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愚人颂》读书笔记

2025-02-22 09:11:41  本文已影响人 

《愚人颂》读书笔记

1. 引言
最初拿起《愚人颂》这本书,源于一次偶然的对话——当时有人提到“历史就是人的愚蠢的不断上演”。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令我联想到那句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的黑格尔之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是人类未曾真正学到教训。”“愚蠢”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不对“愚蠢”和“智慧”做更深层的思考,可能会陷入一种对历史的刻板印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愚蠢”?什么是“智慧”?

肯尼斯·伯克的修辞理论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伯克认为“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而“使用”也分为“善用”与“滥用”——所以接下来我会把“symbol-wise”与“symbol-foolish”这两个概念引入讨论。有些人能够清醒地洞察符号与现实的差异,从而善用符号,这就是“symbol-wise”;而有人被符号牵着鼻子走,误以为符号就是现实本身,这便是“symbol-foolish”。

因此,当我阅读伊拉斯谟笔下的“愚人”与“智者”之争时,不再仅仅停留于对当时社会与思想的讽刺层面,而是将伯克对符号与人性关系的洞见融入其中,从而尝试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我们如何从symbol-wisdom开始,建立起适合自己的life-wisdom?

2. 从“符号无知”到“符号愚蠢/智慧”
伊拉斯谟笔下的“愚人”似乎并不被种种社会规矩和概念束缚。他指出:“无知是最幸福的生活。” 这种幸福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抉择,而是一种天然的状态,类似于孩童般的纯真。他进一步强调:“所有这类事情的性质在于:它们越愚蠢就越丰富人生,因为如果人生没有欢乐,似乎就根本不配称为人生。” 也就是说,“愚人”因不受理性束缚,反而能更直接地感受生命的乐趣。在这样的心态下,“愚人”往往身体力行地去体验未知,也不预先给事物贴上太多标签或意义,从而能够更自在地与现实相处。

值得注意的是,伊拉斯谟笔下的“愚人”并非对自身目标了如指掌,严格来说,他们更像是一群“符号无知”的人。正因为没有深受各种概念的束缚,“愚人”不见得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却也因此保留了一份天真与勇气。他们没有“危险”的抽象概念,便无需担忧;也不懂得为未来预设种种可能,便得以在当下任性而活。表面上看来,他们似乎缺乏远见,但反过来想,那些自诩聪明的人,在无数符号的干扰下,是否真正能回归事物的本色?在此意义上,“愚人”倒也不失为一种对生命更加本真、更加直接的体验方式。

相比之下,那些自认为“见多识广”的人,也许正因为自带了庞大的符号体系而被其左右。他们在事情尚未发生前就套用了某些“成功”“上进”或“规避风险”的理论,为此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反而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其实,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象征、概念等符号来组织思维、表达想法,这些符号并非原原本本的“现实”,而是对现实的抽象与化身。正如肯尼斯·伯克所说,符号的运用既能帮助我们沟通交流,也在无形之中割裂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最原初的关联。我们在借助符号理解和塑造世界的同时,也会被它们所“反塑造”,以至于忽略了事物最直接、最本真的面貌。

不过,正如我们今天所见,要想回到伊拉斯谟所描绘的那个“纯粹无知”状态几乎不可能。现代社会的符号体系在我们出生前就已存在,我们“睁眼”伊始便被无数概念、规则和价值观所包围。我们越是自以为成熟,便越是自带一整套“理论”,不知不觉间就会用它来判断他人与事物的“智慧”或“愚蠢”。

或许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绝对的愚蠢与智慧,只是人与符号之间如何互动、如何给予意义的过程。也因此,在这样的处境里,能否恰当地运用符号,便成为一个人是“symbol-wise”还是“symbol-foolish”的分水岭。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才算真正踏上了 symbol-wise 的道路,拥有了摆脱盲目信仰、重新审视“愚人与智者”那条并不清晰界限的可能。


