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之后》读书笔记
今年寒假阅读了这本一直想读的《金榜题名之后》,分享一下读书笔记。
内容概括
(现在读书探索出了一个小习惯,读完后自己写一段关于内容的概括,起到回顾+锻炼输出能力的作用)
本书是由郑雅君女士质量极高的硕士论文改编而成。郑雅君是出身西北农村的复旦学子,求学路上曾遇到了很多自卑、困惑和迷茫。她关注到不同人在大学教育的历程中有着极为不同的心境体验与毕业出路分化,教育绝不能仅被看作一种既定物,而要看做过程。本书关切的便是许许多多大学生“金榜题名之后”的故事,通过对北方大学和南方大学(清华和复旦)几十名毕业生的深度访谈,郑雅君勾勒了一幅“迷宫般的大学游戏场域”的图景,其中,熟悉规则、明确目标并为之投入的“目标掌控者”往往更可能拥有更成功的出路,相反,许多人则是“直觉依赖者”,由此更容易陷入迷茫与劣势。通过分析,郑雅君认为两种模式与大学生的家境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影响与价值信念的树立。总之,大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资本化过程、投入过程与价值选择过程一体的综合过程,结构与能动性的双重作用使得同处一所大学的大学生走向了不同的出路。
导论
无论是常识还是学术,都普遍一致认为教育与前途成就存在着紧密联系,在很多人尤其是家境不好的人眼里,似乎只要勤奋学习考上好大学就能改变命运。长期以来,教育就这么被单一理解为获得某种职业生活的一个既定前提,而关于高等教育的过程与其结果的关联机制长久以来处于“黑箱”状态。本文要做的就是打开“黑箱”,洞悉在这一大学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出路的分化过程。
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仅凭一纸名校录取通知书并不能确保将学生带入向上流动的光明前景,而仅是一张入场券。要在大学场域里的这场游戏中获胜,学生需要掌握一整套特殊的技艺——一套关于“合理”看待与安排大学生活的实践图式,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优势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赋予的。“上大学”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差别的传送带,而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又一重隐秘的筛选过程,一种与家庭赋予的文化资本紧密相连的,难以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大体有两种视角,一是把教育看作个人取得的可在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资本,总体上基于理性人假设的视角;二是注重宏观社会结构,强调教育与分化是特权阶级再生产的视角。两个视角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将教育仅视作“所有物”,忽略了其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它们关心学生“有多少能力”将教育成就兑换成职业地位,却疏于关注他们在学校里“成了什么人”与“想兑换什么”的问题。大学对人的影响不仅在于带来社会地位和物质成功,更在于奠定成年以后的自我认同、长期生活目标、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等深层精神特征。
(笔者认为,这一过程性的视角是本书的关键也是最出彩的创新。长期以来人们把教育当做取得职业、人生等成功的前提与变量,却忽视了教育本身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过程。例如当代一些读书无用论者声称很多名校的学生和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挣的钱一样,却没看到他们的价值观与精神世界是大不相同的。教育绝非是单一的既定物。)
我的研究发现恰恰挑战了自己的预设,即学生的毕业去向都是他们有意主动选择的结果。实际上,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不是韦伯的社会行动图式,而是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即实践者的行动受既往经验塑造的行动图式系统——习性(惯习)的限制,习性作用下的实践活动,客观地得到调节并合乎规则,而并非有意识地目的性活动和服从某些规则的结果。许多人的毕业出路事实上是无意识的“被选择”,这种树立目标与做出理性选择的能力,即组织大学生活的方式,存在着系统性的阶层差异。
本文想着重揭示的一个由家境带来的隐蔽文化障碍是一种因不具备精英大学中被默认掌握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而造成的无形障碍。文化不仅是一种理念或价值,更是一种工具。掌握更多适应精英大学生活的文化工具的大学生们更有能力取得成功,那些“目标掌控模式”的大学生就好比是手持迷宫地图,事先已做好路线规划的人。
迷宫
今天的大学是一个竞技场,是一个与社会愈发联系紧密、资源和权力蕴含其中、竞争无处不在的空间,大学有着“游戏规则”。
高等教育扩招后,出现了如柯林斯所说的“文凭的通货膨胀”现象,导致了文凭贬值且文凭在求职市场上的信号作用开始失真,大学生的就业结果越来越依赖家庭文化资本和个人化优势而非学业水准。因此,许多大学生会持续反思和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运用一种“履历经济学”的方法,为自己的前途铺路。同时,中国的大学体制极具特色,教育机构始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因此虽然大学生的出路选择可以说更加市场化了,但本质上教育的核心与资源从未真正市场化过,现实的大学生活远非市场逻辑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成为好学生”和“找到好工作”是不同的游戏规则,要想获得理想的成功,大学生需要熟悉这个迷宫的游戏规则,并不断做出适当的选择,赢得筹码,去兑换下一旅程的入场券。但对于不同出身的探索者来说,这个迷宫的神秘度是不同的,有的人对迷宫的布局与游戏规则相当了解。
迷宫的出口大致可以划归为出国留学、国内读研和就业三大主要方向。早做选择早规划者将获得更大优势。当然,最终几乎所有人都要走上工作岗位,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逻辑非常独特,大致可以按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来划分,对应着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两大选择。通往不同的出口,需要收集不同的筹码来兑换,这需要对游戏规则的了解,而这对于不同社会出身的学生可能是天差地别的难度。
视角
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由“资本化过程”、“投入过程”和“价值选择过程”组成的“大学过程”分析框架,用以探究三个具体问题:1.家庭的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文化资本?2.学生在大学里的努力如何转化为他们在出路获得上的优势?3.价值信念如何影响生涯目标的树立与出路的最终获得?
