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2000字

2023-05-01 06:43:40  本文已影响人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

      一直久仰萨苏先生大名,他不是专业出身的史家,却是民间写史的群体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一位。《国破山河在》全书是由独立成篇的短文组成的,前半部书的主题是战争,后半部是战争人物。由于作者身份和背景的关系,他接触到了很多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史料,这本书就是从日本史料的角度披露了抗日战争中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通过对中日两国各自的历史资料进行相互对比验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人中总结历史,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抗日战争。

图片​
    一、中日史料互证,还原真实的抗战

    目前很多人对于抗战历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影视剧,而影视剧大多进行了艺术加工,还有很多意识形态的因素在里面。随着当代影视作品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抗战片的剧情及其各种元素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为增添抗战剧看点、重新博取观众眼球、提高抗战剧收视率,有的导演编剧便开始以大量夸张、恶搞、空想等手法拍摄抗战影视作品,致使不少抗战剧中出现奇葩性的虚假内容和雷人镜头。比如《抗日奇侠》中的手撕鬼子,《英雄使命》中国军女特种兵身着现代特种部队的服装穿越而来,很多现代化武器也穿越登场。还有最近被停播的《雷霆战将》,八路军抹发胶、住别墅、人手一挺机关枪……人民日报也刊文批评:偶像剧套路用错了地方。事实上,十四年抗战中,中日军队的装备相差很远的,在日军记载的南苑保卫战,中国军队损失惨重,与日军的伤亡比超过10:1。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学生兵英勇无畏的精神。据《国破山河在》所提中文和日文文献记载,当年八路军李运昌部在马家峪伏击了一个联队两千多名的关东军。关东军是日军中的精锐,硫磺岛一战,补充到栗林忠道部下的关东军老兵让美国海军陆战队谈虎色变。那么八路的战绩如何呢?当然,两千鬼子的战斗力在那里摆着,硬碰硬显然会吃亏,八路军肯定不会干赔本的买卖,八路军的装备水平不适合久战,最要命的就是子弹不足,再打下去恐怕只能靠扔砖头解决战斗了。所以日军小股部队一增援,八路军就顺水推舟的放开了一个口子,让日军往外跑。

     二、中日史料互证,还原真实的国民党抗战

     小时候我们看的很多历史教材、电影都国民党的抗日是消极的,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很小的作用,但《国破山河在》所写的国民党队伍中的将领、士兵都是满腔热血地在抗日。张作霖就是其中之一,它被大多数人所熟识是因为他是大军阀,不过在抗日战场上也算的上枭雄;还有其子张学良,国民党将领,为国共统一抗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这样的国民党将领好有很多,他们并不像共产党人那样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他们抗日的英勇,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不可谓不大,这是身为中华儿女的精神,无论党派,只是为国家流汗,流血,献出生命。这种认识在2000以来的抗战影视剧里也有所体现,出现了很多国共合作抗战为题材的影片,比如《亮剑》等。2014年的历史高考题第42题也专门出了一道小论文题,根据所学知识修改、增补文革期间的历史教材目录,其中就涉及如果认识国民党抗战的问题。

    三、中日史料互证,还原真实的共产党抗战

    在长期的交锋中,为了应对八路军的顽强抵抗,日军曾对这支武装进行了颇为深入的研究,产生了包括日军情报大佐大久保弘一的《赤色支那》、著名记者波多野乾一的《赤色支那之究明》等介绍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在保存至今的日本战时史料中,更有许多翻译成日文的八路军文件,如《吕正操关于平原地区根据地建设的讲话》等。根据这些文件上的签章判断,日军在华各部队长官都要对其进行研读,有时还要上送东条英机等日本军政首脑的案头。显然,日军情报部门为了寻找和八路军作战的灵丹妙药,曾伤透了脑筋。尽管始终未能找到有效遏制八路军的办法,但这些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为印证当时八路军抗战功绩的证明。

     比如,有一个颇为顽固的日军军官在日记中慨叹连铁杆汉奸都靠不住。或许为了表示对八路军的藐视,日军内部将八路军称为“匪”。这个日军军官出发“扫荡”,晚上在一个村子宿营时向当地伪军头目询问:“周围可有匪贼之活动?”对方干脆地回答没有。于是日军安心住下,结果半夜遭到八路军袭击伤亡惨重。愤怒的日军抓不到八路军,便把那个伪军头目绑了起来,问他为何“欺骗皇军”。这个铁杆汉奸矢口否认,说:“你不是问匪贼吗?我们这儿的确没有匪贼。你可没问有没有八路军啊!”日军大怒:“八路军难道不是匪贼吗?”伪军头目情急之下说了句实话:“八路军从来不祸害老百姓,怎么能是匪贼呢?”

