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书笔记摘抄

2025-02-13 09:24:56  本文已影响人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书笔记摘抄
 

1、大学校园看上去俨然一处庇护所,保护着这些珍稀人类,如果把他们丢进斯特兰德大街上自谋生路,他们肯定很快就会被淘汰。→学会了一个词“珍稀人类”。

2、渐渐地,在我们的脊髓深处、灵魂栖居的地方,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不是被那种我们称之为才华的刺眼电光,它只在我们的唇齿之间跳跃,而是一种更深刻、更微妙、更隐蔽的光,是理性交流碰撞出的明黄色火焰。→能不能理解为在这里“才华”是具有排他性、攻击性的,而理性的交流则应该是温柔的、和睦的“明黄色火焰”

3、坐在床边的座位上,点一支烟,深深地陷入靠垫之中,你会觉得生活多么美好,回报多么芬芳,愤怒和委屈多么微不足道,友情和同类多么值得称道。

4、我的心是鸟儿在歌唱

筑巢在那挂着露珠的新枝上;

我的心是一棵苹果树

累累的硕果在枝头荡漾;

我的心是一片彩虹贝壳

在宁静的大海中划桨;

我的心无比快乐

因为我的爱人就要来到我身旁。

在后文提到现代作家时候又一次引用了这首诗:A先生的脑中似乎出现了某种困难和障碍,堵住了创造力的源泉,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因为他不再低声吟唱,“一颗晶莹的泪珠,从门前一朵西番莲滑下”。当艾伦走近菲比,她心中不再回应“我的心是鸟儿在歌唱,筑巢在那挂着露珠的新枝上”,他又能怎么办?如果他像白昼一样坦诚,像太阳的运行规律一样合理,他能做的只有唯一一件事。

男性和女性已经习惯了用他们自己的性别去思考,我们应该看到两性之间的浑融,这种浑融尤其指在我们自己身上男性力量与女性力量的平衡。想想吧,我们常说“女人在很多方面并不比男人差”,是的,在很多方面我们天然是平衡的,在旷阔宇宙中我们占有各自的位置,而我们自己本身就是那个宇宙。

5、 诗歌之所以能让人忘乎所以、陷入狂喜,是因为它歌颂人们熟悉的心情......因此人们能自然而然地做出反应,无须再次确认这种心情,无须拿它和此时此刻的心情比较。而当代诗人表达的情绪是捏造的,从此时此刻的我们身上剥离了下来。我没法一下子认出它,往往产生莫名的恐惧;人们敏锐地观察它,把它和自己过去的心情做比较,有些嫉妒,有些怀疑。现代诗难读就难在这里,因此就算看到优秀的现代诗,人们记住的诗句也不会超过两行。

6、 现在是光与暗的交界时分,所有颜色都变得更加浓重,紫色和金色在窗玻璃上燃烧,像一颗激动的心脏在跳动。

7、出于某种原因,世界的美显露出来,却很快又要消逝......这种美像刀锋的两面,一面是欢笑,另一面是愤怒,把心撕裂开来。

8、 心灵、身体和大脑共同组成人类的躯壳,它们浑然一体,不能独立存在,这种状态就算再过一百万年也不会改变,因此,对于一场优质的交谈来说,一顿好饭的作用非常重要。少了一顿好饭,人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去爱,好好睡觉......牛肉和梅干并不能点亮我们的灵魂之光。我们大概进入了极乐世界,凡·戴克大概就在下一个街角等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后,靠牛肉和梅干催生的只有这种模棱两可的勉强心境。

9、 成千上万颗星星在深蓝的夜空中闪烁。面对深不可测的世界,我一个人显得如此孤独。所有人都睡去了——有的俯卧,有的平躺,都陷入了沉默。

10、必须排除个人经验和巧合,才能从主观印象中提炼真理的精华。

11、但就在无所事事和白日梦幻中,真理往往会浮出水面。

12、如果一个论述者语言冷静,那他脑中只有自己的论题,他的读者也会不自觉地去思考那个论题。如果他心平气和地描写女性,摆出无可争议的证据,而不是想要得出一种结果,否定另一种,我就不会感到愤怒。

