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读书笔记

2023-06-12 07:03:58  本文已影响人 

凯瑟琳格雷厄姆自传读书笔记

凯瑟琳.格雷厄姆(1917.6-2001.7)
华盛顿邮报公司前发行人、董事会主席,被称为“美国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1997年她将一手打造的媒体帝国交给接班人,动手写下这部经典之作,并于次年荣获普利策奖。

全书共计二十八章,六百八十二页,是一个大部头。从凯瑟琳的祖父诞生的 1942年一直写到了1997年她正式退休,通过格雷厄姆的一生变迁,记录了美国将近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

Part1凯瑟琳的家世
凯瑟琳的祖父马克.尤金.迈耶出生于 1842年的斯特拉斯堡,来自于一个犹太世家。1959年乘船来到旧金山打工,由于可靠稳重,很快被雇主拉扎德认可信赖,并成为雇主的生意合伙人,开始涉足银行业、房地产业。1875年凯瑟琳的父亲尤金.迈耶出生,是家中的长子,但是前面还有三个姐姐,后面有四个弟弟、妹妹。小尤金不爱上学,但是酷爱读书,随着逐步参与到家族的生意和政治活动,他对学习越来越有热情。

1893年,尤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上了一年学后,随家人搬到了纽约,成为了拉扎德公司的一名信使。后来在祖父的支持下去欧洲游历了一年半。回到美国后,尤金继续在拉扎德公司工作,偶尔读到威廉.爱德华.哈特波尔.勒基著的《人生地图》(The Map of Life),开始了人生的规划,即 20~40岁致力于成长和经历人生,提高才能、婚姻和家庭,40~60岁用以回馈社会,服务与公共事务,60岁退休,优雅的老去,并竭力帮助下一代。

通过投资铁路股票,尤金已经拥有了 5万多美元的个人资产,并用这些钱在华尔街创办了尤金.迈耶公司,通过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赚得了大笔财富。

凯瑟琳的母亲艾格尼丝.恩斯特 1887年出生于纽约,家族世代都是德国北部城市汉诺威的神职人员。其父亲非常重视孩子教育学习,艾格尼丝从女子中学毕业后,进入巴纳德学院学习,修读数学与物理,后又转修哲学和文学。艾格妮特勤奋好学,由于迷恋大学学生会主席约翰.杜威,而阅读了杜威的所有著作,并对新闻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之后成为《纽约太阳报》的自由撰稿人。

1908年凯瑟琳的父亲尤金.迈耶已经是一个32岁,事业小成的商人,母亲艾格妮特还只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21岁的《纽约太阳报》的自由撰稿人。两人邂逅在华尔街一家美术馆,尤金对美丽自信的艾格妮特一见钟情,并经人牵线得以熟识,开始了狂热的追求。艾格妮特不乏追求者,真正促使他们关系更近一步的是,尤金慷慨的资助了艾格妮特和好友南希的法国之行。艾格妮特在法国结识了史泰钦、布朗库西、罗丹、居里夫人等一众名人,并在法国学习法语、音乐、艺术。之后游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各国。

艾格尼特有众多的追求者,她最倾心的是家族的朋友德裔美国人奥拓.默克尔,但最终成为单相思。回到美国,尤金告诉艾格妮特,他也将出游半年,艾格妮特意识到再也不能错过尤金,于是两人于三个月后结婚。此时尤金34岁,艾格妮特 23 岁。婚后,艾格妮特坚持学习中文,还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了生物、经济和历史的研究生课程。两人婚后的生活富足,美好。1911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大女儿佛洛伦斯出世,1913年二女儿碧丝出世,1915年他们的唯一的儿子比尔出世,两年后 1917年6月16日,凯瑟琳.格雷厄姆降生,1921年最小的妹妹露丝出世。

Part2父亲接手邮报
1913年,凯瑟琳的父亲尤金当选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管理委员会委员,1916年尤金组建联合化学与染料公司,并持有该公司价值达 4300 万美元的股份。尤金按照人生规划,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离开纽约奔赴华盛顿。效力于威尔逊总统成立的战时工业委员会。为了更好的服务政界,避免利益冲突,尤金卖掉了大部分股份、辞去了证交所管理委员会的职务,解散了他投资成立的银行。艾格妮特在华盛顿结识了包括爱丽丝.罗斯福.郎沃恩、巴鲁克、布兰德斯、法兰克福特等等,并非常喜欢华盛顿丰富的社交氛围。1919年,尤金成为战时金融公司的主席,在华盛顿和美国政坛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1929年尤金期望以500万美金的价格收购经营不善的《华盛顿邮报》,但是遭到了拒绝。1930年尤金被任命为胡佛政府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开始掌控美国国内外的银行和金融政策。而此时《华盛顿邮报》已经亏损多年,并已经开始进入破产程序。1933年,邮报进入破产拍卖程序,尤金委托律师小乔治.汉密尔顿最终以82.5万美元拍得《华盛顿邮报》公司。

