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才发读后感,其实我快两年前就看了这篇文,并且放在了2023年度总结里:[个人向] 2023年度小说评选。这几天是刚五刷完。我是真的真的很喜欢这篇。
首先这篇文从最浅层的情感反馈来讲,是我能感受到对抗感最强烈的那种,两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势均力敌,作者也花了功夫来平衡他们俩各方面的实力。他们彼此自然而然地被吸引,经历过挣扎、涌动的暧昧,最后下定决心在一起,简直宛如天雷勾动地火(好俗气的形容,但是那一瞬间的感觉确实如此,因为之前一直互斥,所以结合时就宛如原子对撞)。在感情线上这篇文可以说一点不虐,只有暧昧爽拉扯爽偷情爽热恋爽,一路爽到底啊。周昶的钓和经鸿的钓还不同,一个孔雀开屏似的,一个则是精准投放;经鸿被告白之后的犹豫和最终的抉择尤其动人,这种级别的爱情确实要在完全确认自己能够掌控一切复杂的关系和承担后果之后再开始。总之这个感情线我真喜欢,作者很多他俩相处的细节描写都很有张力,真的太合我口味了。
而且两个主角作为真的霸总,他们吃穿住行的细节也起码不是“皇帝用金锄头锄地”,而是通过各种品牌或者生活方式搭建那种阶级的生活(在此仇富一秒钟哈),但也不至于像小时代那种的夸张或者显得拜金,所以这点也比较舒适。
然后就是这篇文最大的竞争力,剧情线,这种“专业”程度的商战起码我看过的网文里是真的少有。并不是说写得多么严谨像教科书一样,而是作者作为从业者写出的详细程度、真实程度真的让这篇文的阅读体验和观感起码上了N个台阶,很多事件都有原型,很多做法都是有先例或者法律依据,这可比纯瞎编好太多了。
第一次看这篇文的时候,我正好在师门一个项目里打工,负责调研某领域内某国际巨头的产品,去看了他们不少年的年报。老实说当时我是第一次接触那种巨头,他们真的是从某个不大的领域起家,然后扩张扩张最后到现在延伸到了多个领域,在此之前我都只熟过本领域的国内企业。当时看他们年报,很早就有在布局AI、医学影像等等那些小说里两个主角也很早开始布局的东西,而现实中的那时候我还在上中学呢,啥也不懂。我也不是学经济的,对产业啊投资啊了解几乎为零,当时看《水火难容》真的有在某种程度上帮我更好地理解那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我这种不务正业的当然不会因为一个项目去从头自学经济什么的,看个小说能学到点知识也算是学到了……)。
后面我又重温了很多遍这篇文,加上昨天应该差不多完完整整地五刷了,每一遍我都很认真地看里面的商业案例,连企业年报都认真看,因为是真的有意思也有真实感。作者把这个度拿捏得正好,既没有太艰深复杂,也没有太降智,恰好在一个我稍稍动脑就完全能接受的程度,还能了解点基础常识,还能结合现实中我的认知来进一步自己理解,就很舒适。尤其是后面我开始给那个项目的另一部分打工(那段日子好像就一直是那个项目在持续……),明面上那个概念应该是近两年才火,相关政策才跟上,但是实际上书中两位互联网巨头确实早几年就开始布局了(现实中的大厂应该也如此吧)。这种基于作者的知识才能写出的现实和虚构的交汇又会增加我看小说的体验。
最令人感慨的,其实还是这个文“上升”价值的部分,即经鸿作为互联网巨头、作为企业家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我个人其实觉得这个确实塑造得很理想化,因为现实中的大厂大家懂的都懂hhh。经鸿的责任感首先是对下对内的,即对于他的员工和对于用户的负责;后面作者在文中加入了一些现实中的国际因素,就体现出了经鸿对外的那种责任感,在国与国的博弈中自己所要坚定的东西。我还是得强调,我本身对这些其实并不算很感冒,毕竟互联网巨头霸总的生活离我很远,我也不喜欢所谓宏大叙事的那一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关心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贸易战就在手机里热搜头条的时候,你很难不对文中几年前的局势和现在的趋势产生真正的感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更迭确实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因此当我看到经鸿坚定的表态,我还是会透过这个感受到作者想传达的理想化的东西,也会在长期的悲观主义同时,稍稍地有一点短暂但明朗的畅想。
经鸿和周昶有着在那种阶级上相当可贵的自知之明,他们知道自己投胎好,没有陷入那种认为自己的成功只和自己有关的飘飘然中,在作者的塑造下,作为企业家也有着相当敏锐的对下的嗅觉,这种嗅觉从他们学生时代站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大门口就已显现。我之前总说我看这篇文或许是因为没上班,上了班或许就看不了了,甚至之前找工作期间也一度真的不想去想这篇文,现在心态稍微变化,再重温也有了很多别的感慨,对于时代的,对于互联网的。大一的时候,某用狗作为logo的大厂来我们院宣讲,我记得很清楚那个宣讲的姐是清华本科北大硕士(或者反过来),她本科学的啥我忘了,硕士想学心理学然后跨专业学的。那时候我觉得她好厉害啊,但是还真没觉得“她那么厉害所以她的岗位我肯定不配”。她是产品经理,所以几乎全程讲的都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讲得真的很吸引人,那时候我感觉周围每个同学可能或多或少都觉得,毕业肯定要进大厂,甚至就是要做产品经理。后来呢?后来就2020年了,我因为现实的巨浪和互联网的巨浪同时打来而成为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放弃了一切曾经有的梦想和自信,互联网对我来说从“应该去努力而触手可及”的地方变成了“碰都别碰反正自己也不配”的地方,之前要进互联网的同学可能几个里面只有一个真的去了。对于我这个普通人来说,这几年可以说是沧桑巨变,只能被推着漂流,也不知道未来方向在哪里,再看小说虚构(其实是半虚构)的世界中,和我的成长经历和阶级千差万别的两个总,除了因为作者的能力而能够共情的部分之外,更多了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滋味(没仇富那么简单哈)。
乱七八糟写了一堆,其实还是想回归这篇文作者的塑造。按理说两个互联网大厂的霸总,想要写得很真实,那必然是和普通人有超级巨大的鸿沟的,但是我看的时候又不觉得他们掉份儿,又不觉得他们很“装”,一切都是正好,他们的魅力我全都能接收,他们的智商我全都能体会,通过作者搭的桥,我好像真的能跨越这种阶级的“鸿沟”,而去较为平等地感受两个主角作为两个人的部分。
总之这篇文对我来说确实难以有代餐了,我真想清除我看过它的记忆,每一次都回归第一次看的时候那种天灵盖都爽翻了的感觉。我好爱看这种扎实的职业or商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