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自2015年出版了我的散文集《与共和国一块成长》后,在2017年又出版了我的故乡大史村专辑《山村的记忆》,2024年又出版了以历史素材为主的散文集《烙印》。在为书友们赠送《烙印》的过程中,有人问我还有没有《与共和国一块成长》?是否可赠送一本?我回答说没有了,现在我手里只剩下一本了。最近在日志里翻找《我家的垃圾也分类》的时候,看到了文友们写的《与共和国一块成长》几篇读后感,就想着把这些读后感发在《老邵说说》上,让文友们通过这些读后感来了解一下其中的内容,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对其内容有所了解。当然读后感多有过誉之词,请文友们自己把握。
《与共和国一块成长》读后感(1)——一份“全民读书”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的书,是刚刚出版的还透着油墨清香的新书,是一本充满正能量的好书!请允许我先朗诵书中的一篇小诗作为演讲的索引。
《老师的白发》
一根白发,一份心酸,满头白发,修成一部坎坷的编年;
一根白发,一份才智,满头白发,汇成一股知识的涌泉;
一根白发,一份辉煌,满头白发,组成一幅亮丽的画卷;
一根白发,一份奉献,你为教育事业耗尽了心血,只剩下苍白一片。
不用问,就凭这首小诗,你就知道,书的作者一定是个老师,并且一定是个满头白发的老师。是的,他是个老师,并且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老师,一个从王村走向周村、闻名淄博、誉满山东乃至全国的老师!他就是我们在王村中学教了十几年数学、又在周村二中教了二十年高中历史的邵祺昌老师!
虽然我不是王村人,有点儿遗憾;但是我很幸运,他是我高中三年的班主任!记得第一次见到邵老师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就是他那满头白发,白得如雪,白得纯粹,有着他独具的魅力和风采。邵老师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0多年,一直都是在教学第一线。他不仅是周村区优秀教师,更是淄博市模范班主任,还是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标兵!《周村报》《淄博日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曾刊登过他的事迹!
邵老师有着十几年的农村生活经历,有着离开家乡20多年的思乡情结,有着30多年的教学实践,这一切,都成为他写作的源泉。按照老师的话说:他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是与共和国一块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不仅经历了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更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的成就与利弊!所以他的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成长史,一部农村改革的连环画;也是一个教师的沉思录,一部教育发展的断代史;还是一个游子的思乡情,一部风土人情的影像集!
作为一名教师,他没当上学校的领导,他只是一名坚守讲台的老教师,一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为师如父,爱生如子”是他从教为师的座右铭。30年里他付出的是爱心和汗水,收获的是学生们对他的爱戴。
作为一个作家,他不是文坛宠儿,更不是著名作家,没有像莫言那样写出一部能获得诺奖的大篇目,而是写了几百篇的小文章。这些文章虽然篇幅短小,题材短小,主题小,口气小,但就是这些“小素材”“小故事”奏出了他最璀璨的人生。在他的笔下没有史诗般的宏篇巨构,有的是“人生五味瓶”,有的是“教坛七彩虹”,有的是“生活万花筒”,有的是“社会三棱镜”。邵老师的文章,文笔质朴、纯真,毫不装腔作势,矫揉造作;感情如一泓清泉,自由流泻,清澈见底;浓浓的乡思,厚厚的亲情,殷殷的师生情,在自由驰骋。
在《教坛七彩虹》中有一个小故事,题目是《宽容》,讲述的是我们班发生的事。故事中的“小燕子”人如其名,整天叽叽喳喳,我行我素,富有个性。她很喜欢表演,很喜欢弹琴,也喜欢唱歌,每天下课跟我们聊的最多就是想成为大明星、钢琴家,去大城市发展。她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全然不顾纪律的约束和老师的教诲,对不喜欢的课和不喜欢的老师,说不上就不上。老师找她谈心,她回给老师的永远是那一句话“我不喜欢,听不懂”。怎么办?如何帮她圆梦?老师想“高考不一定是让孩子成才的唯一道路,不如顺其自然,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征得家长的同意后,“小燕子”高兴了,她下定决心学有所成,期末考试她没来参加。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燕子”又回来了,老师以为她反悔或是家长不同意。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上,“燕子”却说:“过了一年,长了一岁,我们应该多一份成熟。今年是猴年,是爸爸的本命年,爸爸已经为我操了不少心,我决心不再给爸爸和老师添麻烦……十七岁,花季的年龄,有太多的迷茫和不解,有太多自卑和倔强……老师,谢谢您!谢谢您的宽容,谢谢您的理解,谢谢您的教诲,让我们在花季里舞出最优美的舞蹈,在跳跃的音符下散发出青春的朝气。”
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让我们回忆,让我们沉思。这样的文字,同龄人读起来会产生共鸣,思绪万千;作为后辈的我们读了这本书,会得到更多的激励,会引发更深层的思考,会引领我们的人生!
请原谅我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不能描述出书中所有的精华,不能表达出书中深刻的含义,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最好亲自读一读邵老师的《与共和国一块成长》这本书,37万字,显得格外厚重,等待着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和欣赏。
谢谢大家!
王村镇幼儿教师 王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