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何许人也?他是一个草根出身,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凭借吃苦耐劳、勤学善思、为人清正等品质一路走到县委书记,期间在清华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两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一年。在县委书记任期届满时提出辞职,转身开启了另一个人生篇章——做公益,目前任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这份履历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闪闪发光的,但这本书要展现的并不是这份履历,而是在他的前半场人生中珍贵的记忆。
“写作不是一个异己的东西,而是对自己生命体验诚实的记录和思考。”这是前言中的一句话,还没有进入正文,就在写作这件事情的初衷和实质上得到了共鸣。现实中我有手写笔记,也有给少数几个网友分享感悟的公众号。笔记中记录了我生活中真实的喜怒哀乐,是记录,也是一种宣泄和开解,没有一点儿修饰和保留。而分享的东西须得斟酌,即便是在仅三五好友关注的公众号里发,也有加工过滤,毕竟我无法做到没有一点儿狭隘、自私、鲁莽和偏见。如果将这些随意展现给他人,是不负责任的。
书中第一记是“我和我的母亲”。陈行甲的母亲出生于贫困山村,读书不多,却有着历经苦楚的坚韧、朴实和善良。她勤劳乐观,在贫穷的状态下没有一丁点儿的邋遢,很注重生活的仪式感和给孩子们精神上的滋养。常年不在家的父亲经她口述后,在孩子们心中是一个“顶好的人”。她充满人生智慧,只读过两年小学,却可以用对“苦”字的解读让孩子明白“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你读书要学会吃苦才读得好。”她教以孩子要勤快、干净,她在言传,更在身教。这样一位母亲用一言一行给陈行甲启蒙,让他有了一个健康向上且富饶的精神世界。母亲去世后陈行甲一直把她的遗像放在自己的办公室,陪伴他走过了那些或艰难、或荣光、或迷茫的岁月。“你不是太阳,但你可以发出比太阳更温暖的光!”毫无疑问,母亲是他生命的光。
第二记是写他与妻子的故事。“相伴几十载,霞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勇敢的人。”陈行甲优秀且有福,他的妻子真的是一个顶好的妻子。他们是湖北大学的同学,因为家庭条件差距,陈行甲曾“自惭形秽”不敢跟姑娘表白,幸好这份心意是双向的,两人经历了分隔两地的思念和迷茫,也经历了一起携手共进的温暖。在这过程中,妻子是更勇敢的一个,她毅然放弃了广东的工作到偏远地区和陈行甲在一起,她一直为家庭和丈夫默默付出,当丈夫需要的时候,她又那么坚毅、果敢,是丈夫坚强的后盾。20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两人吵嘴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们的故事是爱情的热烈,更是爱与责任的相辅相成。
第三记是记述他大学毕业进入县燃化局工作,然后历任县经协委副科长、县外贸局副局长、团县委书记、水月寺镇长等职务的经历。通过他的分享,我最大的感触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人,每一份工作都尽心尽力的人,对老百姓倾心尽力的好干部,值得最好的机会。包括第四记、第五记,他在清华攻读硕士研究生和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的记述,我惊叹于一个优秀的人可以努力到如此程度。“优秀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于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全力以赴,可以目标清晰、可以不畏艰难。他为了考入当时竞争激烈的清华硕士班,日日挑灯夜战,如果困了就用凉水浸脸让自己清醒,在学习过程中一直铆足了干劲,并且乐在其中。有这样的毅力和精神,干什么都很难不成功;这种优秀,是真正做自己的底气。
他的故事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讲母亲让我好像明白了该怎样做母亲,讲妻子又明白了该怎样做妻子,讲自己又明白了该怎样做自己。
第六讲“在峡江的转弯处”。讲他政治生涯的最后一站巴东县委书记,初来时巴东政治生态“复杂”、“民风彪悍”、经济落后,真是一个硬骨头,在肯这个骨头的过程中他经历了诸多艰难,也最终迎来了高光。他打开“信访门”,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群众解决问题;他发现巴东县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因此决定重点发展旅游业,在他的努力下,巴东县旅游人数攀升,经济得到发展,百姓收入增加;他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并在巴东县修建了一条大通道,连通南北,极大地节约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他铁腕反腐,处理了多名贪官,包括局长、副县长乃至县长,他的反腐行动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认可,为巴东县带来了清新的政治环境;他号召全县干部主动结交穷亲,以达到帮扶贫困百姓的目的,他还亲自认了一个艾滋病孤儿做干儿子,并负担了他的医药费,他通过公开公正的方式让“精准扶贫”落到了实处;他还身体力行的在巴东实施了“农村信息赶集”,为老百姓进一步的改善生活提供了后劲。他是老百姓心中“一身正气、一身杀气、一身朝气的好干部”,也被评为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干净、自强”的巴东精神预示着这里日后的“幸福、安康”。
在巴东任职期间,他遭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他在心力交瘁中患上了重度焦虑和抑郁症,曾在妻子的陪伴下住院治疗;在反腐时,他和家人都被威胁过,但是夫妻二人统一战线、绝不退缩。他离开时说“回望巴东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历经艰难后带着泪水的,是无愧于心的坦荡。
第七讲“你好,我的下半场”。县委书记的任期结束后,他辞去公职,开始投身公益事业。他在中兴集团的资助下创建了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在此前的工作中他深深体会到重病给大多数家庭带来的冲击,那些好不容易脱贫的人也随时可能“因病返贫”,于是他们启动了“联爱工程”,在帮助白血病儿童的同时探索大病医疗方面的试点经验;他们还举办“童行中国,我要去看山外边的海”游学活动,在山区孩子们心中播种走出大山、追求梦想的种子;还实施了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孩子的“知更鸟计划”;武汉新冠疫情期间,恒辉也在抗疫的不同阶段奉献了力量。当然,这条路还在延伸。
“从精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终其一生,我们都需要找回那个最本真的自我。”几乎同样的文字不止一次出现在我自己的随笔中,某些类似的经历让未来的路变得更清晰了。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很平和、很温暖,也很珍贵,于是在第一时间把读后感写出来了,当然也是读完后第一时间的感触。
陈行甲在他的路上继续前行着,我们也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不管脚下千山万水,我们都追求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