当批判某一观点的动机不是出于坚持真理而是维护自己的观点,那么就如同陷入两军对垒的窘境,萌生出原始急躁的心态,想要马上占据高地的急切和愤怒。

13、当那位教授有点过度强调女性的劣等时,心里想的不是女性的劣等,而是自身的优越。这种感觉对他来说是无价之宝,因此他维护自己的优越感时过于激动和强硬。

14、人类也许是活在幻想中的生物,幻想则需要自信来支撑。没了自信,我们都是襁褓中的婴孩。我们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制造出这种无法衡量的无价之宝?答案就是贬低他人。

15、他愤怒不仅仅是因为虚荣心受到伤害,还因为他要抵抗伤害他自尊的那股力量

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缺乏自信而又敏感易怒?我想从这段话中我找到了一点答案。我们的幻想被不断打破,世界很大,多得是贬低我们的人,相比之下那些足够我们去贬低的人就微不足道。从他人身上映照出自己的伟力来实现自信的这一门径大抵行不通了。而我们自身又如此脆弱。

16、几百年来,女性一直被当作一面神奇的魔镜,只要照一照,就能成倍放大男性的力量

17、你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工作,像个奴隶,要处处说好话,看人脸色,虽然没人强迫你这么做,但如果你不做,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你根本冒不起这个险。然后我想到我那小小的才能,觉得它是自己的宝贝,要是就这么埋没了,我的身体和灵魂也会随之消逝,所有的一切都像生了一层锈,春天的繁花被吞没,树木从芯子开始腐烂。

18、一个庞大的群体永远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驱动他们的是不可控制的本能

19、那些大家长和教授也要面对无穷无尽的难处和可怕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受到的教育和我受到的一样失败。

20、她们的才华如此狂野、宏大、桀骜不驯,又有什么能束缚、驯服和教化它们,让它们为人类所用呢?它们倾泻而出,横冲直撞,形成一股股韵律、散文、诗歌与哲学的奔流,凝结成一册册四开本或对开本书籍,没有人来阅读。她手中本该有一台显微镜,她本该学习如何观察天体,如何科学理性地思考。她的才智因孤独和放任而变质。

21、大师之作从来都不是独自诞生、独立存在的;它们是漫长岁月里共同思考的产物,是群众的思想,它有一个声音,背后诉说着万千大众的群体经验。

22、写散文或小说比写诗或剧作要简单。前者相对来说不用那么集中精力。

23、艾米莉·勃朗特本该写诗剧;乔治·艾略特的思维宽泛,应该拓展一下创作冲动,撰写历史或传记。

24、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内心一片宁静;正因如此,我们不了解莎士比亚,也不了解简·奥斯汀,正因如此,简·奥斯汀的文字里无处不见她的影子,莎士比亚也是。

25、我渴望有突破极限的视野,让我看到繁华的世界,看到我听说过却从未见过的城镇和地区。我希望自己有比现在更多的人生经验,跟更多同类人来往,结识更多不同性格的人。我希望亲眼看看我所相信的东西。(夏洛蒂·勃朗特)

无论通过什么方法,都能挣到足够的钱,去旅行,去闲着,去思考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去看书做梦,去街角闲逛,让思绪的钓线深深沉入街流之中。

26、标出生硬和愤慨的地方,你就会发现,夏洛蒂·勃朗特从未完全、完整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她的书变形扭曲了。她在本该平静的地方书写愤怒,在本该睿智的地方书写荒谬,在本该描绘角色的地方书写自己......如果她能做到的不仅是隔着远方的田野眺望,如果她有条件经历更多事、交往更多人、去更多地方旅行,那么她的天分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27、小说可以引出我们心中所有矛盾和对立的情绪。生活与不是生活的某种东西发生了冲突。

