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苏童《拾婴记》读后感

2025-03-30 07:52:03  本文已影响人 

苏童《拾婴记》读后感—— 被遗弃的婴儿与被遗弃的人性:论现代社会的冷漠症候
一只柳条筐在夜色中悄然降落在罗文礼家的羊圈,筐中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婴。这个看似简单的开头,却如同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整个社会的冷漠与荒诞。

从罗文礼一家的推诿,到村民们的围观议论,再到幼儿园的拒收、政府的敷衍,最后到疯女人瑞兰的"认领",这个女婴的遭遇构成了一幅令人心寒的"社会弃婴图"。在这个链条中,每个人都找到了推卸责任的完美理由,每个人都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唯独没有人愿意承担起对一个生命的责任。苏童的《拾婴记》虽然写的是上世纪的故事,但其中揭示的人性冷漠与责任缺失,在当今社会不仅没有消弭,反而以更隐蔽、更"文明"的方式持续发酵。

当罗文礼的妻子卢杏仙说"她要是一头羊,我还就留下她了"时,这句话撕开了人性中最虚伪的面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羊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而婴儿只是负担;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类似的逻辑依然盛行,只不过评判标准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变成了"是否影响生活质量"。现代社会的"弃婴"已不再局限于襁褓中的婴儿,而是扩展到所有被视为"负担"的群体——空巢老人、残障人士、抑郁症患者、失业者……我们发明了养老院、福利院、精神病院等一系列机构,不是出于关爱,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将这些"社会弃婴"从我们的视线中移除。正如小说中幼儿园老师所说:"我们这里是日托,下午各家父母都要接回家的,我现在要是把她抱回来了,下午把她交给谁去?"现代人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何其相似: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而"专业的人"又将责任推给制度,制度最后将责任消解于无形。

政府大楼前的那一幕,堪称现代官僚主义的绝妙隐喻。张胜将柳条筐放在花坛边离去时,"干部们正围在一起打扑克,有一个干部的鼻子上粘了两张小纸条"。这一细节荒诞得令人心酸——一个生命的去留,竟比不上牌局的输赢重要。在当今社会,这种官僚主义的冷漠已从实体机构蔓延至网络空间。多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对弱势群体表达"心痛"与"祈祷"后,便心安理得地滑向下一条娱乐资讯?这种"点击即关怀"的廉价同情,与小说中围观妇女们的七嘴八舌何其相似。李六奶奶感叹:"谁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有的人的人心呀,是冰凌子长的。"这句话穿越时空,直指当下社会的精神顽疾——我们将自己包裹在理性的冰壳中,用程序正义掩盖道德缺失,用制度设计推卸个体责任。

疯女人瑞兰的出现,构成了小说最辛辣的讽刺。全镇"最没资格"抚养孩子的人,反而成了唯一愿意接纳女婴的人。这个情节揭示了现代社会一个吊诡的现象:越是理性健全的人,越擅长计算得失、推卸责任;而那些被贴上"非理性"标签的边缘人,反而保留了人性最本真的善意。这种现象在当代屡见不鲜:拾荒老人收养弃婴、精神病患者跳水救人、流浪汉分享仅有的食物……他们打破了工具理性的桎梏,展现出了未被世俗污染的纯真。小说结尾,柳条筐神秘地回到罗文礼家的羊圈,羊圈里多了一头"会哭"的小羊,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情节暗示:被遗弃的生命总会以某种方式回归,社会欠下的道德债终究要偿还。

在算法主导、效率至上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天成为"弃婴"——当你年迈多病,当你精神崩溃,当你技能过时,当你的存在不再符合社会的"效益标准"。从富士康的"十三连跳"到杭州保姆纵火案,从校园霸凌视频的冷眼旁观到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这些事件无不印证着:冷漠从来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深植于社会肌理的症候群。小说中的女婴最终下落不明,这个开放式结局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被遗弃的生命又将去向何方?

《拾婴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弃婴的故事,更揭示了"弃婴心态"如何渗透进社会各个角落。要治愈这种冷漠症候,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制度完善,更是一场灵魂深处的自我救赎。从每一次不假思索的善意开始,从每一个微小责任的主动承担开始,或许我们才能打破那个将人异化为冰冷计算器的时代魔咒,重新找回作为人的温度与尊严。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今天抛弃他人的人,明天很可能成为被抛弃的人。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追月亮的人》读后感
  • 下一篇:《家庭的觉醒》读后感,什么才是好的原生家庭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