3. 从symbol-wisdom到life-wisdom
在《愚人颂》中,伊拉斯谟用一种近乎颠覆的方式,呈现了“愚人”与“智者”的角色互换:有时,追求现实幸福的“愚人”似乎更加懂得如何在世俗生活里游刃有余,而那些沉迷于形而上的“哲人”却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嘲笑为脱离现实。正如他调侃道:“你不妨请一位贤人就餐,准会见到他不是一言不发,闷闷不乐,就是提出一些恼人的问题……他对自己也好,对国家或家庭也好,都不可能有任何用处。” 这段讽刺不仅挑战了传统智慧的定义,也映射了哲学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疏离。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人之所以做出不同选择,也可能是因为ta们对生活意义与目标的设定并不相同。

第一重:现实与超越的错位

若我们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那么确实如伊拉斯谟所言,“愚人”对日常幸福的追求看起来更具实际意义,而“哲人”追逐的那些高深思考则显得毫无用处;但如果将标准切换到“超越现实的事物”,则情形又反转,“哲人”反倒显得更睿智,“愚人”则被视为在尘世迷雾中不知自省。这样一来,“愚人与智者”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然而,这种对立未免过于简单化。

(1)哲人的追求亦可成为“生活之中的意义”

一个醉心于形而上的哲人,未必真正脱离现实。就像有人热爱思考,痴迷研究抽象理论,看似在追求“超越现实”的目标,可这种过程本身却能带给他实实在在的快乐与满足。思考不只是手段,更是他日常生活的内容,因此他并非真的远离现实,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深度参与其中。换言之,哲人的智慧可能就是他独特的生活方式。《愚人颂》在某种程度上对“哲人”的生存幸福做了反讽,但我们也要反思:它是否忽略了哲人在精神世界里获得的满足?哲人不懂生活,还是说哲人的生活方式只是与普通人不同?也许智慧的标准在这当中被狭义地限定了。

(2)“愚人”的世俗追求也蕴藏“生活之外”的意义

伊拉斯谟笔下的“愚人”通常被视为活在“现实之中”,但若再深入一层,我们会发现所谓的“现实”并非全然纯粹,而是承载着许多由社会文化构建的价值体系。人们吃饭、娱乐、消费,这些看似日常琐事,却往往与“地位”“认同”“归属感”等超出个人现实的象征相挂钩。也就是说,普通人可能并未真正在“现实”里自由行走,而是无意识地被一整套既定规则和观念牵引。

第二重:再思“愚人”与“智者”

由此看来,《愚人颂》对“愚人”和“智者”的呈现本身也值得商榷:愚人一定真的更自由、更加能把握生活吗?还是说他们只是默认接受了早已存在的“日常价值”?哲人一定真的脱离现实、不谙人情吗?还是说他们选择了一条与大众不同的道路,用“形而上”的方式收获幸福?换言之,这二者的差别并不在于“谁更聪明、谁更愚蠢”,而在于能否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并且在追求过程中保持对符号的相对掌控,变得symbol-wise。

“symbol-wisdom”意味着我们对符号具有一定程度的自觉与掌控力。当一个醉心形而上的哲人,能够适时回到大地,接纳现实中的种种琐碎与人情时;或当一个日常奔忙的普通人,偶尔也跳离大地,追寻更超然或高远的意义时——这两种形态看似不同,却都在通过灵活运用符号而获得新的平衡。由此诞生的,便是更高层次的 life-wisdom。它不是我们简单地“选择哪条路”所能定义的,而是源于对自身处境、目标与符号角色的自觉反思,并在恰当时机作出调试与超越。换言之,life-wisdom 正是 symbol-wisdom 的结果:能够因人而异地同时抓住“此岸”和“彼岸”,既能贴近现实土壤,又不失对更高理想的眺望。通过这种在平凡与超凡间的辗转腾挪,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自由与深度,也实现对“愚人”与“智者”那条不甚清晰界限的超越。

4. 现代社会的映射
随着阅读不断深入,我忍不住会将伊拉斯谟所描绘的种种情形,放到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去比照。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比伊拉斯谟的欧洲要复杂许多。互联网让信息爆炸,资本浪潮塑造了“成功”的样板,社交网络又将“美貌”“流量”等概念推到了空前的高度。面对无处不在的符号轰炸,我们到底是更容易 symbol-foolish,还是有更多机会 symbol-wise?

