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地缘看世界》读书笔记

2023-02-13 07:43:45  本文已影响人 

《地缘看世界》读书笔记

《地缘看世界》与《谁在世界中心》是温骏轩所著的“地图会说话”系列的姊妹篇,只是前者的内容更杂更零碎,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要求则更高一些。
如果说《谁在世界中心》是在观察中国在海洋中的身位,那么《地缘看世界》则着眼于了解中央之国在欧亚大陆上的定位。
《地缘看世界》通过蒙古高原、大中亚、青藏高原、西伯利亚与东欧平原四大章来综合讲解欧亚陆地的政治博弈。而每一章又从政治、历史与地缘划分、文化与未来发展趋势来详细阐述,知识多而详,有点费脑。
准确地说,就算我脑洞大开,因为历史和地缘文化的欠缺,也有很多不太了解和理解的内容。每次为了写好读书笔记,摘录时我都会重新浏览一遍,尽量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全面、表达精准,但这本书的很多地方还是让我无从下手、无法概述,像大中亚部分的几个地缘圈、天堑与通途、克什米尔等部分,因涉及面广、文明跨度大、宗教信仰不同、历史经历曲折,而克什米尔因地形、地缘关系过于复杂,各种山体、水系、平原和地理属性、政治概念过多,不太能够理清楚。实在不知该如何摘录誊写,还是希望有时间的读者可以亲阅。
如果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书中的地理、历史和政治文化知识很广很多,像青藏高原部分讲到的河湟谷地和河西走廊等;像在青海部分提到的流行盗墓小说“九层妖塔”的原型;像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部分讲到的“车同轨”,日俄侵略者以铁路为“兵”渗透侵略我国的东北地区;像俄国的扩张部分提到的“诺门罕战役”,如果想更加详细了解其残酷与暴虐,建议看看村上春树的《奇鸟行状录》,这也是作者第一部正面描写日本军队在亚洲大陆的血债。

阅读摘录笔记

总体来说,《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的内容与《谁在世界中心》是相辅相成的。《谁在世界中心》是在观察中国在海洋中的身位,《地缘看世界》则着眼于了解中央之国在欧亚大陆上的定位。

第一章 蒙古高原

对于现实的中国来说,东亚和东南亚应当是经略的重点,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北亚对中国地缘政治及文化影响则最大。北亚的地理概念具体包含两个地理单元: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如果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大致就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东界为大兴安岭,西界为阿尔泰山脉,北界为萨彦岭和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为阴山—燕山山脉。高原中体为蒙古国所有,南部区域基本在内蒙古境内,西北部分属俄罗斯图瓦共和国。
从地缘角度看,欧亚大陆腹地往往与”游牧“二字联系在一起。因不像西欧和东亚大陆一样靠近海洋,形成了相对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草原地带被称为”干草原“。多瑙河平原向东一直到阿尔泰山脉的西干草原(南俄草原和中亚草原)和由阿尔泰到大兴安岭的东干草原(蒙古高原)。南俄草原在种族上呈现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语言归属印欧语系。蒙古草原呈现为黄种人,阿尔泰语系。
草原是蒙古高原的经济基础所在。蒙古高原每到冬季必然刮起强烈的西北风,这是戈壁地带土壤丢失的重要原因,在受到秦岭等高大山脉阻拦后,大多落到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部分黄土又由黄河搬运至下游,积淀成为华北平原。
蒙古国境内没有连片的沙漠,内蒙古南部则有一条的沙漠和沙地带,这片荒漠统称为戈壁沙漠,即荒漠区。荒漠区的河流以季节河为主,形成内陆河(不能走百川归海模式)。
蒙古国境内的戈壁地带称”外蒙古戈壁“,戈壁之南即为漠南(内蒙古加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北边的蒙古草原则为漠北。

