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腾出时间了,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绿色封面上有平凹先生所题两个大大的福地的小说,上中下三部全部置于桌前,一个星期里我就全神贯注的只完成这一件事,8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被我啃完了。
读后,不仅让人为之一震,列洲先生的上中下三部鸿篇巨制《福地》小说不仅带给大家的是书中扣人心弦的情节,更是对当时所处社会大背景的一个全面了解。
列洲先生一定是身处或经历了书中的多数阶段,在那些动荡的岁月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所以才能刻画出那一时期的苦楚抑或是所谓的幸福;列洲先生一定是亲身走了甘肃宁夏新疆这些地方,所以才会把那些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展现的如此逼真;列洲先生一定是个善于积累的人,书中涉猎知识旁杂、门种繁多,要不然不会有如此专业诠释和背景塑造;列洲先生一定是个关心时局政治的人,书中大段描写东欧巨变、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时期,执政高层沉着应对各类突变、扭转乾坤的惊心魂魄场面,也不乏加杂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正所谓:小说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确如此,书中众多人物,勤恳憨厚或尔虞我诈,正义凛然或深藏不露……一众形象活灵活现。小说以时间为轴,记录了从文化大革命到党的十八大这段时期书中主人公以蔺洋洋(蔺幕阳)和蔺宏两兄弟的成长发展落没史。小说以蔺洋洋(蔺幕阳)混迹商场和蔺宏驰骋官场两条主线前进后推,将他们经历的磨难、商场和官场的得意、最终的没落刻画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12岁少年的蔺洋洋全家遭罹文化动革洗劫,家庭成员悉数入狱受难,为了能生存下去,上北京、走甘肃、过宁夏、转途新疆,一路流浪乞讨,饥饿危险相伴,幸得恩人相救,成长为一名战士……
15岁的蔺宏不幸入狱便不久被释放,怀揣一颗红心来到了赤水县卓家坳大队当知青,在这里慢慢成长了起来,最终成为了一名“工农兵”大学生……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所有的一切都有了归位。父母官复原职,父亲主政秦汉省,母亲为省民政厅厅长,流落四处的一家人总算团聚了,两兄弟的再次相逢便是从这里开始。也许是年幼的弟弟太小,经历了更为悲惨的遭遇,更和大学无缘,注定了兄弟俩的命运各不相同。也许是亏欠弟弟的太多,一家人就想把更多的爱给他,不甘平庸的弟弟一时和这个世界无法融合,竟整天混迹于市井,结识氓流之辈,一时失手身陷囹圄,蔺洋洋从此在这个世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蔺幕阳)。
大学毕业后的哥哥给市委书记当了秘书,加之父亲的光环加持,事业犹如踩着巨人的肩膀,官场一路扶摇直上,当然亲情难断,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陌生”的蔺幕阳的暴敛财富默默地作着最原始的积累。在哥哥的公权力扶持和庇护下,弟弟的财富如同滚雪球一样,其商业帝国乃至延伸到中国的每个角落……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利剑出鞘,高官纷纷落马,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身居副国级的哥哥如临大敌,自知罪孽深重。为了保住这棵大树,弟弟不择手段,铲除身边出生入死的“兄弟”,一场毫无风雨的血腥开始了。本以为保住了财富和性命,然而,一切都完美了,一切却结束了,来势汹汹,走得时候消声匿地,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
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脉络清晰,情节曲折动人,感人之处抑或是抑或是笑,让人不仅为书中人物命运唏嘘不己,特别是魔幻主义色彩的加入,让小说结局变得诡谲多变,诸多细节,不一一赘述。说得再好,不如一读,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做法是对是错?他们的命运是必然还是偶然?相信读者朋友一定从书中找到最理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