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二战回忆录》读后感

2023-12-25 08:49:03  本文已影响人 

《二战回忆录》读后感

“前途充满了不吉之兆”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当时的法国,虽然是无可非议的主人,但以疲惫不堪,人口损失惨重,它在瞻望未来的前景时,既深感庆幸,又惶恐不安。安全在何处呢?如果没有安全,则所获的一切似乎都是毫无意义的“

”最迫切的需要是安全,要不惜一切代价和采用一切方法,哪怕是最严厉,甚至是残酷的方法取得它”

刚结束了胜利的战役,为什么丘吉尔有这些担忧呢?

人口的动态

法国的人口不及德国人口的三分之二。法国的人口没有变动,而德国的人口却在增长。在十年或者不到十年之间,每年将有大批德国青年到达服兵役的年龄,其人数必定比法国多一倍。德国曾经几乎以一国之力而与几乎整个世界作战,而且几乎征服了世界。

2. 战争胜负的不确定性

战争的胜负安危在千钧一发之间,只是由于一些偶然事件和机会才使大局转危为安。

3. 未来同盟军的态度和能力

4. 德国仍是欧洲最大的单一民族国家。

虽然战后德国会被接触武装,军事体系会被砸碎,要塞被摧毁,变得贫穷,陷入内乱。但是所有这些,在十年或二十年之内,都会成为过去。

日耳曼民族本身就是威胁所在。

昨天和群友讨论,战争的双方都得到了财富上的损毁,没有一个战败国能付得起相当于现代战争费用的赔款数额。怎么维护战胜国的利益呢?

有群友提到俄国是怎么做的。怎么奴役战败日军的。

而丘吉尔认为

“要掠夺一个战败国家,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所需要的,可以搬动的东西运走,和驱使战败国一部分人永久的或暂时的劳役。

这一点俄国学会了。

但是用这种方法所得的利益无法与战争的费用相比”

令人最遗憾的是,战胜国同盟内部,因为自己利益不同,达成的合约,不符合法国利益。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态度:

法国:由于对德国的忌惮,福熙元帅为了法国的安全和应付远为强大的邻邦,要求把法国的国界推至莱茵河。

美国有两种政治力量:

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签署保证条约:

英美共同保证法国的安全

设立非军事地带

德国全面的,永久地解除武装

2. 参议院

否决了威尔逊的签署。

还有一个要点,英美的政治家认为把法国边界推至莱茵河,违反了凡尔赛和约根据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的原则。

我们可以看到,盟约国内部的主导力量是英美。战胜国法国的利益,在这种强压之下,难以获取。

而法国政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人民的不理解,失去了一个强劲的领袖,也造成了他们无法在此时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争取自己的利益。

“在法国人民的恐惧,愤怒和一片混乱之中,世界著名的权威,并且同英美有特殊接触的克雷孟梭这个严厉又卓越的人物,一下子就被法国人抛弃了。法国在遭受如此严重削弱的关头,犯这种脾气,那是很轻率的事。在第三共和中,政治集团的阴谋活动又再度活跃起来,政府部长频频更换,参与其事或则有利可图,或则以此为乐,不管怎样,这已成第三共和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到一个像克雷蒙梭那样的强有力的人物来接替,实在是很困难了”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 下一篇:《相信》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