邮报易主,尤金开始改革,并重组管理层,首先是取消之前由于经营不善的全员降薪的决定,以激励士气。并在两年后确立了邮报发行的几条基本原则:

发展原则
报纸的第一使命,是报道最大程度被探明为事实的真相。
关于美国和国际社会的重要事务,报纸要倾其所能地报道出全部真相。
作为新闻媒介,报纸理应恪守低调绅士义不容辞的行为准则。
报纸刊出的内容理应老少咸宜。
报纸要为读者和公众负责,而非报社拥有者的私利。
在追求真相过程中,报纸要做好为公众利益而牺牲自身经济利益的准备。
报纸不应与任何特殊利益结盟,且在报道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时,要公平、自由、审慎。
尤金为新版《华盛顿邮报》寄予了深厚的期望,而这些原则也成为邮报办报信念的核心和灵魂。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人才队伍的持续调整,尤金从《旧金山新闻》挖来了尤金.麦克莱恩做总经理,从《诺克斯维尔旗帜》挖来了唐.伯纳德做业务主管,挖掘了亚历山大.琼斯出任新的总编辑,提任玛尔维娜.林赛创建邮报的妇女版,并不断壮大编辑队伍,网罗各方人才。还在邮报首创刊登民意调查。同时尤金非常重视邮报的社论版,让罗德奖金获得者,贵格会教徒菲利克斯.莫利负责社论版,以发出邮报独立的声音。社论版的团队由一众精英组成,凯瑟琳的母亲艾格妮特也开始为社论版撰写文章。

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邮报持续亏损,尤金不得不用其它方面补贴邮报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凯瑟琳也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受她妈妈的鼓励,凯瑟琳热爱学习和阅读,热衷于参与政治,成为瓦萨学院政治俱乐部的财务主管,并利用一切机会结交名士,游历美国和欧洲。之后受到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的感召,入学芝加哥大学主修历史,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的政治活动。1938年凯瑟琳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在父亲尤金的帮助下在《旧金山新闻》报任实习记者。在此期间,经历并报道了她人生中第一次新闻事件,码头区的仓库管理人和零售商店店员罢工。

1939年凯瑟琳在父亲的要求下回到华盛顿邮报,参与社论版的工作。凯瑟琳通过社论版的工作结交了大量的朋友,其中就包括菲儿.格雷厄姆,凯瑟琳一位舍友的未婚夫。菲儿无礼而风趣,而且很有魅力,后面和凯瑟琳的舍友分手,开始追求凯瑟琳。凯瑟琳早已被菲儿的魅力倾倒,两人很快结婚成家。菲儿曾经就读于哈佛法学院,并在大二就成为哈佛《法律评论》杂志社的社长,使他早早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也为他日后接手邮报的运营奠定了基础。菲儿成为最高法院大法官菲利克斯.佛兰克福的助理,并深受器重。

邮报的经营依旧岌岌可危,发行量在华盛顿排名第三,居于《时报》《先驱报》合并后的报纸,以及《星报》之后,虽然发行量从5万份增长到了13万份,但是还依然在严重亏损。

1942年菲儿加入陆军航空队,开始服役。邮报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竞争,而尤金已经快70岁,他期望女儿、女婿能够接手邮报的经营。

Part3丈夫菲儿主政
1946年1月1日,菲儿正式加入邮报,成为《邮报》的副社长,而凯瑟琳开始回归家庭照顾自己的孩子们。通过菲儿的运作,邮报与竞争对手茜茜.帕特森家族的《时代先驱报》达成和解,并开始迅速学习成长。由于尤金被杜鲁门政府任命为世界银行的第一任行长,他把邮报彻底的交付给了菲儿,菲儿成为邮报的发行人,这时他还不到30岁,只在邮报工作了5个多月。菲儿通过一年的时间在邮报建立了权威,熟悉了邮报的所有工作,并开始不断改善邮报的经营状况,包括寻找思想更加开拓的总编辑,鼓励艾格妮特,凯瑟琳为邮报投稿。菲儿让邮报的所有人都积极的运转了起来,自己也成为邮报最出色的广告销售,并在 1947年挖来拉斯.威金斯出任总编辑。

