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维尔切克 12.1万字
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言:“宇宙是可理解的,这个事实是一个奇迹。”这也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发现。
维尔切克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用一本十来万字的作品为我们带来了他对宇宙和万物的理解。书中他尽可能用我们这些门外汉能听得懂的方式讲述量子场下的宇宙。这很为难他,不过我能感受到他的分享欲,因为更多人能多明白一些量子宇宙的背景,那他那真正想分享的人文洞见也就可以被更多人理解。
在这方面,维尔切克的野心是稍显浮躁的。
于是,本书用了两部分,分别是宇宙有什么和宇宙的始终来展开。
在宇宙有什么的部分里,我们知道宇宙有丰富的时间、丰富的空间以及丰富的能量和物质。而我们也知道如此丰富的宇宙却是由极少的组分和极少的定律组成。
基本组分的简单与它们形成的产物的复杂之间存在令人惊讶的对比。
我们直观感觉世界是由甜苦、冷热等具体的感受组成的。而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说过,甜和苦是从俗约定的,热和冷是从俗约定的,颜色也不例外,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
我们今天最好的世界模型认为原子由电子、光子、夸克和胶子构成。
在此微观基础之上,人类发现了宇宙的大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原本只知道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通过现有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但是我们后来又知道了宇宙中存在数以千亿个恒星系。我们原本只知道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化到现在用了10000多年,而后来我们又知道了宇宙大爆炸创世以来已经过去了210亿年。
因此,我们幡然醒悟,不要说人这个个体,哪怕是整个人类的整个历史组成的时空集,也不过是宇宙尺度下的一粒沙尘。
但是维尔切克的人文洞见在这里出现了,他说:
世界很大,但我们并不小。
不仅仅因为在我们的体内存在着比宇宙恒星数量还多的原子数量,而且我们人类的大脑可以用极低的能耗在一生中产生10亿次体验世界的机会以及理解超过1000亿幅不同的场景。在这个非常具体的意义上,可以说有一个宇宙栖居于我们内部。
帕斯卡也从这种洞见中获得了宽慰。在他发出“宇宙通过空间囊括了我,吞没了我,使我犹如一个原子”的哀叹之后,他自我安慰地写道:“通过思想,我囊括了整个宇宙。”
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也发出惊叹,在他的《自我之歌》中,他写道:“我心胸宽广,包罗万象"。
在第二部分,维尔切克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变化,从未来追溯到大爆炸38万年(光开始溢出),再追溯到大爆炸的原点。他跟我们一样好奇原点之前是什么样子,但是他毕竟比我们更理性,他明白时间不过是人类短暂历史中的产物,时间也不过是一个维度的运动而已。那么去讨论原点之前的时间没有科学意义。但是,这不代表着在哲学意义甚至是神学意义上也是缺乏的。
在这部分,作者对于物质和力的阐述对我影响极大。
对力的研究把我们引向场,对(量子)场的研究又把我们引向粒子。
要研究粒子,就要研究(量子)场;要研究场,就要研究力。
因此,我们认识到,物质和力实际上是同一个根本实体的两个方面。
如果物质和力实际上是同一个实体,那么我们不得不重新去看待这个世界。组成我们每个人的个体的可能就是力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形成身体的可能是能量。我愿意相信这个观点,因为这可以让我们认识到造物者的存在,相信人与人之间奇妙的吸引力,享受每个高能情绪的体验。甚至,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身体能量中留着某个他人的能量。
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夸克禁闭。这个概念非常有吸引力。这种被称为“夸克禁闭”,即便是在我们得到质子中夸克的快照之后,这一现象仍然令人费解。在质子内部,夸克似乎很难影响彼此的行为,但是它们之间的力终将困住对方,使彼此无法逃脱。
这如同命运的线。
我们常常认为我们可以理解整个世界,但是残酷的现实是我们的感官能力太弱以至于我们可能只能对极其有限的宇宙进行感知。不过我们也不必悲观,如同之前所说,人类的潜力非常巨大,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两个方向扩大感官能力。一个是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另一个就是提升哲学认知。
不同感官能力水平的物种感受到的世界是极不一样的。同样,人与人之间的感官能力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这会影响我们这一世的人生体验。
感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水平。
在我们的自我感知中也出现了一个类似的奇怪问题。在我们的大脑中同时发生着很多事情,但是我们的自然意识只允许我们同一时间内关注一件事,其余大量的事物完全隐藏在我们的大脑之外。你可以将注意力从一个工作模式中转移到另一个工作模式中,但是同时专注于一个以上的模式是非常困难且不自然的。随着我们监控和解释大脑状态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将有可能绕过自然意识的过滤,通过视觉系统将我们内在的自我呈现给感知的自我。我们眼中的事物变多了,隐藏的事物变少了。人们将以新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或许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人。
认识你自己。
——德尔斐阿波罗神庙中铭刻的箴言
人类有一种进化和机器所不具备的特殊特质,就是能够识别自身理解中的空白,并且从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神秘感和力量感是再美好不过的事了。
这也可能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战胜人工智能的唯一机会。
关于宏微观的差异,通过维尔切克的阐述,世界的基础是由最微观的能量和粒子组成的,他们极其不稳定又同时存在多重状态,但他们逐渐组成的越宏观的物质会越稳定也更易预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观察一头大象的状态是确定性的,但是我们观察一个中子却不行。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是头脑中能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却能并行不悖。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的确,这并不矛盾。宇宙本来就是对立而统一的,一流智力的人跟宇宙更同频。
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理解有极高的造诣,他的观点:
人是被我们称为“宇宙”的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限的一部分。他将对自我、思维和感情的体验都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分割开来。这是一种意识的视觉错觉。这种错觉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种牢笼。使我们局限于个人的欲望,只对和我们最亲近的人怀有温情。我们的任务应是扩大同情心,去拥抱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中美好的一切,把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
这已经有了佛陀哲学里的大我境界。从小我走向大我,佛陀选择了四圣谛八正道的哲学之旅,而爱因斯坦则选择了量子力学的科学征途。你看,最终哲学和科学又走到了一起。
拓宽认知的大门是一场伟大而持续的冒险。如果我们愿意,我们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后有机会再重生一次,那就是我们打开哲科之眼的时候。
最后维尔切克说:
上帝难以捉摸,但并不心怀恶意。
在这本略带科普的书满怀人文主义精神,一个没有哲学思想的科学家只能成为一个狭隘的理科疯子。
维尔切克带给我们的是微观和宏观的和谐,瞬间和永恒的统一。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