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江湾路七号男子宿舍》读后感

2025-02-17 10:17:10  本文已影响人 

《江湾路七号男子宿舍》读后感
 

可以说完全写在了我心坎上。

No.1

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耽美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题材。它是男人之间的故事,作者和受众却几乎都是女人。个中社会性、性别问题已经多有文献研究,我也不必赘述,只想在此强调,这么一种与性别强相关的题材,作者的性别确实是难以忽视的。

所以这里的现实与理想的平衡,指的是现实中的男同性恋群体,与绝大部分耽美女性受众心中理想的男性群体,两者的平衡。有些地方会将现实比例更大的此类文学称为同志文学,以与耽美文学区分开。很多女性读者也十分排斥,耽美文学中给主角加入过多的负面现实元素(不提约炮等更渣的,双性恋、性经历都是)。

在这里我无意对所谓现实或理想的喜好作出任何审判,因为我个人在这方面也是摇摆不定,有时看了文突然发现主角和现实男的有一点的负面重合,我就会感到下头;有时看文发现主角不是完美的,而是有诸多因素让他仿佛可以落地,我却会觉得十分宝贵。这大概决定于整篇文的基调,梦幻色彩下我只想要梦幻的角色,现实背景下我不想要悬浮的角色。

所以想要很好地平衡这两者,要看作者的选择和功底。我必须得说,在这个题材上,作者的性别还是很有差别的,例如女性作者的一些视角只有女性才能写出来,同理男性作者的一些东西也会让我觉得只有男性才能写出来——就是这篇文(以及比如《北城天街》那种文)。我始终不觉得同志文学和耽美文学之间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分界线,现下读者的诉求很多时候也挺矛盾的,到底是因为不相信现实存在好男性所以才在文学中创造,还是因为爱男所以在他们身上投射美好品质?(此两个选项并非绝对,且我很清楚在一些派别的女性主义中,作为耽美受众就意味着有对男性正面情感的投射,毕竟我作为女性为什么要看一个主题里没有女性的故事呢?我从不否认这一点,就像我一直接受我的女性主义并不完全先进那样。这也是上野在《厌女》中所说,大意为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厌女的世界中,所以已经无法想象一个真正不厌女的世界了。)

在面对现实题材的时候,我对男性角色是相对宽容的(因为我相当清楚现实里男人的平均水平,也从不报以幻想),当然也得看作者的塑造功力。很幸运,非天创造的这个世界,几个主要的男性角色身上的现实和理想品质都平衡得相当好,他们中有渣男也有会上软件约的人,你可以鄙夷他们,但是他们作为角色都相当鲜活、相当有血有肉。我受够了在工作操人的现实设定下还一板一眼只有“高冷”“腹黑”“傲娇”等标签的人物,因此我对这些角色相当宽容,就像观察一个认识但不熟的同学那样,ta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道德瑕疵,但和我有距离,对我也并没有实质性影响。

非天本人应该是所有耽美作者中最了解男同性恋群体本身的了,不因为别的,当然因为他自己的性别。但是很多这个群体现实中的行为恰恰又是绝大多数女性受众所不能接受的(我15年的时候刚成为腐女,尚有许多幻想,下载了某知名蓝色软件,然后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大开眼界)。非天应该也很清楚自己受众的喜好,所以我看得出来,他像是做了一个巨大的温柔的过滤网,筛掉了一些即使是我这种说着自己爱看现实题材的人也不想看的东西,然后创作出了这么一群有道德瑕疵但仍能投射人格魅力的角色。

No.2

对文学的道德审查

其实看到非天居然真的在文里写了这些,我还挺惊讶的,但是另一方面真的很欣慰:他全都清楚。他怎么可能不清楚呢?写文十多年,他应该对创作环境相当有感触。

在群体的道德审查前,我想先说,这本已经是在对岸网站连载的了,所以没有这里的自上而下的审核。真的很明显,没有了那一层桎梏,非天完全是妙语连珠,无数地方,他只是描述,我都会哈哈大笑,这种笑让我想到看花小雕的视频,他可能也只是描述“我是个猴,进了熊堆会被排挤”,都很好笑,谁懂?我喜欢看非天的现实向文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只是虚构,非虚构也很好,当年他还在公众号写《沉默螺旋》系列,我很喜欢,从那里也能看出这篇文的雏形,可惜后来估计也因为环境原因,没有继续了。