高等教育学-强调能动性,教育社会学-强调社会结构,文化社会学-强调价值信念,三者结合便是本文关注的三大过程。
本研究所指的毕业出路的优劣势均指向现实或预期的职业地位这一概念。这种出路的优劣势并非显而易见的,因此本研究从被访者主观意愿出发来判断职业地位优劣势,即当事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自己的出路。
家境
不同的家境导致了对于上大学的模式不同的倾向,这两种模式正是在大学前的教育经历和家庭环境中深刻具身化而形成的一套阶级化的性情倾向系统。大致可以区分为“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两种。前者对于大学的游戏规则更为熟悉,并知道如何策略性地规划大学生活,选择性投入或放弃,为某一目标采取相应行动,并且往往更有批判精神,更为机巧灵活,游刃有余;后者则不熟悉大学的游戏规则,往往对所有事情都很认真,凭借“好学生的习惯”在努力,知道要好好学习但说不清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少对目标做针对性准备。(例如很多学生只是知道大学成绩好可以更有优势,但却对奖学金、保研等的具体规则、步骤、准备一概不知,导致错过机会。)
两种模式实际上反映了两种阶层习性的产物。从访谈的不同个案发现,分属两种模式的大学生往往有着大相径庭的高中教育环境与父母状况。对于家境好的学生来说,在精英高中的生活和大学就非常相近,因此他们更能熟悉大学的模式,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易于培养目标掌控的模式。而家境差的学生,能来到这样的精英大学就已拼尽全力,他们过去的教育中基本是唯成绩论的模式,他们也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而缺少其他方面的能力,因此他们往往勤奋学习却不知方向。高中是一个成绩单一赛道的游戏,而大学的游戏规则更为复杂多样。
努力
除了家庭社会结构影响的模式倾向,也不能忽视个人能动性的影响。在学业投入和社会性投入两大投入过程中,两种模式的学生存在着很多不同。
对于目标掌控模式的学生,在学业上的投入采用“学以致用”的策略,根据自己的目标来策略性安排学什么,同时极为重视社会性投入,充实自己的人际关系、实践经历等学习外的符号。相反,直觉依赖模式对于学业投入则更多是一种“优等生惯性”,没有将行动与目标间建立那么清楚的联系,组织生活更为松散。受“大学应自由解放”的观念的影响,很多在高度压力的高中模式中成长的学生初入大学时往往对绩点不在意,等到后面才意识到重要性,本质上还是不熟悉大学规则。同时,他们对于社会性投入是拒斥的,存在着文化上的不适配。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以往的认知里可能我们觉得那些“超级中学”的学生和家境一般的学生更会努力学习,实际上他们往往很容易在大学初期走弯路、陷入迷茫,本质上还是对规则的不熟悉。)
总的来说,直觉依赖者组织学业和社会性投入的模式本无可厚非,甚至更接近于所谓的博雅教育,但处于这样一个宏观制度背景和竞争规则下,就显得低效了。说到底,这是习性不能完全适应场域游戏规则所产生的结构性限制。当然,也会存在少数的可转变者,他们会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意识到不足,从直觉依赖转变到目标掌控。这也体现出关注教育的过程而不是作为单纯物的研究意义。
方向
工具理性的假设并不足以完全解释大学生的行为,还需要重视价值意义在其中的作用。名校大学生建构工作意义的三种主要文化图式:地位保障与家庭责任、家国理想与社会价值、自我表达与个体趣味。大学生基本处于这个三角图式中的某两图式之间,兼有特点。这反映出90后一代大学生文化工具箱的某种时代特征:一方面在温和渐进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完整地掌握前辈群体的传统家国观念,另一方面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中同时习得新潮的自我概念和个体意识。
大学生运用图式有“方向导引”和“结果合理化”两种情形,前者是通过图式的认同与内化采取相应行动,后者则是被动选择但通过某种图式来合理化自己的选择。
个案分析表明,成长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优势群体,似乎能够更熟练地运用个体本位的文化图式去建构意义。不同家境和地区的大学生所面对的意义感的纠结点存在分化。
综合目的-手段行动力和价值信念驱动力,在目标掌控和直觉依赖两种模式进一步做出区分,目标掌控模式还可以分为“机会主义者”和“自主驱动者”,直觉依赖模式分为“迷失无从者”和“价值追随者”。前两者都有很强的目标意识,但机会主义者并非深化某一价值图式,而仅是工具理性的计算。后两者都缺乏足够的目标意识,但价值追随者在学校教育中内化了某种普遍价值,因此往往随大流地选择一些主流的职业,而迷失无从者处境最差,出路迷茫。
学生能在生涯选择上有多大程度的自由,取决于两个要素:1.内化的价值观念是否驱动了自洽的、明晰的目标(价值观驱动范式);2.(与阶层有系统性联系的)学生作为理性行动者使用文化工具达成目标的能力(文化工具箱范式)。
余论
总的来说,本研究是力图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从理性选择与价值信念的多维度,从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的双层面,关注大学教育的过程与大学生出路的分化。最后提出了大学生突破文化障碍和出路困境的几点想法:1.转变对处境的认知,正确看待不足;2.跳出舒适区,适应大学生活;3.对新的场域文化和游戏规则进行深入了解学习;4.欣赏自己的原生文化,这也可以是自己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