      连汉奸都认为八路军是仁义之师……日军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

     虽然这些仅仅是一个个细节,却往往生动地体现了人心的向背、战场的真实。敌人眼中的八路军,或许可以给我们在研究这支军队的历史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所以说《国破山河在》这本书好看,好看就好看在于他叙述历史的视角。我们看惯了正史,也看了不少的野史。但是很少从历史的细节,从对立面的角度来阐述历史的。这本《国破山河在》恰恰用了许许多多正史上不会或者不屑于记载,野史也无法记载的历史细节,丰富了我们对一段历史的感知。更难得的是能从战争敌对国的史籍资料中寻找不同声音的佐证,给历史的求索做了一个全面的包容。当然,日军的史料还是不够,在历史的严谨性上还是有不足。这本书做为专业的抗战历史史料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通俗历史读物是还不错,我们要研究抗战史料,不如去看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办发行的《抗战史料研究》杂志。

      四、史料实证中“正史”与“野史”的问题

      客观的来说,正史有假的,且有很多,野史有真的,很多。毕竟正史是由专人记录修订保存,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至少也有一定的历史态度,更别说其中一些人是根据史料重新查勘修正,而记录者也往往是接近历史真相的。反过来野史,写谁都可以写,怎么写都可以,百无禁忌,传不知道传给谁,等等,也因此很多时候野史走得就是各种荒诞艳俗。而更多时候研究历史,你只能以正史为主,因为野史不全,不严谨,很难拿来作为参考。所以看待事物需要客观,正史的存在,是可以互相印证推断出历史的真相,野史呢?不能说因为野史有真的就认为野史全是真的,正史有假的就认为正史全是假的。

     有时候野史并不野。野史往往存在一些说正史不能说的话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就是明末清初等特殊时期的历史记录。由于清代对于南明的历史讳莫如深,所以修撰南明历史的那些史家往往就不得不以“野史”的形式来展现,比如著名的《罪惟录》也就是《明书》的蓝本,干脆就直接砌进墙里面,因为这些内容确实对清廷来说刺激极大,直到民国时期这本奇书才从墙里面被翻出来。

      有时候正史未必正。比如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记述杨玉环和安禄山勾搭有染的事情,对于这个说法,清代的《历代御批通鉴辑鉴》里曾明确地指出:通鉴(事)考此皆出《禄山事迹》及《天宝遗事》诸稗史,恐非实录,今不取。资治通鉴作为正史,为了体现对杨玉环的批判和偏见,错误的采纳野史中的不可信记载,强行认为杨玉环和安禄山有染,连清代人都看不下去了,可见所谓的“正史”也有不正的一面。

      所以说《国破山河在》也有很多缺陷,里面很多篇章都是其博客文字的大综合,严格的从史料实证的角度来看,他其实对日本史料也没有认真考证挖掘,从书里看,信息源最多的出处是《丸》杂志,这是日本很有名的军事杂志。忘记了谁说的,历史是不能细看的,细看之下满目疮痍,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从人的记忆的角度来说,所有人都倾向于修改自己的记忆,不但回忆录之类的资料极不靠谱,就算当时的日记、不但有很多记忆的错误,更可怕的是由于立场不同,往往不能客观纪录。敌人的历史是很多读者感兴趣的兴奋点,希望看到敌人私下夸赞我们,或者找到我们所不知道的隐秘历史,这是他之所以能火起来的根源,离开了日本史料,萨苏的书魅力大减。

      当然,也有很多读者说萨苏是个哗众取宠、戏说历史的骗子。比如萨苏在《古罗马化的将军马超》一文中写到“根据汉晋春秋记载,马超的军队战法于中原军队迥然不同,甚至与同为西凉军系的董卓也不同,董卓重骑兵,马超的军队以步兵居多,但是战斗力往往在剽悍的西凉骑兵之上”,但是《汉晋春秋》此书是东晋习凿齿写的,该书根本就没有留下评价马超的军队的只言片语,萨苏纯属杜撰史料,通篇扯蛋。这让我想起了湖南大学法学院杜钢建教授在《文明源头与大同世界》一书宣扬的:“白人也源于中国”,“古希腊、古罗马人来自中国”,“日耳曼人来自中国”……总之,世界人民都来自中国。真正的人类起源和文明渊源,是在中国的“大湘西地区”。这难免让人目瞪口呆、贻笑大方。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 下一篇:《稀缺》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