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2025-02-13 09:09:20  本文已影响人 

《实践论》读书笔记

本篇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作者/乌里扬诺夫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他们都带有一个共同点,即:“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得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人类本身生产生活的进步一方面依赖于对于事物的认识(即对自然科学在不同阶段的认识程度),后运用到自身的生产中去。人类在认识自然的时候是逐渐的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的认识了人和人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知识,离开了生产活动是得不到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认识过程中不要抛弃主观能动性所发挥的作用)。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比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等)。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有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的),在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了人的认识发展与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各方面的认识都因人的社会实践、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原因进行(两者在人类的认识阶段中其主要地位会相互转化),而认识是过程中 人是一步一步认识事物的,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深到更深)、由片面到各方面(注意一点;因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认识呈现阶段的发展,所以在某一个阶段相对于这个阶段人类研究自然科学的成果是那一阶段的成果,而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生产生活的不断进步,可能那一阶段的成果在下面几个阶段会被推翻。因此,还有一种,就是上一阶段的认识是上一阶段认识的理性认识(相对具体),到了下一个阶段,因上述因素,这一理性认识可能会从具体的变为“抽象”的,就像进化论一样,在19世纪产生了达尔文进化论,而在20世纪因为分子学的兴起产生了非达尔文进化论一样,所以这告诉了我们在不同阶段下,不同阶段的思想、哲学、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都被这一阶段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所影响)。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只有达到人们思想中所达到的标准时,人们的认识才会被认证)。但要注意,如果不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无论如何去实践必然不会是胜利的,在失败后,人们的思想要改正,要改正到合适于外界客观规律性后才有可能成功。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放在第一位,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将认识与实践分离的理论,以及辩证唯物论区别于以往唯物论的最根本的特征是:一·阶级性(这个是同其他唯心论与旧唯物论的最大区分)二·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那么,在懂得了以上的知识之后,我们需要对认识阶段进行一番论述,下面将介绍两个认识阶段,以便对下文有更好理解。

1.感性认识阶段:对人们刚刚接触到的事物,人们通常想尽可能的去了解它(就算一开始没有兴趣,也会因种种原因而被迫去接触它,就好比如说“政治”),就像一个刚刚工作的实习工。在使用之前,工人会先了解机械的使用安全措施,对机械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才能在真正上手的时候不犯低级的错误,总之,一开始去接触某一个未知事物的时候,人类会去尽力感觉和找寻出它是如何存在的(怎样诞生的,与其他相邻的事物有什么联系等等),因此对事物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了解事物各个片面与事物的外部联系)这个认识阶段就是感性认识阶段,也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有一个对事物的深刻概念,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2.过程:(因为这一块对于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我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解释和向外扩展很多知识,来大概的讲一下)我们在这里需要引一个概念:“主观能动性”,当人们初次接触到事物的时候,因人的主观意识观察而引起的之后的调查,主观能动性就是初次接触后的调查阶段,然后一步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以下部分是补充,可看可不看)

『人的认识不是直接的从感性到理性(抛弃了过程),而是一步一步的呈波浪式的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是上下起伏的,螺旋式是从下到上的旋转上升。所以这一发展观告诉我们,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的路有时很长,有时很短,因为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可以是正或反两个方面或者更多的方向进行发展,就好比如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两者,他们的方法都是辩证法。但他们的体系(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矛盾的,假使说有些意识形态还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了黑格尔主义者的深坑,那么在他的心中黑格尔主义的东西越来越多,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越来越少,那他就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转化成了黑格尔主义者(那么他就从原本进步的变成了落后的),这是一种转化,也可以说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转化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落后的变成了进步的)。因而错误的东西是需要用逻辑的、现实的东西去检验的,好比如说“形而上学”在现阶段遭到批判认为已经“落后”了,但在古代与中世纪它却十分的“流行”,那就证明它在那里是正确的吗?不,不是的,那只能够说人们受各种条件限制,因而这一局限性迫使他们不得不用“形而上学”去解释(尽管哲学家们有朴素辩证法的成分)。