拉斯上任后,开始了一系列变革,包括终止带有种族身份标签的报道,开始抨击犯罪,支持马歇尔计划。通过菲儿的努力,邮报在 1948年发行量增加至18万份,广告量从 400万印行增加至 2300 万印行,获得多种奖项。尤金对此非常满意,并最终把邮报的所有股份转交给了菲儿和凯瑟琳,菲儿的还要更多一些。

邮报的经营日益好转,由于茜茜.帕特森去世,邮报决定购买《时代先驱报》,但是没有成功。1948年本.布莱德里加入邮报。1949年末,约翰.斯威特曼加入邮报。1950年,菲儿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手,购买了华盛顿的 WOIC 电视台,开创了邮报集团的电视业务,1952年收购佛罗里达杰克逊维尔唯一的电视台 WMBR。

邮报深度介入华盛顿的政治事件,在大选期间中立的评论两方参选力量,同时为了邮报的发展,菲儿自己变得越来越保守。邮报的发展和华盛顿复杂的政治关系,使得菲儿每日忧心重重,透支了精力,使他换上了多种疾病。1954年邮报终于以 8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代先驱报》,两份报纸合并后,邮报占领了华盛顿地区 70% 的晨报市场,广告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1955年邮报发行量超过《星报》,盈利也超过《星报》,驻外记者增加到 23名。菲儿积极参与了艾森豪威尔的总统竞选,并开始关注林登.约翰逊议员,后面两人成为至交。糟糕的健康,和繁重的事务,让菲儿逐渐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发病的时候,需要凯瑟琳全方面的陪护,第一次康复用了大约一年时间,而凯瑟琳已经逐渐不堪重负。而邮报已经逐步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1959年老尤金去世。1960年肯尼迪正式宣布参与总统选举。由于菲儿和凯瑟琳与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关系,他们力劝约翰逊成为肯尼迪的副总统。虽然菲儿的病情一直不稳定,但是在1961年他开始策划收购《新闻周刊》,收购只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而菲儿在压力下开始酗酒,并做出各种狂乱之举。

1963年,菲儿遇到了罗宾.韦伯,《新闻周刊》的特约记者,善良、有趣、平和,工作努力而出色。菲儿和罗宾的关系迅速升温,并导致了菲儿和凯瑟琳的婚姻危机,菲儿的脾气也变得愈发暴躁。凯瑟琳经历着人生中最大的危机,这也是邮报诞生以来的最大危机,菲儿和罗宾双宿双飞,并着手申请与凯瑟琳解除婚姻关系,尤金家族有可能失去老尤金致力一生的邮报集团。

6月中,菲儿和罗宾回到纽约,菲儿的状态极为不好,迅速就医。菲儿的诊断结论是严重的躁狂抑郁症,需要通过药物和电击治疗,菲儿极度抵制。8月3日,菲儿在格伦维尔比自家的庄园自杀。

Part4凯瑟琳走到前台
菲儿自杀,邮报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凯瑟琳作为邮报的拥有者,不得不走向前台。但是她脱离职场已经太久,完全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对商业知之甚少,也看不懂财务报表。但是凯瑟琳决心要把家族的事业努力的经营下去,她开始制定计划,熟悉各方面的工作,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出席《邮报》的编辑部会议和午餐会,定期出席《每日周刊》的编辑会议。多亏老尤金和菲儿留下的班底,卡瑟琳才能够让邮报得以顺畅的运转下去。

邮报经历了劳工问题,驻外记者被独裁者关入监狱等麻烦,凯瑟琳不得不独自对公众发表演讲。经历了肯尼迪总统遇刺等重大事件。

凯瑟琳被作为新闻界的重要任务受到各种邀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在约翰逊任职期间,凯瑟琳成为总统的至交好友,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政治讨论,甚至是政府官员的任命。让凯瑟琳成长最快的是参与的与编辑们的各类旅行。在日本,凯瑟琳觐见了天皇和皇后,参观了《朝日新闻》;在西贡,乘坐直升机参观了被民族解放阵线包围的政府军据点;在埃及,采访了纳赛尔本人。最终经由罗马和伦敦回国。

1965年,在本的自荐下,凯瑟琳把本从《新闻周刊》提拔到《邮报》任副总编辑。本对邮报进行了改革壮大,他雇佣了一批闻名遐迩的记者。邮报继续壮大,本的灵感源源不断。凯瑟琳一边勤于学习管理,一边操劳于其它领域。21岁的儿子唐.格雷厄姆已经是哈佛《深红》杂志的编辑,逐步开始踏入新闻媒体工作。1969年,凯瑟琳成为《邮报》发行人兼公司总裁,出席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而凯瑟琳往往是男人世界中的唯一女性,凯瑟琳开始推动女权运动。

