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自己的房间》读书笔记
[英] 伍尔夫
1 契机
在一本书是新ipad上唯二的两本电子书,由于微信读书中大量的书籍被锁,导致阅读获取渠道的变换,直到十一月的月末,我才发现2024一整年,我的阅读量还不足十本,大量的时间被番茄阅读吞没,被各种爽文、穿越、规则怪谈所包围,但结束完几本大神之作以后,各种奇闻怪谈好似让我生吞十个汉堡一样显腻,套路和规则,水时长的操作,让我不得不抬头,看看阅读喜好茧房外的世界。
而我的电子书架上,只有两本书《玫瑰的故事》以及《一间自己的房间》。
而《玫瑰的故事》简直诈骗了我的时间,和我想的,电视上演的完全不一样。
2 《一间自己的房间》
这本书很短很短,不到十万字,一共耗时四个小时。
这本书是一本开头劝退,末了想二刷的书,它不是一本小说,也不是一堆散文集,它的框架如演讲稿,观点如论文,描述如散文,还夹杂着小故事的文字嵌合体。
这使得我在开始阅读的时候,一度怀疑自己手上的电子书是不是盗版,或者删减版,但过了第一章,这篇文字嵌合体变开始显露出其吸引人的地方,它没有论文的枯燥,却可以一步一步带你走进它的观点,它没有小说的随心所欲,所以给你步步为营的扎实感,它没有散文的悲春伤冬,总是一个转折,在风景美好处,显出女子在过去时光中的种种禁锢。
《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反复谈到她希望每个女孩们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和一年五百英镑的金钱,只有在物质基本满足以后,女孩才能够开始自己的事业,写作也好,研究要好,工作也好,碌碌无为而经济缺乏的生活,只会让所有人在泥潭中苦苦挣扎,贫穷的人从来都不是不努力,不上进,不愿意读书和学习,而是赚那赖以生存六便士足以耗光所有的精力与时间,月亮再美也无暇顾及。
书籍按时间顺序一共分了六个章节,其实可以反复分开阅读,每个章节大约一万五千字左右,第一个章节,我将其总结为“母亲给女儿留下了什么”,讲述了伍尔夫在那个时代受到的来自权利者的限制,不能踏足草坪,不能独立进入图书馆,讲述女子学校需要筹集资金,而妇女手中空空如也,男权通过金钱上的剥夺将女子圈禁,但光透过黑暗已经照在阴沉的乌云之上,女子开始了思考鸡蛋开始有了裂缝。第二章的主旨是“女人是男人的魔镜,财富是都打开眼界的钥匙。”这部分的观点我从未想过,指的是男人之所以不允许女人做这做那,将所有女性进行统一贬低与评价,是为了通过各种标签化抬高自己,让自己的性别从出生开始就赢了一半的人类,而这个论调的背后是男性有多不自信,不敢放开了与女性竞争。本书的第三章,主要写了女性的困境,当我们想抬头透过乌云争取阳光时,有多少冷眼与嘲讽如寒冬的冰雨落下,但终还是有人抬头看了天,并点燃了后来者前行之路,第四章写的是探路者,探险者,第五章写的是那一条属于勇敢者的草地,如何一步一步被踏出了小径,最终形成大道,第六章,写了寄托与希冀,我不敢想象伍尔夫这样的女子,最终将小石子装在口袋里选择了溺亡,现在站在这条路上的人,无法去想象这条路下曾经白骨皑皑,哭喊震天。
我站在这片草地,阳光和煦,微风徐然。
3 女权主义
作为一个胆却懦弱的人,我很少去提及女权主义,我不愿与人争论,也不期待别人按我的思路做事,花有千色,人有万形。
女权主义应该是怎样的呢,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好过各种夹杂着获利、对立的观点。
这个世界上有女性有男性之分,所以他们的确有不同之处,不要叫嚣生育能力禁锢了女性,也不要叫嚣男性为什么在力量悬殊之处要帮助女性,男女本不相同,不要为了证明男女平等,踏入极端女权主义的陷阱,也不要贬低女性沉溺于各种标签,这个世界,有男女,更有你自己。
伍尔夫说: “不必急于求成,不必锋芒毕露,不必效仿他人,做自己就好。”
这句话,无论男女。
人生漫漫,皆只为成为自己。
4 摘要:
* 第一章 *
人可以整天坐在这儿沉思冥想,如同掉进思想的旋涡里。
不管是否要责备照片上那位逗狗的老妇人,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的母辈出于某种原因,将自己的事业打理得一团糟。她们一分钱也没有留下,来供我们享受一下“生活上的舒适便利”,更别提让我们享用美酒佳肴、雇用学监管理草坪、购买书籍和雪茄、到图书馆消磨时光了。在荒芜的地面上垒起几堵光秃秃的墙就已经达到她们能力的极限了。
牛桥街头巷尾空无一人,旅店的扉门也是一推即开,仿佛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没有值班门房起身点灯,帮我照亮回房间的路,夜已经很深
* 第二章 *
为何男人能饮酒,而女人只能喝水?为何一种性别的人如此富足,而另一种性别的人却如此落魄?
