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诗学》读书笔记

2025-02-24 09:03:33  本文已影响人 

《诗学》读书笔记

诗学(节选)

亚里士多德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曾在柏拉图门下求学,柏拉图去世后,离开雅典外出游历。公元前343年受聘为马其顿国王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重赴雅典,在吕克昂学园授徒讲学。亚里士多德在文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反对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艺术摹仿自然的理论。他还指出了艺术想象的巨大作用,分析了悲剧的种种特点,提出了艺术的“净化”功能等等。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有《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心灵学》等,他的思想对西方美学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

        【题解】《诗学》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是关于美学和艺术的“元理论”。它的光芒至今仍照耀着美学和艺术研究的各个领域。一句“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一下子就将历史与文学、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区别划分得一清二楚。至于“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的观点,更是高屋建瓴地引领着我们对于典型、生活真实以及艺术真实等重要问题的探索。

        根据前面所述,显而易见,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①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②;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

附:诗大序(节选)

毛氏

         【题解】“志”与“诗”、“情”与“言”的关系条分缕析,让人于形象之中见义理。特别有趣的是,作者将诗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用情感的程度来分出层次:随着情感程度的升华,“言”转化为“嗟叹”,“嗟叹”转化为“永歌”,“永歌”转化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文学、音乐、舞蹈统一在“情感”的旗帜下,一切变得如此澄明而单纯。可惜的是,作者将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论述,最终导向了人伦教化的申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中国古典小说《冥报拾遗》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