我们说的是小说家的诚实,他能让人相信“这就是事实”。人们会觉得,我从没想过要这样,从来没见过这样做的人。但小说家让人确信,事情就是这样,一切就是如此发生。

我把诚实看作小说家的核心品质,但女性小说家的性别会影响她的诚实吗?看看我从《简·爱》中摘录出的那几段,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愤怒显然干扰了她的诚实。她偏离了自己倾注全部心血的故事,陷入了某些个人的不满情绪中。她想起自己本该拥有某种经验,却被剥夺了机会——她想自由闯荡世界的时候,却只能憋在牧师住宅里补袜子。她的想象变成了愤怒,我们都能感觉得到。除了愤怒,还有很多其他力量纠缠着她的想象力,想让她偏离正道,比如无知。

罗彻斯特先生的形象是在黑暗中描绘出来的。我们能从中感到一种恐惧,就像我们常常感觉到一种压迫产生的刻薄,一种激情之下压抑的痛苦,一种感染了整本书的敌意。

她的文字一会儿充满攻击性,一会儿又表示妥协。她要么承认自己“不过是个女人”,要么抗议说她“不比男人差”。她面对批评的方式是随性的,有时顺从而恭敬,有时愤怒又强硬。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偏离了事情本身,开始想其他东西。她的书把私人的情感强加给读者。书的核心有瑕疵。

28、到了女性当上作家的时代,现存的文学形式已经固定。只有小说足够年轻,还能供女性灵活使用,也许这就是女性选择小说的原因。尽管如此,到了现在,谁又能说所有文学形式中最灵活的“小说”(我使用双引号,因为我觉得这个词不够恰当)就适合现在的女性使用呢?

29、朴素的写作风格已经随着女性写作的叙事诗时代一去不复返。阅读与批判拓展了她的视野和深度。书写自己的冲动已经平息。她开始把写作当成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自我表达。(当代的女性写作)

30、我们习惯单独评判每一本书,但书是连续的。我评判这个不知名的女人时,应该把她当成前面那些作家的继承人,她继承了她们的个性与局限性。小说往往只能止痛不能解毒,让人陷入麻木的沉睡,而不是用滚烫的烙铁把人唤醒。

31、在简·奥斯汀的时代之前,所有小说中的伟大女性形象,都是通过另一个性别的视角呈现,并且只出现在和另一个性别的关系之间,这真是太奇怪了。那是女性生活中一个多么微小的部分,而男性戴着黑色或者玫瑰红色有色眼镜看待性别,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小说中的女性气质奇特:要么美得惊人,要么丑到极致;要么善良神圣,要么穷凶极恶——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随着他心中的激情起起伏伏,随着他的事业成功或遭遇不幸,他眼中恋人的形象也会改变。

19世纪的小说家不会这样写。女性的形象已经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也许,正是书写女性的欲望让男性逐渐抛弃了诗剧,选择小说作为更合适的形式。诗剧过于激烈,很难容得下女性。

32、女性对一切没有明显动机的事情都表示怀疑,她们习惯了遮掩与压抑,哪怕有人留心多看她们一眼,她们也会仓皇而逃。

这一点深有同感、、、

33、 这一切都等着你去探索,攥紧你手中的火炬,首先照亮自己的灵魂,发现其中的深刻与肤浅、虚荣与慷慨,认清自己的意义,无论你美或平凡。

34、大脑的焦点在不断变化,用不同的视角观察着世界。有些心境虽然是自发产生的,但却让人感到不舒服。为了保持这种心境,人们就会无意识地抑制某种东西,渐渐地,这种抑制力就开始伤神。但是有些心境无须伤神也能维持,因为它们不需要抑制任何东西。

35、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两股力量,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性的大脑中,男性力量比女性力量更占优势,在女性的大脑中,女性力量则比男性力量更占优势。这两种力量彼此和谐,形成了精神上的合作关系,一个人的内心才会处在正常和舒适的状态。

柯勒律治说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的......他的意思可能是,雌雄同体的头脑更易于共鸣和渗透;情感传递起来没有障碍;它天生就富有创造力,热情、完整。

不特别关注或单独讨论性别问题,是大脑高度发达的特征之一,现在要实现这一点,不知道比过去要困难多少。

如果大脑的两面性这个理论没错,那就说明男子气概成了一种自我意识——也就是说,现在的男性只用大脑中男性的一面写作。女性读这些书就是个错误,因为她不免会在书中寻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我们必须重新回到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是雌雄同体的;济慈、斯特恩、库珀、兰姆和柯勒律治也是。雪莱大概是无性的。弥尔顿和本·琼森身上的男性气质稍多,华兹华斯和托尔斯泰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普鲁斯特是完全雌雄同体的,或者说女性气质稍多。

