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海坛骄子》有感

2024-07-02 09:01:30  本文已影响人 

读《海坛骄子》有感:抒写红色故事 铭记英烈事迹

抒写红色故事  铭记英烈事迹

——读周裕惠《海坛骄子》有感
近来阅读案头的《海坛骄子》,赞叹于书中对平潭 1931— 1949 年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英烈的全景式书写。

《海坛骄子》由福建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题写书名,福建省著名党史专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蒋伯英作序,福建省发改委原研究员周裕惠执笔主编,记叙平潭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涌现出众多的革命英雄人物事迹。

《海坛骄子》的书名, 不由地让人想到成语“天之骄子”比喻极有才能、令人瞻仰的人物,而《海坛骄子》更是让我深刻了解可歌可泣的革命英烈群体,领悟到他们为理想不渝、为革命无悔的人性光辉。

读完《海坛骄子》,心中久久难以平静,那些曾在历史上留下的革命英烈名字,深深地扎根心间。这本十六万字记录的感人事迹,可以说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追忆。

1
《海坛骄子》描述的是一个怎样壮烈的时代?

平潭岛地处台湾海峡西北段的战略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中,特别是日军加紧沿海登陆作战前后,平潭岛曾六次被日伪占领沦陷,海坛儿女不 畏强敌、甘洒热血,取得了六次光复的抗日壮举。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发动内战,掀起反共 逆流。平潭地下党领导人在遭受多次挫折的严峻形势下,舍身忘己、百折不挠,组织革命武装队伍,为推翻旧政 府及建立新中国所进行了严酷曲折、惊心动魄的斗争。

《海坛骄子》采用记叙体与编年体相结合的体例篇 章结构, 以人带事, 以平潭“六次沦陷、六次光复”“两次武装解放”为主线。

通过组织领导平潭斗争的周裕藩、曾焕乾、徐兴祖、林慕增、吴秉瑜、林中长、张纬荣、 高飞、吴兆英、吴秉熙、陈书琴、吴国彩、丁敬礼、洪通今、林维梁(注:平潭战地英雄先辈排序按照本书“前言”中的出现顺序,不分先后。翁绳金先辈主要在福州、连江等地开展革命工作。)等代表人物的感人事迹。

6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120多名烈士和牺牲人员英名集成,以及包括220 位革命先辈参与的相关活动。坚持翔实、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力求通过准确的历史资料、人物传记、本人或见证者回忆录、历史照片、档案资料等,翔实记叙平潭1931— 1949年抗日斗争与谋求解放这段彪炳史册的历史。

平潭的英烈不畏强敌、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浩然 正气,感人至深,令人难以忘怀。

周裕藩烈士慷慨表示“干革命就是有危险,参加革命就要有为党牺牲的准备”,林慕增烈士临刑前写下了“杀首足千秋,民族应有恨 ; 伤心唯一事,白发老母更何依”的绝命词,并鼓励战友继续战斗,之后,从容就义。

曾焕乾烈士变卖家产“毁家纾党”,被错杀前用两个银圆、两枚金戒指缴交最后一个月党费。

吴国彩烈士身负重伤,在医院手术时,主动把首台手术时间让给受重伤的战友,而自己因手术延误时间、失血过多而光荣牺牲……

一个个英烈,一桩桩壮举,令人肃然起敬,刻骨铭心。

2
初识周老先生,是在十年前参加东岚经济发展促进会组织的交流会上,他结合从事经济管理与党史研究工作经验,积极为家乡建设发展献言献策,印象深刻。

他的热心公益与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令我赞叹不已。1998 年 10 月周老退休后,原本可以与众多老人一样休闲康养,过着安逸闲适的生活。

但是,他退而不休,充分发挥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及编辑出版工作的余热,笔耕不辍。

周老先后担任省体改委《福建改革》杂志副主编、《开放潮》杂志编审等职,多次获有关表彰和论文奖,并于 2010 年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游子离乡,心系桑梓。年事已高的周老把很大精力转向家乡,花费更多时间投入到平潭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故事的抢救性挖掘中。他在书的引言中谦逊地写道:“为研究平潭抗战与解放斗争史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参考资料,为存史、资政、育人尽微薄之力。”

周老是周裕藩烈士宗亲,从小耳闻目睹家乡第一次武装解放平潭枪声和“东海歼日”战役场面。出于对家乡英杰的敬仰,不辞辛劳搜集各种一手资料,积累平潭抗日和解放斗争的历史事迹。

有时为了查证一位烈士的名字,周老走访了许多参加抗日和地下革命斗争的先辈及其亲属、党史工作者与 专家,甚至委托在平潭的朋友到烈士的墓地去查证。

3
十多年来, 周老陆续撰写了 50 多篇平潭革命史文章,编著了《海坛岛上三英杰》《海坛革命先驱周裕藩》《平潭军民抗战纪实》 《周裕惠情系海坛集》,以及主笔编撰由东岚经济促进会组织编纂的《海坛骄子》等平潭革命先烈、先贤的纪实传记与文集。

这些书籍展现出来的珍贵史料,翔实周全程度,是相当突出的,有些还是第一次面世。由此,不时有平潭党史办,平潭革命史研究会等单位, 以及部分革命先辈及其亲属向周老咨询有关历史情况,他都予以热心帮助。

不久前,在平潭革命史研究会组织的纪念平潭解放战争英烈座谈会上,我再次遇见周老先生,他话语朴实、亲切,心态依旧年轻,不禁心生喟叹。

周老虽已耄耋之年,青丝染霜,但仍日复一日灯下伏案疾书。
这种坚守初心,孜孜不倦,热忱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令人尊敬。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好的孤独》读后感
  • 下一篇:《鼠疫》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