历史上的一切落后思想的批判,是因为他们是受其历史局限所诞生的服务于当时的。这个也是错误的,因为人们如果是需要进步的话,那么就需要对“自身”进行扬弃(是要有准备的),如果不想进步的话,历史的车轮也不会愿意你这么静止,他会逼迫你,让你进步,如果我们进步的话,那么我们就已经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上一个阶段的某些已经过时了,那么我们就需要抛弃它,批判那些还停留在上一阶段的人。

讲完形式的东西,我们再来讲讲本质的东西,一种思想的“消退”或者“进步”与产生,无不被时代所影响,本质就是特殊性,一种思想(或一种物质)在形式上再怎么相似,如果本质不一样,那他们就是不一样的两种思想(或物质),而毛泽东同志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而认识上的进步与发展上的必然性,也会使一些事物的质改变了或者转化了(比如说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导致了上层建筑的改变,国家机器内统治阶级改变了、经济结构改变了、国家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东西并不能相互转化,就比如说有机物和无机物,石头不能转化为小鸡,小鸡也不能转化为石头,因为根据是不一样的),那么人类居然要进步,就要打破“自身”的局限性,阶段的一些东西会随着阶段的转变而进入历史博物馆,基本的(本质的)东西终是那样,但个别的结论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回到上面关于进步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当事物整体的发展过程处于进步的时候(好比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二者在形式上都在进步,但本质不同,有时资本主义会展现出高速的进步,但这一进步是建立在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上,是吃人的社会制度,尽管它推出了所谓的福利制度,想要缓和自身阶级矛盾,但终不会永恒的保持下去,因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资本主义社会是“扬弃自已”了,但矛盾的激化证明这一社会制度活不了多久,因为本质如此还是如此,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则是生产力适应其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本身的社会制度是不吃人的,进步的,但不代表没有退步,所以需要对自身进行“扬弃”,其本质也是如此,所以资本主义无论在形式上再怎么试图和社会主义制度拉近点关系,但因为本质的如此,它还是那样不会改变它本身资本主义的性质的),判断一个思想的对与错,在意的不光是阶段的,还有以前的、现在的与之后的,一些规律适用于一切历史,一些规律只适用于个别的阶段,而在这里,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就是判断它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准,不适合客观规律还要一意孤行的话,就会被撞个头破血流。因马克思主义不是纯粹的哲学,它包含着其他领域,它是相互联系着的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脚踏实地科学,所以我们不光只是用单纯抽象的理论与逻辑去论证,我们还要用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对反动学说和落后思想的判断。需要理论和逻辑,也需要参考以往人类的实践活动(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这是我们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做到的,某些东西是依据理论推翻,但理论是受人类社会与自然科学上的种种发现所影响着的,某些东西是可以运用实践直接推翻的,有些东西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为方向错了,那么之后也错了………

近代以来在哲学上最伟大的一次飞跃无疑是辩证法的提出(具有绝对真理的),那么有绝对真理那就存在相对真理,相对真理就是一个阶段(或者连续多个)的暂时的真理,绝对真理(举个例子:我们都是道路的探索者与开拓者)则是适用于一切的发展。那么在懂得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这个概念的东西(需要注意的是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是无数相对的体现,在这里绝对的东西只能抽象的去探讨它),我们要懂得这一道理,因为我们了解实践论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不懂得它,那么就有很大可能犯幼稚病,举个例子,比如尼克松访华、布列斯特和约等等,一些犯有幼稚病的人,认为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的行为,但实际上这些不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而且是正确的!就拿布列斯特和约来说吧!如果不签署的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果实就会丢失,以前的革命成果都白费了,如果不签署,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即:内部反对派与帝国主义侵略者),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必须签署布列斯特和约,否则革命就会失败,所以这告诉我们,在一个阶段内的正确政策,是需要抓住这一阶段的特殊性而且还要保留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政策,两者缺一不可。』