漠北:
漠北地区整体呈现上宽下窄的”倒八字“,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脉。中国还有由肯特山和杭爱山组合而成的另一个小”倒八字“。四条两两相对的山脉,将整个漠北高原核心区分为三个类盆地板块:东部的黑龙江上游草原、中部的色楞格草原和西部的大湖盆地。被肯特山和杭爱山包夹的色楞格草原在位置上当属中心板块。色楞格草原之名来自色楞格河,发源于杭爱山北端,注入东北方向的贝加尔湖,是蒙古草原上最大的河流。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成喇叭形音乐会,合称为兴安岭,共同围就了外东北地区。兴安岭和俄罗斯境内的兴安山脉(雅布洛诺夫山脉)组合成一个“爪”字形结构。
地理位置属于漠北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在我国境内,不仅提升了大兴安岭及燕山一线的安全感,反过来对”外蒙古“及“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构成了压力。
混乱的20世纪初,日俄对属清王朝统治范围的大兴安岭两侧虎视眈眈,多次瓜分我国北方地区,清王朝为了自身安全而做了内、外蒙古划分。
日本人以呼伦贝尔草原为跳板,挑战苏联在蒙古高原存在的战役,即历史上著名的诺门罕之战。
大湖盆地所有的河流都是内流河,呈南小北大的格局。西南方向的阿尔泰山脉、西北方向的唐努乌拉山、东北方向的杭爱山,是围就内流区(乌布苏湖、哈尔乌苏湖和吉尔吉斯湖)的三大山脉。
在西高东低的蒙古高原,想从大气中获得水资源,有两个条件:一是与海洋的距离,一是高度(高度越高越有机会将之转换为雨雪)。

漠南:
依存于阴山山脉和燕山山脉的草原地带,是整个漠南草原的核心。
由燕山东北坡流下的雨水汇集而成的西拉木伦河与从燕山北坡而下的老哈河交汇形成的三角地带滋生着——科尔沁草原。燕山呈西南—东北走向,滋养科尔沁草原的是来自山脉东北部,即东北平原的燕山之水;而面朝蒙古高原方向的西北坡,生成了另一个草原——坝上草原。
从地理角度归类,科尔沁草原和坝上草原统称为燕北草原。战略上看,控制这片草原地带的游牧者,能够寻机穿越燕山进入华北平原。由此,燕山及其上修筑的长城成为中原王朝在华北平原的屏障。西端的张家口及东端山海关,是整条燕山防线的起止点。
同时,燕山山脉也是华北与东北地区的天然分割线。
如果说燕北草原是进入华北平原的前哨,那么阴山草原对接的就是黄土高原。阴山内部可分为四个部分:由西向东分别为狼山、阴山、大青山和介于阴山与燕山间的阴山丘陵。
能够被称为“河套平原”的一共有三处:一是由狼山、鄂尔多斯高原合围而成的后套平原;二是由阴山—大青山与鄂尔多斯高原、山西高原包夹而成的前套平原,分别依附大青山、阴山的呼和浩特、包头两市,是前套平原的双子星;阴山山脉西南方向的贺兰山,这片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平原,被称为西套平原(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
自然状态下,水资源丰富的河套平原所呈现的植被状态就是优质的草甸草原。《敕勒歌》形容的“风吹草低现牛羊”景象,便是出现在阴山脚下的河套平原。
河西走廊并非甘肃省的全部。哑铃状的甘肃省,其轮廓本身就显露出了它的建制使命——连接西域与黄土高原所代表的华夏核心区。西域地区的东大门北山(天山最东端),及黄土高原最西部的陇西、陇东两个高原,是这个哑铃的东西两端,而中间的细长地带,就是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核心是由一个个沿祁连山麓分布的绿洲串联起来的。从祁连山北坡奔流下来的水,最终汇集成两大水系:西部的额济纳河水系、东部的石羊河水系。前者在山前的冲积扇成就了酒泉、张掖两片绿洲,后者则以威武为中心。
俄属蒙古高原:
俄属蒙古高原包括今天俄罗斯境内的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及外贝加尔边疆区的南部地区。

谙熟地缘政治之道的俄国人之所以要得到蒙古高原的土地,是因为为俄国带去最多水资源的叶尼塞河发源于唐努乌梁梅(山水总相连,山脉越高,拦截水汽、蓄积雨(雪)水的能力就越强,因此相比地势平缓、腹地无高大山脉分割的蒙古高原中央戈壁区,唐努乌梁海在水资源方面是很有优势的。)同样的,俄国需要阿尔泰诺尔乌梁梅是因为鄂毕河的源头指向阿尔泰边疆区。得到西伯利亚全部的俄国自然不能让西伯利亚的母亲河有一个外国源头。

