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个人认为,大道至简。要想把它真正运用好,非反复刻意练习不能达到炉火纯青地步。正如扉页作者引用罗素所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肯思考,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确也就那么死掉了。”
其实世界很多事实均是如此,正如我们初中语文课当中的《卖油翁》所说,唯熟而,无他。
生活中的思考其实并没有多复杂,它所需要的基础要素只有4个,分别是定义、分类、比较和因果。我读完整书以后就简单的理解跟大家做个交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关于定义。作者说核心是一个等号,等号的左边是概念,右边是描述。
举例说,时间的定义,物理学上它只是一种尺度,是一种标准但它包括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就像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或者作者常提到时间就是一种生产资料。其实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或者另一个方面来重新定义时间这个概念。
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生活中,定义的要求是一模一样的,有必要且无歧义,是一致公认的。
2.关于分类。简单却又极其重要。
现在智能时代,大数据大家都知道,那么用好大数据,就需要筛选→贴标签,其实就是分类。我们经常说的要全面思考其实就是分类得更全面,更合理。
3.关于比较。看上这很简单,其实工作量就非常大。
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不这么觉得,核心原因是在生活中,人们经常胡乱比较,不管判断依据是主观还是客观,是不是同一范畴还是同一属性?
但我相信,有了这些核心判断要素的认知之后,利用大数据和高效搜索工具(有需求可以关注私信我),我相信这个工作就会变得简单且高效。
4.关于因果。因果分析是最难的。
常见的有观察法,实验法和统计分析法。在不同领域为了确定因果关系,科学家们各自努力发展出了许多的方法。
比如药学里普遍使用的双盲试验和回顾性研究,在法律领域普遍认同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经济学的回归分析,社会学领域的随机对照实验查分法,计算机里的蒙特卡罗模拟实验。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方法进行分析,但很多事情它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有多维度、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
但生活中的问题太多,我们总是无法避免要靠自己动手来研究。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用提问式的一个模板通过自答来寻求答案。
①A真的是B的原因吗?
②A是B的原因,那么A是B的唯一原因吗?
③A不是B的唯一原因,那么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④A不是B的最重要原因,那么最重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借用作者原话,这个方法虽然简单,却相当够用。
这本书虽然很薄很薄,但是里面核心内容是非常干,需要不断的进行不断的实践才能够吸收消化。本人认知有限,今天只是分享了其中一部分,下次有新启发,有机会再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