以上是额外补充部分。

3.理性认识阶段:在人的调查过程中的深度认识阶段,是人们对这一事物的调查变得更加系统化的阶段,就像工人对各种机器的熟用,工人对机器形成了系统的概念的认识,后会更加熟练的对机器进行操作。理性认识阶段,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在认识初期的感觉与印象阶段再深入调查后对事物认识形成了逻辑与系统概念的认识阶段,就是理性认识阶段。

(在逻辑学上,认识阶段分感性和理性,但感性分为“感性的抽象”与“感性的具体”,理性也同样,不过这个只是一个小扩展。)

认识的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的第二阶段是理性,理性依赖于感性,感性必须上升到理性,前者只解决现象问题,后者才解决本质问题 才能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

那么我们在认识完以上的知识后,我们需要认识到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一切事物内部对立统一与外部推力的作用,不断向前发展,而对自身的扬弃就是意见阶段到一阶段的发展,过渡的结果,而发展局限性使这一阶段的认识受这一局限性的影响,就像是机械唯物主义是受十八世纪力学的影响而诞生的,因那一阶段的自然科学只有力学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其他的自然科学还处在相对落后的地步,所以机械唯物主义在这种条件下诞生了,而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变更与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就落后了,之后被更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

发展局限性是人类社会在某一阶段因自然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所导致的,在有些时候一些人会有具有正确的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受发展局限性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理解,这是常有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即使他自身又不是他自身…这里其实就是发展的阶段性与“扬弃自身”,但有一些观念是绝对存在于每一个发展过程中的,就比如辩证法。

谈完发展的局限性后,我们来说一下实践论这整篇文章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知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共性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两者是相互依赖的,这个道理体现在每个事物上,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 是因为具有它的个性,如果没有这个个性,那它就不成为它本身,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这里要说的就是让我们把握一个阶段的特殊性质,以及如何做出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质的阶段的政策,这个问题难住了一大堆初学者,所以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鲜活性来解答一下。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保持自身的鲜活性,不光在于它合理、科学、全面的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还在于它抓住了客观规律,而且还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这是它最牢固的根本,就像一棵大树,它吸收的养分多还根深蒂固,使得它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到现在它还在生长,而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那个时代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以及它内部的矛盾,对以往的社会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在哲学、政治经济学方面给我们打下了底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而后来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的领导下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反驳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在原先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来在斯大林的捍卫下对苏联内部展开了一次清洗,虽然这是清洗有很大的不足,但也是将试图歪曲扭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反对派进行了一波有效的打击!且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方面的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是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再后来,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捍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情况下,对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且同以苏联修正主义为首的试图歪曲扭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进行批判。而这一切的发展,正是在于导师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掌握与发展,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实质的前提下对他们阶段进行分析,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结束语中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做出的解释有些事可以改变的,它不是不变的,否则就是僵硬的教条主义了,而改变是要有前提的,在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了的时候才可以改变。

那么我们如何分析一个阶段或者两个不同的事物呢?我们分析一个阶段,要了解一个阶段的特性,就像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内部阶级矛盾转化到了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根据主要矛盾作出合乎其理的政策,就像我党的“抗日救国十大原则”与停止游击队在国统区作战,与国民党合作,与向国民党当局谈判提出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都是适应这一阶段的,但是很多人很难理解,就像中国的托派攻击说这是背叛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这些政策是保留了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前提下所做出的适应当时主要矛盾的政策,并非什么背叛一说。

而社会理论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检验的,当实践后的结果达到了人们的预期且符合客观规律的情况下,那么这一社会理论就是经过检验得出的正确的结果,而不符合客观规律,而且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的话,我们就需要从理论本身出发,对它进行修改,而在这一过程中,要对自己进行反省,经过反复的认识——实践——认识——实践后,得出正确的结果。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明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知行统一观。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了凡四训》读书笔记
  • 下一篇:《金榜题名之后》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