邮报的各方面业务都蒸蒸日上,逐渐成为行业优秀的媒体集团。

Part5危机-水门事件
1972年,美国发生了著名的水门事件,为了操纵大选获得连任,时任总统尼克松安排助手指使特工人员进入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大楼窃取情报。

邮报开始了坚苦卓绝的跟踪报道,并承受了来自政府的巨大压力,包括政府在行政手续上给邮报设置障碍,宣扬邮报在恶意的捏造事实重伤政府和总统的工作,并质疑邮报的新闻可信性。邮报遭受到了公共信任危机,许多人写信认为邮报缺乏爱国精神,用心险恶。

在邮报的持续挖掘真相的努力下,更多的媒体开始关注这一事件,事件持续发酵,并引起联邦检察官的关注。尼克松以绝对优势再次当选总统,《邮报》的报道从一开始就被扣以意图影响大选的污名,现在的情境更加严峻。政府已经拒绝与邮报合作,而把更多的机会给了邮报的竞争对手。总统对邮报恨之入骨,并着手采取报复行动。

但随着独立检察官詹姆斯.麦考德的坚持,调查逐步深入,政府的伪证行为被发现,更多的证据显露出来,政府高管,甚至总统本人知晓并介入了此事。

邮报获得了初步胜利,舆论逐步导向邮报,此次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

事件继续发酵,1973年春季,联邦大陪审团以共谋、作伪证和妨碍司法公正罪起诉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和前商务部长莫里斯.施坦斯。1974年2月,众议院以410票赞成,4票反对,启动对总统的弹劾调查程序。7月,美国最高法院开庭审理“美国诉理查德.尼克松”案,听取控辩双方论据。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采用了三项弹劾条款,指控尼克松总统妨碍司法公正、未能维护国家法律以及拒不提供委员会下令索取的资料。8月8日,尼克松总统提交辞呈。

水门事件最终被改变成了小说《总统班底》,并被拍成电影,全球发行,电影取得了成功。

水门事件的水落石出,来自于邮报的坚持和一系列的巧合,如果没有老尤金定下的那些灵魂信条使得邮报能够一直坚持,则不会有这长达两年的持续报道。倘若从警卫发现水门大厦的门上贴着纸条,到警察派往犯罪现场的是正在当地巡逻的破旧便衣警车,而非可能惊动窃贼的巡逻警车,再到消息源愿意甚至迫切渴望透漏消息和提供帮助,以及这事儿发生在邮报所在地的华盛顿;以及总统团队的错误应对,总统自己的失误,竟然在白宫装了一套录音系统,录下了全部事实,这事儿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水落石出。

水门事件一举让邮报成为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焦点,邮报的形象也大为改善。

Part6应对罢工
华盛顿邮报在70年代遭遇了有时以来的最大的一场印刷工人罢工,报纸被逼迫到了停刊的边缘。印刷工人还影响了其它工人协会参与罢工。由于印刷工人领袖杜克的傲慢自大,导致劳资双方始终无法达成协议,即便是凯瑟琳格雷厄姆已经做了非常大的让步,和所有工人签订终生合同,给出了远远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这场罢工实际变成了一场骚乱,邮报的印刷机、印刷纸都遭到了破坏。工人们还成立了纠察队,设立了纠察线,禁止其它人员返回工作岗位。

谈判没有进展,如果报纸始终不能如期印付,公司就会蒙受巨大的损失,乃至最终失去整个市场。凯瑟琳向所有的编辑说明了情况,并尽最大可能争取到了编辑们的支持,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无法依赖工会,只能自力更生,编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修复了一台印刷机,开始了自己印刷,同时联系华盛顿周边的小印刷厂,帮着印刷邮报。报纸的刊样只能通过直升机送达。通过这样的努力邮报终于将交付能力恢复到了差不多罢工之前的水平。并逐渐摆脱了与工会谈判的被动局面,凯瑟琳最终决定与工会决裂,重新招募新的工人,以及愿意以个人身份返岗的工会工人。最终邮报取得了胜利,杜克和他领导的罢工最终失败。