一方面,当“成功”“美貌”“流量”“人设”等词汇被频繁使用,它们逐渐变成现代社会新的“虚荣指标”,不知不觉就将我们套牢。尤其对于那些被冠以“精英”标签的人而言,symbol-foolish 的表现或许就是对“不断上升”与“不断成功”的执念,仿佛只有业绩递增、头衔晋升才意味着真正的价值。他们以此构筑起一座座“成就象征”的高塔,却也往往陷入无尽的内耗,难以获得真正的满足。另一方面,“普通人”的 symbol-foolish 也同样普遍,比如当有人一味认为“我只是个普通人”“我没法改变什么”,就等于主动给自己套上了某种消极自我定位的枷锁。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无论是潜能的挖掘,还是生活的可能性,都被不自觉地局限住了。

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人”,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在符号的洪流里保持自觉,不被形形色色的标签与概念蒙蔽?从符号的角度来看,所有人首先都是“人”,是能够感受、创造、欣赏、劳动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幸福也不该被简单地划分为“精英的幸福”或“普通人的幸福”,而应当以“人的幸福”作为出发点。正是在这种普遍的“人之为人”层面,我们或许更能体会到 symbol-wise 的意义:既不将“精英”这个符号奉若神明,也不把“普通人”当作逃避追求的借口;既能看见世俗标准带来的便利,也不盲从其背后可能隐藏的符号陷阱。

5. 小结
翻开伊拉斯谟的《愚人颂》,那种愚人与智者角色对调的颠覆性,依旧如同当头棒喝般质问着我们:对“愚蠢”和“智慧”的固有印象,究竟是否支撑得起我们对生活意义的所有想象?书中所刻画的并非只是某个时代的弊端,而更在于我们对“愚蠢”与“智慧”所抱持的成见,是否会成为自己的人生枷锁。倘若我们执着于把愚蠢当作一种一无是处的标签,把智慧视为高高在上的殊荣,那么伊拉斯谟透过不断反讽所指向的荒谬,也就失去了它原本想要撼动我们的力量。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肯尼斯·伯克的符号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具深度的观看角度:愚蠢与智慧,往往只是人们对符号的不同态度——我们或因“符号无知”而保留天真,或因“符号滥用”而陷于困境,或因“符号善用”而抵达更自觉的生活形态。而伊拉斯谟笔下的反转关系,在当下依旧具有警示作用:譬如无论我们被冠以“精英”或“普通人”的标签,都可以跳出对符号的盲从,为自我设定更有灵性的目标,进而以 symbol-wisdom 通往更高层次的 life-wisdom。毕竟,我们首先是“人”——有感受和思考的能力,也有创造与探索的意志。也正是在这份普遍的人性之中,愚人与智者的争论才得到一种新的理解:它不再只是对生活目标的简单二元划分,而是对人性复杂度与生命多样性的礼赞。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与超凡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也都有机会从符号洪流中抽身,审视到底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幸福。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摆脱“愚蠢”与“智慧”的外在标签,以更自由的姿态走向一个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未来。

(题外话)历史是愚蠢的不断上演?
当初促使我阅读《愚人颂》的那个观点——“历史就是人的愚蠢的不断上演”——不可避免地让我想起黑格尔的那句名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是人类未曾真正学到教训。”然而,我理解黑格尔所谓的“未曾真正学到教训”,更多在于对历史必然性的强调,它并不是单纯为了讽刺人的愚蠢。

或许,历史的种种荒谬、悲喜、光辉与阴暗,都与符号的运用或误用大有关系。我们总说历史“重蹈覆辙”,但真相往往是我们没能洞察那些已然形成的象征体系,又一遍遍地被它们玩弄。如果历史真的也在“戏剧化”地前行,那我想,这个话题值得另起篇幅再做探讨。毕竟,对历史背后的符号结构进行梳理,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更多元化的真相,而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愚蠢循环”。

总之,读完《愚人颂》后,不仅对伊拉斯谟当时的社会有了更多了解,也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产生了更多联想。历史长河依旧奔腾,人类似乎永远在智与愚的纠缠中前行。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保持对符号的清醒与觉察,找到对自己而言最切实的生活智慧。毕竟,“愚人”或“智者”的真正差别,绝非标签所能简单划分,而更关乎我们内心的灵明与自由吧?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最优解人生》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