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阮(Joseph Nguyen)是一位精神思想领袖和作家,他的使命是帮助人们摆脱心理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他的著作《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被翻译成31种语言,并登上亚马逊焦虑症与恐慌症榜单第一名。
约瑟夫·阮长期致力于研究心理学、冥想和心灵成长,他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的痛苦大多源于过度思考,而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学会停止无意义的思维循环。他的作品融合了心理学、哲学和灵性智慧,旨在帮助读者减少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从而过上更充实的生活。
2、内容介绍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的核心观点是:我们的大脑常常制造虚假的恐惧和焦虑,而我们却误以为这些想法是真实的。约瑟夫·阮指出,过度思考(Overthinking)是导致焦虑、抑郁和自我怀疑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学会“无思”(Non-Thinking)——即不被思维控制,而是观察思维并选择是否相信它。
主要章节与核心思想:
1. 痛苦的根源:所有心理痛苦都源于我们对想法的执着,而非现实本身。
2. “无思”状态:真正的平静来自于停止无休止的思考,进入“心流”状态。
3. 如何停止思考:通过觉察、冥想和调整环境,减少思维的影响。
4. 直觉的力量:学会信任直觉,而不是被逻辑思维束缚。
5. 无条件接纳:放下对“好”与“坏”的评判,回归内心的平静。
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技巧,如“晨间激活仪式”“无思环境营造”等,帮助读者减少思维干扰,回归当下的真实体验
3、摘要分享
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一点是: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制造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根本不存在。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阅读后自己思考,每个人会有不一样的启发。我担心我的片面感想会影响大家对此书的看法,毕竟是哲学、心理类的书籍。所以我决定这次不做读后感想,减少干扰,而是把书中我认为很有价值的摘要放上来,供大家欣赏。
1、我们的感受并不取决于外部事物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想法。因此,我们的感受是建立在想法上的。
2、或许你会反驳:“可是人也会有乐观的想法啊。”乐观想法,或积极心态,并不是经由思考而形成的。相反,它们源自静、爱、喜等诸般天然状态。
3、停止思考并不意味着不再有目标和梦想,而是回归天性,在灵感而非绝望的驱使下创造目标和梦想。
4、人类一思考,痛苦便开始萌芽。我们不需要反复思量甚至评判自己的每一个念头。
5、环顾四周者聪明,审视内心者智慧。
6、想法的属性是创造。思考的属性是破坏。制造痛苦的不是“人在思考什么”,而是“人在思考”。
7、一念起,痛苦生。简而言之,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8、“人之所感,源于人之所思”,许多人可能据此认为,只有美好的念头才会滋生正面情绪。其实,先有了感受,才进而有了念头,而并非由念头滋生了感受。正面情绪的生成并不依赖于人之所思、所想。
9、负面情绪意味着误解。当深陷负面情绪之中时,我们便只相信自己的所思所想。
10、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记住想法与思考之间的差异。如果某个目标或梦想是在一闪念之间诞生的,它就是由灵感触发的;如果你思来想去,最终确定了某个目标或梦想,它就是由绝望催生的。
11、想法不需要人为刻意制造,它是自发生成的。而思考是一种对想法进行加工的行为。思考需要人刻意为之,对精力和意志(这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提出极高的要求。
12、即便你难以摆脱思虑,也没有关系。不必为此自责,也无须感到惭愧。自我惩罚只会令思虑无限度地加深。思虑本就是人之常情。如果你发现自己又在胡思乱想,只需告诉自己,想得太多只会加重你的痛苦,只需停止思虑,便能重拾静、爱、喜的状态。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完成这一转变。
13、人类表现最出色的时候正是进入无思无虑的忘我状态之时。
14、事实上,直觉和内在智慧一直在与我们对话。直觉几乎总是与逻辑、理性背道而驰,因此不必对它的“叛逆”感到惊讶。
15、诸如爱与喜等正面情绪,为什么能够不受念头的支配而自发生成?这是因为,爱、喜、敬等诸般状态皆发自人之天性。
16、真理不是人们想出来的,而是自灵魂深处感受到且深以为然的。你的内在智慧本就知晓一切真理,只需静下心来,倾听它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