在蒙古高原西端,以“乌梁海”为名的土地共有三块,分别是唐努乌梁海和阿尔泰诺尔乌梁海(被称阿尔泰人),以及今为中国和蒙古国共有的、地理上为阿尔泰山脉东段的阿尔泰乌梁海被保留在中国境内的阿尔泰乌梁海地区,演变为今天的阿勒泰地区,而被俄国吞并的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则建制有阿尔泰边疆区勒泰、阿尔泰这两个略有差异的命名,其实只是为了便于区分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古老部落,被称为乌梁海人。

俄国为掌握主动权,将本国和蒙古的政治分界线定位在叶尼塞河与色楞格河的分水岭上。

唐努乌梁梅地区并不是蒙古高原唯一高森林覆盖率的区域,还有东、南两面的环贝加尔源地区,

每一条河流都有它们最终的归宿。蒙古高原是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能发源出两片大洋水系的高地。肯特山以东的河流,除了消失在大漠戈壁的内陆河外,成规模的河流都通过黑龙江汇入了太平洋;而色楞格河流域大大小不止百条河最终的归宿都是北冰洋。

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由格尔必齐河源顺外兴安岭往东至海,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今天中、蒙、俄三国的交汇点便是在此条约背景下确定的。但并没有划分中、俄在蒙古高原的边界(《瑷珲条约》让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的外东北地区),后来的《布连斯奇界约》确定了东半段边界。最终俄国得到了贝加尔湖及外贝加尔湖地区。

第二章 大中亚

中亚一般指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不包括乌鲁木齐所在的新疆地区。而“大中亚”则指除了以上所述,还包括伊朗和阿富汗两个国家。

根据地缘属性,大中亚可以细分为三个地缘圈:

西域地缘圈:

(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加之连接两者的伊犁河谷)合称为“西域”。地理结构——三山夹两盆,三山为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西藏高原北边缘)。天山是两大盆地的地理分割线,分南疆和北疆,各是农业绿洲和游牧为主。

汉帝国最终在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正是沿着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向相沿伸的,依托的是一条农业线。为了应对匈奴,与塔里木隔天山相望的费尔干纳盆地也了丝绸之路的拓展节点。再往南,透过伊朗地缘圈,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都可以对接上这条源自东方的丝绸之路。

后金(清前身)入主中原之前即通过战争和联姻等政治手段,解除了蒙古高原的威胁,为自己所有。这让清帝国在建立统一政权后,史无前例地将疆土扩张到了贝加尔湖。后经过康、雍、乾三朝的数次西征,由准噶尔控制的游牧帝国最终被灭。

在清政府代表华夏政权重新完成对西域的控制后,有感于这里是汉、唐故土重新回到中央之国的怀抱,因此以“故土新归”之意,“新疆”由此而来。

图兰地缘圈:

狭义中亚概念,属俄国领地。天山山脉切割西域两大盆地东段,它的西段主脉则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帕米尔高原一起,充当了塔里木盆地和图兰低地的地理分割线。在俄国人代表欧洲从西方扩张而来前,作为中亚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七河流域,尤其是伊犁河谷,是各种游牧势力争夺的对象。越过七河地区的南部分割线卡拉套山就进入了中亚核心农业地带——河中地区。河中地区向南翻越伊朗高原,就到了人类公认的文明发源地——两河平原(最早规模化使用灌溉技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而成)。

位于锡尔河上游的费尔干盆地,卡拉套上庇护下的锡尔河中游右岸平原,卡拉套山西南部山脉所在庇护的阿姆河中游右岸平原(粟特地区),阿姆河下游及三角洲地带的花剌子模范地区,是河中地区的四大农业区。

伊朗高原地缘圈。

作为中亚乃至东亚地区向西扩张的桥头堡,伊朗高原地缘圈战略地位是世界性的。阿富汗能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前赴后继,伊朗被美国视为眼中钉,都是源于这个地缘圈的枢纽地位。

就地理结构来说,伊朗高原是一个群山环绕的高山盆地。以伊朗高原为依托的波斯文明,盆地腹地土地干旱。尽管南线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依然符合“低地约等于荒漠”的定律。