因为一个人的大脑中要是没有这种融合,理智就会占了上风,大脑的其他能力就会僵化,最后荒废。

不能有意识地作为一个女性发表言论......因为任何带有意识偏见的文字都注定消亡。它不再获得营养。头一两天的时间里,它也许显得才华横溢,令人印象深刻,有力而巧妙,但当夜幕降临,它注定凋零;它没法在他人的心灵中继续生长。

36、他的情感缺乏沟通,他的大脑似乎被分隔在几个不同的房间,传不出丁点儿声音。因此,当B先生的句子进入我们脑中,它就扑通一声倒在地上——死了;但如果换成柯勒律治的句子,它会爆裂开来,激发出各种各样的思想,只有这种写作,才是参透了永恒的真谛。

在《如何读,为什么读》的译者黄灿然写的前言《大作家式的批评家》中也写了类似的感受:“伊格尔顿可归入专业批评家类别,他聪明机智风趣,对各种新潮流保持关注,论断都显得公正持平,可就是缺乏某种更个人、更接近读者的孤独,更提升或扩大读者的自我的深度与视域......这也就是为什么,伊格尔顿的文章我常看,但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性的吸取,而不是作为一种启迪。”想起自己曾经说“有些文章能够打动我的理智,却无法打动我的心”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37、如果一本书缺乏了暗示的力量,那么不管它冲击力多强,都没法渗入心灵深处。

38、要写小说或者诗歌,你必须有每年五百英镑,还有一间可以上锁的自己的房间。

物质基础决定心智的自由,心智的自由决定诗歌的诞生。

39、“伟大的书”“毫无价值的书”,同一本书会被人们同时冠上两个名字。赞美和批评一样毫无意义。虽然衡量的过程可能是一种愉快的消遣,但却是一项最徒劳的事业,屈服于衡量者的规则,是一种最为卑躬屈膝的态度。

重要的是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至于它能存活好几年还是仅仅几个小时,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如果牺牲你一丝一毫的想象力,或抹去它一点一滴的色彩,对某个手拿银奖杯的校长或袖中藏着标尺的教授言听计从,那就是一种最可悲的背叛,过去人们都说,财富和贞洁的丧失是人类的最大灾难,但和前者相比,只像被跳蚤咬了一口。

40、 到底什么是“现实”?它似乎是某种不稳定的东西——时而出现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时而出现在街头报纸的一角,时而出现在阳光下的水仙花中。它照亮了房间里的一群人,铭刻下某些平常的话语。一个人在星空下走回家时,它的出现会压倒一切,让沉默的世界变得比语言更加真实——接着它一转身,回到皮卡迪利广场的喧嚣之中,就出现在一辆公交车上。有时候,现实太遥远、太斑驳,让我们难以看清它的本质。凡是被它触碰到的,都会定格并成为永恒。

当岁月的皮囊被丢进树篱,剩下的就是现实;它是往日的留痕,是我们的爱与恨。

41、读这些书,就像给感官做一台奇妙的除障手术,让人变得更敏锐;就像揭去世界的遮罩,让生命变得更强烈。

42、等我们再活上一个世纪——我说的是人类的共同生活、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小小人生——等我们有了一年五百英镑和自己的房间;等我们养成了自由的习惯,勇于写下自己心中所想;等我们稍微逃离公用的起居室,学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现实的关系看人;等我们学会从事物本身看天、看树、看一切;等我们越过弥尔顿的亡灵,再也没有人能遮挡我们的视线;等我们面对现实,因为这就是现实,我们没有臂膀可以依靠,只能自己前进,我们的关系不仅仅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和真实世界的关系,等到那时机会就来了,莎士比亚死去的诗人妹妹就会唤醒她沉睡的躯壳。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人生由我》读书笔记
  • 下一篇:《做人从感恩开始》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