从某种程度上说,怒火成了依附于权力的奴隶,两者如影随形。
对一个打算要征服和统治世界的父权主义者而言,人类的一半人口都天生比他低贱,这一观点具有非凡的重要性,也一定是他权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比过去所经受的辛酸苦楚,我不禁感叹,一笔稳定的收入竟能让人的性情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这的确意义非凡。世间没有任何力量能夺走我那五百英镑,我的食物、房子和衣物也将永远属于我自己。故此,肉体将不再辛苦与操劳,心中将不再愤恨与怨怼。仇恨男人?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再也伤害不到我。取悦男人?也没有必要,因为我不需要他们的任何东西。所以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对男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评判,其实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形成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
* 第三章 *
假如女性只存活在男人写的小说里,一定会被看作至关重要的人物。她们的形象千变万化,但上述这些女性形象只出现在虚构作品中,而在现实世界中,正如特立威廉教授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她们被囚禁在房间里,遭受着非人的折磨。
于是,一个非常奇特而矛盾的女性形象诞生了。在虚构的世界里,她高贵如天上的云霞,而在世俗的世界里,却低贱如地上的尘土。
我们常常能在一些大人物的生活中捕捉到她们的身影,只是她们很快就淹没在嘈杂的背景之中了。
尽管这些有形的困难已经让人难以招架,但更可怕的却是那些无形的苦难。连济慈、福楼拜等有才华的男子都无法承受的世间冷漠。对女性而言,这人世间的冷漠则化为敌意。这个世界会对男作家说:想写就写吧,反正与我无关。而这个世界则会对女作家发出一串哄笑:你想写作?你写出来的东西算什么?
在我看来这是个奇特的现象,男性阻挠女性解放的历史或许要比女性解放史本身有意思得多
* 第四章 *
创作心境并未达到“心无旁骛,了无挂碍”的程度。
这位可怜的女人真有点精神不正常了,否则不会如此荒唐,竟然有胆量进行创作,而且是写诗。就算我连续两个星期不睡觉,也不会昏头昏脑到这种地步。”
即便是喜爱写作且有写作天赋的女性,都不得不说服自己去相信,写一本书是件荒谬可笑甚至疯狂的事情。
她拼命写作,终于能让自己衣食无忧。实际上,靠写作谋生这一事实,远远比她创作出来的任何作品要重要,
非常庆幸在1800年前后,有这样一位女性在潜心创作小说时,内心没有仇恨,没有怨念,没有恐惧,没有愤懑,也没有说教。
女作家为了迁就外界的观点,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会给予女性实质性的帮助,顶多提供些撰文的雕虫小技。男性思维的深度、宽度和节奏与女性相去甚远,因此女作家无法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女性没有被赋予任何手段,借此来抵制社会生活对她们的要求。她们从小就被教导,‘女人的使命’就是能接受时时刻刻都被打扰的这个事实,如果她们不愿意在做事时被打断,那就被视为脾气暴躁,不遵守使命。”
* 第五章 *
墙上没有刻度尺,来标记女人的准确身高。也没有精准到毫厘的码尺,来测量一个母亲有多么慈爱,一个女儿有多么孝顺,一个闺蜜有多么忠诚,一个家庭主妇有多么能干。
如果女性像男性那样写作,像男性那样生活,甚至长得也像男性,同样令人感到万般可惜。面对广袤无垠、物种多样的世界,两种性别的人类都难以应付,何况只剩一种呢?难道我们的教育不是因材施教,发现并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非追求千篇一律吗?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已经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了,假如哪位探险家历经千难万险回来告诉我们,他发现了第三种性别的人正透过新树种的枝杈仰望着另一片天空,没有什么会比这个发现更造福人类了。
