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论语之美》读书笔记:虽不能至,然心往之

2023-03-31 09:01:43  本文已影响人 

《论语之美》读书笔记:虽不能至,然心往之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积极学说,是了解人性,建构了合理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我们平凡人可以实践、修炼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人性向善是基石,仁是核心观点,天命是自因自根,其提倡“守经达权”“通权达变”,而且儒家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人性向善
之前一直认为儒家是相信“人性本善”,如果用人性本善的、纯善的,来解读《论语》,会发现有很多矛盾之处。

譬如,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气代表一个的本能、欲望与冲动,因此,在青年、中年、老年的时候都要小心,这样看来,人性哪里有本善的影子呢?在《孟子》和《论语》里,都没有本善的说法,最早用本善是宋代理学家张寨,经《三字经》广泛传播,造成误解。

因此,作者提出新的解释是人性向善,“向”是真诚引发的力量“,”“善”与他人适当关系的实现,是内心的感受要真诚,对方的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三者冲突时,以真诚为主。向善是一种内在产生的自我要求,人生正路。

懂了向善,相当于解码,很多矛盾和理解奇怪的地方,通通讲得通了。从而今人性和生理角度来讲,人生而有良知,通过教育得以向善,也是更有道理的说法。

向善就是典型的入世思想,因为向善适用与人有关的问题。经常反省,慎独的修炼就可以不计较外在的得失,内心坦荡、问心无愧。虽然平凡人很难做到,但可以往这个方向努力,如孔子所说:“虽不能至,然心往之”。

孔子怀着“人性向善”之信念,不对人生设限,促使自己不断修炼自己,每十年都提升至新境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仁者无敌
仁者管仲

整部论语中,只有六个人被称为仁者:微子,箕(Jī)子,比干,伯夷、叔齐和管仲。前面五位的遭遇都很惨,有的装疯卖傻,有的被剖心,有的做奴隶,有的被赶走,有的饿死了,只有管仲吃喝玩乐很快活,却也被认为“合乎仁者”。子路直爽,就直接说管仲不仁不义,既然跟错了人,输了就该自杀,为什么苟且偷生,还要帮齐恒公做事呢?子贡也觉得管仲差劲,达不到仁者标准。

历史背景是:当时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这两位公子将来有一位会回国当国君。管仲和鲍叔牙有投资头脑,考虑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管仲跟公子纠,鲍叔牙跟公子小白。后来,两位公子争权打仗,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小白差点被射死,小白一直怀恨在心。最后小白胜出,公子纠和管仲都留在了鲁国,鲁国担心被齐国攻打,就把公子纠及其手下关押起来。

后来齐恒公(小白)找到鲍叔牙说,你当宰相吧。鲍叔牙问他,你想称霸天下吗?齐恒公当然想呀。鲍叔牙说,能够让你称霸天下的只有一个人,就是管仲。齐恒公一直想把管仲杀了,报一箭之仇呢。鲍叔牙说,你自己看着办,要是杀了他,就没有人能够帮你成就霸业了。齐恒公度量很大,为齐国霸业着想,愿意让管仲回来当相。管仲有幸遇到齐恒公,更有幸有鲍叔牙这样的朋友。事实上,管仲确实有能力,做宰相的表现非常出彩。

从管仲个人行为来看,孔子也认为管仲:器小、不俭、不知礼。不过,孔子还是为管仲作了辩护。孔子的理由是管仲用外交手段避免战争,少死了成千上万的百姓,真是造福了天下百姓。读到这里,发现孔子实在了不起,很有智慧,一直在践行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因为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如果超过自己的职责范围,达到并超越了善的要求,就是在行仁。管仲是宰相,他的别人是齐国百姓,避免战争,造福百姓,这是伟大事功,他个人的道德差点,不影响他合乎行仁的要求。

儒家的价值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为自我中心;第二为人我互动;第三为超越自我。善是我与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归根结底,就是我与内心适当关系的实现。仁也分三个层次,也都与善有关,第一,人之性,向善;第二,人之道,择善固执;第三,人之成,止于至善。

孔孟思想是灵活的
虽然孔子承古,但是更强调与时俱进和灵活性的。

比如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小人哉”。孟子进一步解释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出自《孟子-离娄下》。因为从说话到实践有一个时间差,不能为了实践诺言而不顾其间的任何变化,否则可能害了别人,反倒违背愿意。

例二:对父母的孝道

孝是儒家对父子关系的实现,而且根据对善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不能容许父母子女相互检举的行为。这体现孔孟对人的天性尊重,对最自然的情感的理解。

因为父子是特定关系,与儒家强调的仁者不矛盾,因为仁者是一种普遍理想,行善避恶,没有私心。如果忽视人的这种亲情,只剩下社会正义,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任何感情,个个刻薄寡情,但情感不能泛滥,除了唯一的、特别的父母子女的情感。

那父母子女之间怎样做才对呢?孔子提倡“不相责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服侍父母时,发现他们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儒家认为,如果父母的罪过大,一定要抱怨,不然就等于让父母犯错;如果父母过失小,就不要抱怨,可以建议。

结束语
之前担心读不懂,一直不敢开卷,读完此书,感受到《论语》的思想之美:该如何安顿内心,向内生力,实现与他人的适当关系。它为我们平凡人该如何活出精彩一生,指出了一条正道。

最后,以子曰结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共勉~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读书笔记
  • 下一篇:弗吉尼亚·伍尔夫系列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