波斯文明的产生及伊朗高原内部的王朝转换,都是以三大核心单元(西部山地、东北山地和西南山地)为基础的。

高地属性的伊朗高原三大核心地理单元本身的地位是平行的,也由此在内部形成了三个地缘政治集团:米底、波斯、帕提亚(安息)。崛起时间依次类推,中国人最先接触到的伊朗王朝是崛起于汉帝国的帕提亚。

1935年,巴列维王朝将国名从“波斯”改为“伊朗”。“伊朗”原意“雅利安人的国家,相比波斯政治意义的广度和深度自不必言。”

伊朗的核心民族是波斯人,伊朗高原南边是兴盛于阿拉伯半岛的阿位伯人,北边是起源于图兰低地的突厥人。

伊朗高原在欧亚非大陆中的战略位置,注定了这是一个四战之地。

整个欧洲地区实际上可以大致看作一个大平原地区,只是在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乌拉尔山脉)、南(阿尔卑斯山脉)方向各有一条山脉将它保护起来。其中阿尔卑斯山系是一条决定欧洲历史的重要山系,它的南面是地中海,可谓“背山靠海”。

非洲的地形南高北低。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两处北部非洲:一是西北部与西班牙隔海相望的阿特拉斯山脉,算阿尔卑斯山系在非洲的延伸。一是东非大裂谷(非洲最具特色地形)。大裂谷北段被海水注入,被叫红海。出于航运所需,人类把亚非两地仅有的陆地联系挖断,即苏伊士运河。

在整条“世界岛中央高原带”(自西向东,包括土耳其高原、亚美尼亚高原、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中,位置居中的伊朗高原是枢纽中的枢纽。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显然占据着“欧亚非大陆心脏”的位置。

伊朗高原的北侧是欧亚游牧民族的必经之地——中亚,南侧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两河平原(延伸为整个阿拉伯半岛),西面是欧亚古典文明的交汇地——安纳托利亚高原(包括大高加索山脉),东面则是东方各大山系的发源地——帕米尔高原(包括兴都库什山脉)。伊朗高原与上述四个地区合在一起,定义为“欧亚非大陆的腹地”。

“帝国坟场”——阿富汗。这个国家几乎与兴都库什山脉这个地理单元重合。

如果说伊朗高原是“欧亚非大陆腹地中心地带”的话,那它的东边缘地带——兴都库什山脉,与帕米尔高原,或者说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两国,就是这个枢纽东部的桥头堡。

俾路支人之所以没有融入波斯,是因为这一区域是整个伊朗地缘圈中最为干旱的板块。1893年来,俾路支斯坦被肢解,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英国人(后归巴基斯坦,占31)、伊朗(占19)和阿富汗(零头)所瓜分。

高铁视角下的新丝绸之路:

如果说古典时期,华夏文明向西传播是依靠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中国在陆地影响力的扩张上,路径也同样是“旧瓶装新酒“。所谓旧瓶就是”丝绸之路“的概念,新酒指”铁路“。
在一张几乎能把欧亚大陆画满的”欧亚铁路网“上,我们需要知道,哪一段铁路对于中国来说意义最为重大。
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确定一条通道或者一个经济带走向时,最重要的部分不在于路径本身的选择,而在于终端的确定。
欧亚高铁北路:相比于古典时期”游牧线“的丝绸之路,把哈萨克斯坦串联起来,有助于中国在中亚地区渗透影响力。这条经中、哈、俄连通欧洲的新丝绸之路,即”北线“。
欧亚高铁中线:通过中亚、伊朗,经土耳其连通欧洲的方案会更符合中国的利益,这条古典丝绸之路的主体,也将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的主线。在这条路线中,土耳其、伊朗、土库曼斯坦三国是必经之国。未来高加索三国也有可能加入进来。
欧亚高铁南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连通中国、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直至中亚,欧洲的欧亚高铁南线,也将提上议事日程。如果最终这条连通东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能够成为现实,那么横穿印度半岛的交通线最终就可以穿越阿富汗,与丝绸之路中线对接,并帮助印度连通中亚和欧洲。
基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避开俄罗斯、印度两个潜在同级竞争者影响的考虑,连接塔里木盆地、河中地区、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半岛的中线方案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及高铁修建的核心线。


