著的;三是奖励公战而禁止私斗,实行"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二十级爵,各级按斩首数量而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依军功大小确定贵族身份之高低。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这些政策的施行,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在对外战争中被动落后的局面。随着战场形势的转变,秦国的疆域又逐步扩大到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物质基础,出现了家给人足,库府丰盈的繁荣景象,举国民众以私斗为戒,以无功为耻,以为国家耕战立功为荣的社会风尚,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终于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到秦国开始准备灭国大战的时候,已经占有了整个西部地区。这里有一个值得一提的趣事是,韩国以疲秦之策派郑国赴秦修渠劳民,不料秦国将计就计修成水渠后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不仅没有消耗国力,反而变得更强大了,可以说是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当时秦国除驻守在阴山草原的蒙括30万大军防战匈奴南侵之外,尚能动员五六十万的军力出击山东六国,可见几近百万大军的实力,岂能不所向披靡。所以秦国的实力是一代一代、一年一年逐步积累起来的,几代人抱定"国富民强"的目标和梦想,不懈坚持,孜孜以求,期间也有战败兵疲、国力损耗的虚弱之时,但是他们不气馁、不灰心,而是生生不息、毅然奋起,几年生聚,几年教训,便又昂然挺立,最后终于"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