有的东西说多了我又怕为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群体对文学的道德审查也确实是一个几乎必然引起争吵的敏感话题。不过其实非天在文中短暂提及的已经是较为浅层的了,主编对张宇文说的那一大段话,更多是读者会将文学等同于作者本人,将文学中的故事强行与作者本人的经历联系,类似于写了坏人那作者也不是好人、写了主角离婚那估计作者现实也离了婚;读者越发将文字定位为满足自己一切喜好的定制品,作者在群体意识的作用下也不得不慢慢趋向于“按需写作”,“文学早就死了”。

秉承着不(为互联网身份相当脆弱的我,和之前碰到过类似麻烦的非天)带来更多麻烦的想法,我只想作为读者,代表我个人说,我认为这些年创作环境越发不好了,就不说自上而下的了,只是说自下而上的,也是不好。所以非天也是在对岸才能夸张地抒发一点(也不一定能代表他真实想法的)讨论吧。

这篇文本身其实已经相当地娱乐化,非天经常大段地叙述角色的人生经历,但并未发表什么价值评判。它在角色设定上也已经相当友好,没有说真的把道德瑕疵弄到超级大烂男的地步,这本身是否也是作者对群体的道德审判的一种妥协呢?就像主编说的那一大段话后面那样,现在性癖也分三六九等,少数群体内部还互相攻讦。

引起我思考的这一大段话如下。

No.3

“现实向”与“快餐网络文学”的博弈

由于我个人爱看现实背景和题材的网文,我看的这类文数量远超古代或者奇幻背景的文。网文作者在写这类文的时候,大概很难不加入一些时下的网络用语、梗或者语言习惯。我们在当下看这类文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感觉,可能还会觉得很亲切很新潮,但是实际上如果多年后再看,绝大部分都会让我们感到尴尬或是过时。

每年网上都会产生巨量的新梗,大部分都昙花一现,只有极少一部分会流传下来甚至进入语言体系。所以就像我们看十年前贴吧或者别的论坛会感觉完全格格不入那样,网文尤其是现代题材网文几乎都会具有极大的时效性。前段时间我点开一个十年前我挺喜欢的现代背景网文想重温,结果一点开就被尬得受不了。

提到这个是因为我非常喜欢非天的另一篇现代文《金牌助理》,从快十年前第一次看一直到这两年一直在反复重温,仍然不会觉得尬,顶多会因为科技和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感受到一点年代感,但不会觉得语言文字“过时”。其实这个背后还是作者的文字功力,作者给自己作品的定位是什么?是快餐,还是更有野心一些?

其实想表达主角生活在2020年代,想表达一个现实的社会背景,并不需要很多的纯网络用语以及梗,这些东西都太有时效性了,会影响一个作品的生命周期。非天的文字就非常扎实,所以他不需要借助那些很快会被淘汰掉的东西来增加作品的时髦感。我可以感受到,《江湾路》这篇也会是生命力很长的一篇文,因为它虽然也经常调侃时下一些现象,但是都很谨慎地使用了已经稳定在语言体系内的用语。

我之前写另一个读后感的时候,讲到看网文的目的,说我最初看网文和看名著的态度没有任何区别,“这时候又要有人说,网文凭什么和名著比,我当然知道我大部分时候也把网文当定制化消耗品,看了就是为了消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有的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即使载体是网络,也有着更大的野心,他们除去那些客制化部分,靠着自己的水平往里投入了别的价值。我希望我在大部分时间都在消遣的同时,也偶尔有耐心去探索这种价值”。

我想说的就是,网文会有因为媒介和受众需求而完全不同于且劣于传统文学的部分,但是也会有不因媒介而被影响的高质量部分。非天已经专业从事文字工作多年,他的能力水平已经不是我说的有些作者的野心那么简单。他仍然坚持网文创作,努力平衡网文的娱乐性和作品的持久价值,作为热爱他的读者,我感到很幸运。

抛开以上乱七八糟的,张宇文真的很有魅力!做他的朋友肯定很爽,当然做他本人更爽,重生换我当当亿万富豪好吗,我愿意承受爱情之苦……

以及这篇文的结局确实也挺梦幻的hhh,合家欢了属于,算是一种对读者的温柔慰藉。霍斯臣这小子真是好命啊……以及《江东合伙人》里有彩蛋,霍斯臣已经是议员了,他是赵星卓和郑余生的证婚人!我先看的江东,搞得我一直以为霍斯臣是不是背后隐藏身份是政界的,没想到还真不是。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当我遇一个人见》读后感
  • 下一篇:《十日终焉》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