在凯瑟琳的领导下,邮报的业务不断扩展,通过不断收购,邮报集团的业务扩展到了底特律等城市,这对凯瑟琳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同时需要挖掘并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凯瑟琳的儿子唐已经逐步成长,并最终被任命为邮报的发行人,这样凯瑟琳可以专注于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凯瑟琳本人也被行业越发认可,并最终成为美国报业发行人协会的首位女性主席。凯瑟琳始终坚持诚信办报,当邮报旗下的年轻女记者珍妮特库克通过虚假新闻获得了普利策奖,凯瑟琳向所有的新闻媒体发了道歉信,并坦率承认了他们工作的失误,这为邮报赢得了更多的赞誉。

在危机发生期间,沃伦.巴菲特成为凯瑟琳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从1971年关注邮报以来,经历了水门事件,沃伦认为邮报是一家由正直的职业经理人掌管的报纸,而且股价明显低于他实际的价值。1971年,沃伦.巴菲特致信凯瑟琳,告知他们已经借由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购买了超过 23 万股的华盛顿邮报公司的B类股,到1973年达到了 41 万股,价值超过 900 万美元。沃伦.巴菲特的睿智、正直、善良也感染了凯瑟琳,她对这个来自巴哈马的陌生人逐渐非常信赖。并最终邀请巴菲特于1974年9月11日加入邮报董事会,同时还有唐.格雷厄姆,凯瑟琳的儿子。

Part7巅峰与权力交接
邮报和《新闻周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凯瑟琳成为美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她成为这一时段美国几乎所有总统的好朋友,包括林登约翰逊总统夫妇、里根夫妇,布什总统等等。凯瑟琳也率领团队对世界各地政要进行了非常有趣的参访,包括利比亚总统卡扎菲,由于新闻传言他有穿高跟鞋和化妆的怪癖,卡扎菲特别邀请凯瑟琳单独会谈了五个多小时;包括埃及总统萨达特,埃及本地的媒体居然没有录下总统的发言,事后需要从邮报进行拷贝;包括罗马尼亚的尼古拉斯齐奥塞斯库,采访地点居然就在他和夫人后来被执行枪决的宫殿里。在参加沙特阿卜杜拉王子举办的聚会中,凯瑟琳不得不穿上长裙和长袖衬衫,因为沙特的妇女不能够参加社会活动,王子还向人们做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解释和说明。在埃及,凯瑟琳还见到了伊朗流亡的国王,国王认为在最后的时候美国和英国没有全力帮助他,导致了他的失败。在苏联访问戈尔巴乔夫的时候,凯瑟琳发现这位苏联一号人物没有像在其它公众场合里面表现出来的那样强大气场,而且非常在意邮报会不会根据采访爆出苏共政治局中的意见分歧。

凯瑟琳成为美国政坛的重要的社交节点,她与美国两党的许多位总统都是至交好友,她的家也经常成为重要的聚会场所。随着年岁的增长凯瑟琳决定逐步退出邮报的管理层,在七十岁后,她把邮报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交给了儿子唐。邮报的发展越来越顺风顺水,股价达到了300美元以上。两年后凯瑟琳从董事长的位置退了下来,重新建立了一个由她和唐、阿兰(时任邮报首席运营官)组成的三人委员会,以帮助权利的平稳交接。退休之后的凯瑟琳,将精力投入到了教育领域,以及写作和结交朋友。

Part8后记
这本长达680页的自传就是凯瑟琳.格雷厄姆自己所写。

从这位老人的一生,可以看到美国从一战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机会所有的历史以不同的角度展示出来。凯瑟琳从一个家庭妇女历经磨难,一步一步带领邮报走向成功,成为美国政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这里面有时代的烘托,也有凯瑟琳的家族、丈夫打下的基础,更有女主坚韧不拔,勤奋善良,乐于交际,诚恳待人的缘故。

书翻译的中规中矩,行文还算流畅,如果有条件,还是可以看看原版,相信以作者的笔力,我们还是能够学到更多的信、达、雅的英文表达。

这一段时间加入了两个群,都是唐书房的朋友自发形成的,一个是茅台财报共学群,一个是写作捧捧群。一群价值理念相通的人,一群自律上进的人,一群心地善良,热情互助的人,一群来自天南海北,年龄不同,职业各异的人,通过屏幕和键盘聚在了一起。所有进群的朋友都是群主慧眼识珠,精挑细选进来的,大家互相鞭策,共同研究探讨,信奉价值投资,信奉终身学习,愿意日拱一卒,渴求不断进步。

虽已毕业很多年,突然觉着又进入了学生时代,每周都有作业,每天都有功课,但是心态已然不同,为自己加油,为大家加油!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稻盛和夫《活法》读后感
  • 下一篇:《应得的权利》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