第三章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上山脉纵横:北线的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中线的唐古拉山脉,中南线的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东线的横断山脉,以南线的喜马拉雅山脉。其中比较特别的是昆仑山脉,西段承担着为青藏高原西北部围边的任务,东段却又延伸入高原腹地,横穿整个青海省,与四川盆地相接。

青藏高原并非完全属于中国,抛开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尼泊尔、不丹等国不谈,身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四国相接之地的克什米尔在地理上实际也是青藏高原板块的一部分,更与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青海与西康:
毫不夸张地说,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中,河湟谷地之于中央之国核心区与青藏高原间的作用,相当于河套平原之于蒙古高原、河西走廊之于西域、下辽河平原之于东北地区的作用。

河湟谷地这一概念,指向的是黄河上游的一段河谷,以及湟水河谷。从今天的行政划分来说,“河湟”位于青海省境内。河湟谷地是为数不多的行政边界与地理边界融合的区域。在这个位置上,青海与甘肃的省界同时承担着地理分割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作用。

人文概念下的“藏区”,内部一直有三大板块之说,即卫藏、安多、康巴。“卫藏的菩萨、安多的马、康巴的汉子”是对这三大板块人文特点的通俗精读。康巴地区是连接卫藏、安多两大板块的必经之路。

无论从河湟谷地还是四川盆地进入西藏,康巴地区都是必经之路,因此有种“治藏必先安康”的说法。

卫藏:
拉萨、日喀则所在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是青藏高原另一个重要的农业集中区,狭义的“卫藏”所指地。将卫藏核心区保护起来的地理单元被泛称为“羌塘”,地势“一高一低”,高的为藏北高原,低的为羌塘高原,平均海拔超过了5000米。就海拔而言,可谓高原中的高原,屋脊中的屋脊,低的部分叫大湖盆地带。

那曲成为羌塘草原的代言人,在于它独特的位置。整个羌塘地区几乎都是封闭的内流区,位于最东端的那曲却是一个例外。那曲的地缘特点不仅仅体现在草原游牧文化上,与横断山脉相接的位置,还使之成为卫藏地区沟通康巴、安多两大板块的枢纽点。

仅就卫藏、西藏的概念来说,对其内部板块划分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喜马拉雅山脉,而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它把卫藏板块分割为环境迥异的三部分,羌塘和雅鲁藏布江河谷上下游。

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刚好够得上农耕门槛,而拉萨和山南的东面,因地形原因,有一个“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雨量充沛,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西藏众山之父”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是喜马拉雅山的东部起点,也是喜马拉雅山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与横断山脉的接合点。在这三大山脉的共同作用下,雅鲁藏布江在此不得不以一个超过90度的转角硬生生折向南,形成一条注入印度洋的河流。也才有了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世界第一大峡谷”。

从西藏到克什米尔:
如果让地缘政治研究者们评选出地球上最复杂的一个板块,克什米尔应该可以入围决赛,已经延续了70年混乱局面的克什米尔地区还在继续,印度、巴基斯坦两国在克什米尔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一个国家或组织来调解。而与之竞争最复杂板块第一宝座的“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因为在冷战后遗症渐渐愈合的今天,已经退回东欧平原的俄国无力再干预巴尔干半岛局势;同时巴尔干半岛极力融入的欧洲有强势的主导者欧盟所依,当然如果欧盟解体或影响力下降,巴尔干半岛隐藏的地缘矛盾(波黑、科索沃等不稳定地区)将会重启。

克什米尔作为一个数条高大山脉相会之地,山地密度实在是太大了,因为才有了“山地”的地理标签,由喀喇昆仑山脉主体(平均海拔第二)及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第一)西端组成,即青藏高原的最西端,也是印度河上游地区,印、巴两国所享印度河平原的发源地。

克什米尔地区的水系分两大部分:吉尔吉特水系和森格藏布水系(印度河正源)。

阿里高原与“小西藏”:
关于克什米尔的争夺,焦点并不在于那些高海拔山峰,而丰于能够支撑人类聚集生存的河谷地带。1947年依宗教信仰原则切割原英属印度时,统治克什米尔的王公本身是印度教教徒,而克什米尔大部分居民是穆斯林。前者希望加入印度、后者则更愿意生活在巴基斯坦,也因此有了印、巴长达70年的军事对抗。

