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感

2024-08-12 08:47:50  本文已影响人 

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感

01 阅读《教学机智》

于老师在本文的最后提到:“教学机智来自教师的综合素养。”看了于老师在本文中介绍的几个故事,无不为故事中老师们的教学机智而赞叹,将自己代入其中,感觉难以有那样的表现,反思原因,对教学内容的不熟练、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自信等都有可能,即综合素质不足。

我的成长之路还很长,还要多学多练,努力地提升,做个成长的、优秀的教师。

02 阅读《听课》

读于老师的听课故事,收获教学的启发。阅读这篇文章,引起了我两个思考。

其一,如果教师觉得教学简单,通常是教学出问题了。于老师在文中写到,他曾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新型玻璃》一课,给出了不好的评价:“说明文说明文,人家书上已经把新型玻璃说得明明白白了,老师还要喋喋不休地再‘说’,岂不是多余?”看到于老师这样的评价,让我想到了:教师教学的内容不应该是书本能直接给学生的东西,如果教师要教学那样的内容,至少也要换种方式,让学生借此能在其他方面得到锻炼,而不是老师仅仅对着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

当然,对于老师而言,这种教学倒是最轻松的,对着书本念一念、说一说,岂不简单?只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一般了。如果老师对教学感到轻松,教学过程照本宣科,那么这样的教学通常是有问题的。

其二,听课要记重点。所谓的听课记重点不是记这节课的重点,而是记自己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深、有价值,或是认为值得探讨的内容。对于听课记录,其实我也一直很困惑,到底该怎么写?把老师的教学过程、主要教学步骤写下来?老实说,有时候看着自己听课时写的听课记录,感觉挺像教案的,最多是教案里对于学生的预设回答,不用加上“预设”两个字了,因为听课记录写的就是学生实际的回答。

由此,对于如何写听课记录,迫切希望有指导。而于老师这篇文章里提供了一种写法,我也很愿意去实践,觉得这样做,对自己是有用的。听课时,不全部记录。记录自己认为感受深的或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应用;记录值得探讨的内容,我们可以在课后分析利弊,有助于我们改进教学;记录老师上得不好的地方,以避免自己也出现那样的错误,最好在记录的同时加上如果自己教的做法。

听课,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方式,但听课的方式不对,也可能导致事倍功半。学习如何听课,如何从听课中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03 阅读《让我们的教学“增值”》

于老师的这篇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主题的内容:其一是列举了一些教师处理不当的课,由此引出“应当让教学‘增值’”的说法。其二是具体介绍教学“增值”中增的是什么“值”。

阅读第一主题的内容,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意难平”。面对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教师只要稍微换个处理方式,就能起到很好的积极效果,可是课上的老师却选择不恰当的方式去处理,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从中也启发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慎重,尤其是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有可能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处理得好,坏事也可能变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好事,反之亦然。

阅读第二主题的内容,认识到教学“增值”主要表现为:增加人文性、增加对弱者的呵护、增加探究性的学习。

增加人文性,可以让学生学到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带有积极情感的知识,是带着“温暖”的知识,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正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增加对弱者的呵护,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哪怕是学困生,而且学困生学习上难度更大,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呵护,为此要做到对学困生多些耐心,合理要求,尽力帮助他们提升。

增加探究性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更注重实践,重视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同时越具有探究性的知识,也往往能带来越大的“增值”,重视这类知识的学习,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04 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

阅读于老师的这篇文章,看到了学生的发现能力一点儿也不差,而且让学生以“发现”的方式去学习,获得的效果还更好。

反思自己曾经的教学,似乎太“大包大揽”了,在之后的教学中,有必要好好想想如何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以至于让学生没有发现知识的机会。正如于老师在本文中提到的:“凡不需要告诉的,则不告诉;非要告诉的,也不马上告诉,到了不得已,才告诉。”做个只在必要时刻告诉知识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现知识的机会。

05 阅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

于老师在本文中提到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从来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写得不好,怎么办?暂不打分就是了,等修改好了之后再给分,目的就是不让学生失去信心。”看到这样的做法,对于不许写分数的要求有了新的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新学期的教学,有了点想法:将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分为单元练习和日常表现两个部分,类似于大学对学生的评价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分的方式。

在单元练习上,尽量不给学生打出“待提高”(最低)的等级,至少要“合格”,确实是“待提高”的,那就学习于老师“骨头里找肉”的观察,从中找出可以表扬的地方,以表扬弥补。在日常表现方面,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学困生,尽量发现他们平时的优良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同时也作为弥补成绩上仅“合格”或“待提高”的重要因素。

由此,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如此,只要教师再精心设计教学,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06 阅读《爱屋及乌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二)》

于老师在本文的开头就提到一项调查,学生喜欢某学科的原因以“教得好”为主。文中也配上了于老师的几个教学课例,那些课例中,于老师都教得很好,看了那些课例,我想如果问我“喜欢什么学科?为什么呢?”我的回答也会是“喜欢于老师教的语文,因为于老师教得好”。

作为学生,我们习惯教得好的老师,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就要把“教得好”作为目标,努力成为教得好、教得越来越好的老师。

07 阅读
《为儿童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
——我是怎样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的》

于老师的这篇文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篇文章,它介绍了于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主要有五个方法:做“广告”,谈趣闻,讲传说,吟古诗,做提示。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觉得接下来做的事有趣,很想去体验、探究,由此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其中。

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无论什么教学,首先可以通过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好感,觉得有趣,但是了解得又不多,以此激活孩子们探究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成长。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说话的艺术》读后感
  • 下一篇:《埃隆马斯克传》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