而看着某位教授急切地拿出测量尺来证明自己比女人更“优越”,则是件令人捧腹的事。
个人的后脑勺上都有一处一先令大小的疤,这个部位自己永远无法看到。两性之间互相帮助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向对方描述后脑那块一先令大小的盲区。
不管怎样,玛丽·卡迈克尔正不断进行着尝试。我亲眼看着她努力迎接一个个挑战,同时也看到(希望她没有注意到)那些主教、学监、博士、教授、族长还有老学究,都在朝她大声叫嚷着,不停地发出警告或提出建议:你不能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只有研究员和学者才被允许踏上草坪!没有介绍信,女士不得入内!志向远大、端庄优雅的女小说家应该这样写!他们像赛马场围栏外一群赌马的观众,不停地催促着她快点跑,而跑道上的玛丽·卡迈克尔必须目不斜视,策马扬鞭越过重重障碍,这便是对她的考验。于是我也冲她喊道,千万别停下来骂他们,否则你就会输掉比赛;也别停下来嘲笑他们,否则后果都一样;你要是稍有迟疑,动作变形,你就完了。你心里只想着怎么跳过去,我的声音里满是哀求,好似所有的家底都押在了她的身上。接着,她敏捷地越过了栏杆,轻盈如一只小鸟。可是,仍有无数的栏杆挡在她的面前。而那群看客的掌声和叫喊令她神经紧张,我担心她无法坚持到底。总之,她已经拼尽全力了。考虑到玛丽·卡迈克尔不是一个天才,她只是个无人问津的小姑娘,在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比如时间、金钱和精力,在自己的客厅兼卧室内写下了第一部小说,我想,已经相当不错了。
* 第六章 *
伦敦街头的魅力就在于,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大脑的聚焦点总是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世界在不同的视角之下也随之呈现出多样的画面,因此,便也催生出不同的心境。
假如说一个人的思维高度发达的标志之一,就是不特殊关照某一性别,或对不同性别一视同仁,那么要实现这一目标,如今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困难得多。
在所有过往的时代中,当下是性别意识最尖刻的时代,大英博物馆中那些数以万计的男性评议女性的图书便是铁证。这一切都应归咎于女性的选举权运动,不仅激发了男性自我表达的强烈欲望,还特别彰显了他们的性别优势和性别特征。要不是受到了女性的挑战,他们是不会自寻烦恼去考虑这些问题的
我之前跟大家保证过,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一一展现出来,可我所讲的大部分内容在未来很可能会过时。因为你们年纪尚轻,我认为应该为之奋斗的东西,或许在你们眼中并不一定值得。
所有挑拨两性之间以及不同身份之间的对立、斗争的行为,所有拔高自己、贬低他人的举动,都好比属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小学阶段。
五百英镑的年金象征了思考的权利,而带锁的房间象征了思考的独立性,
我发觉自己能做的就是,简单而平淡地告诉大家:做自己远比做任何事都重要。这话若要听起来更高雅的话,那便是,不要幻想去改变他人,要专注事物本身。
勇敢地承认女性自身的局限性
自1866年,英国至少已经开设了两所女子学院;从1880年起,法律允许已婚妇女拥有个人财产;1919年——距今整整九年了——女性获得了投票权。
* 三个圈独家文学手册 *
“最长的路也有尽头,最黑暗的夜晚也会迎接黎明。”
“她得不到母亲的帮助,去独立思考和自我约束,但现在有人给她指点了方向,她便努力去寻找出路,并满怀信心地踏上行程。”
“不必急于求成,不必锋芒毕露,不必效仿他人,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