无论从政治、民族、宗教还是历史的角度,对克什米尔影响的远不止印、巴两国,中国方向的影响力同样很是深远。如果以喜马拉雅山脉为轴线,由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所组成的“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可视为一关联区块,而这个区块的中心是阿里。

阿里的地理标签是“阿里高原”,有一种说法“阿里高原是‘世界屋脊的屋脊’。”是整个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焦点,也因其东端两处拥有神圣光环的地标: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

第四章  西伯利亚与东欧平原
本章将隔乌拉尔山脉相望的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两大板块放在一起解读,是缘于他们绝大部分都位于今天的俄罗斯境内。如果不是1991年的那次全部,这里的“绝大部分”将是“全部”。

西伯利亚的环境:
占地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让很多中国人魂牵梦萦,而古典时期的中央之国未能控制他的原因是气候。

西伯利亚处于亚寒带和寒带(按纬度划分),而他东高西低的地形,不仅挡住了太平洋有可能吹过来的暖气流,北部又缺少东西向山脉阻挡北冰洋冷气团的入侵,大部分地区气温低得令人难以忍受。

东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和西西伯利亚更加详细地解读过于复杂,领悟不透,暂不摘录。

俄国的扩张:
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从16世纪末就已经开始,目的不只是为了打通一个太平洋出海口,重要是为了打通与中国的贸易路线。

西伯利亚的标签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是从西伯利亚汗国(从金账汗国分裂出的一个小汗国)而被世人认识的,尤其是因为其产一种珍贵的亚寒带特产——皮毛。

从17世纪开始的接连三个世纪,哥萨克代表俄国开拓整个西伯利亚,通过贸易(貂皮、毛皮等)抢夺、水系开发(挖通运河、河陆河相接)、铁路建设、政治干涉等方式。其间,中国东北地区也同样受俄国的侵犯,并最终丧失了在日本海的出海口。

日本挑起的“诺门罕战役”就发生在中蒙边境的呼伦贝尔草原。

利用铁路达到政治目标俄国人是先行者,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俄战争与铁路的标准之争:
日俄战争不只是向世人证明“弱国无外交”,更见证了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铁路交通线也是争夺标的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颁布的诸多政令中,“书同文”并列的就是“车同轨”,包括今天的“语同音”政策,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政策。

1937年由国际铁路协会确认英国推出的1435毫米轨距(相当于英制的4英尺8又1/2英寸)为“标准轨”。而在日俄战争中,俄国和日本都利用宽窄轨为“兵”浸透进中国,可怕得很。

东欧与草原:
欧亚两洲地理分割线:东部边界由乌位尔山脉(从北冰洋向南、延绵两千多公里的山脉)形成一条主切割线,而里海及乌位尔河(发源于乌位尔山脉南部,注,入里海)合力完成了剩余的纵向切割。

欧洲是一片被海洋三面包围的低平大陆,除了与亚洲共享的乌位尔山脉,整个欧洲的山脉分为两部分:北京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和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

当“东欧”成为冷战背景下的地缘政治标签时,除此之外的国家都统称为“西欧”。回归地理本质,欧洲大陆按方位切割为西欧、北欧、南欧、东欧和中欧五部分,南欧是欧洲文明的起源之地。

东欧平原的水系与“五海通航”够复杂,看不太明白。

东欧平原只有南部是草原地带,中北部的大片土地为森林所覆盖,基于东欧草原的地缘位置,我们命名为“南俄草原”,是整个欧亚草原中温度最高的部分,也是印欧语系诸民族的源头,同时也是哥萨克的兴盛之地。

斯拉夫人:
在游牧势力衰退之后,斯拉夫人成为了整个东欧地区的核心民族,以俄罗斯为代表。

语言是一支拥有了军队的方言——这是语言学上的一句话。东斯拉夫人信仰的是东正教,而受西欧地缘影响深厚的西斯拉夫人信仰天主教。

匈牙利的建立是南斯拉夫人与西斯拉夫人分割为两个独立族群的原因。

与俄国成几世仇敌的德国人之争,也可以说是分别代表他们斯拉夫人与日耳曼人之争。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看不见的女性》读后感
  • 下一篇:《奥斯维辛:一部历史》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