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旅程》是迪士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的自传。前阵子看完《朱江洪自传》,体会到一部好的企业家自传,读起来一举数得,不止有故事性,还能让读者对其经营的企业和行业多点了解,再就是优秀企业家的做人做事原则与方法,本身也是挺值得学习的。
基于普遍的好评,再加上巴神投资迪士尼的经历也让我对这家公司有些好奇,《一生的旅程》就成为我新的通勤读物了~
这本书首先值得称赞的是其优秀的翻译。它几乎让你体会不到那种译作常有的生硬感,看的过程中,我甚至会时不时会想象,这么文雅的表达,原文是什么,怎么才能翻译到这么好。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不错。(才不是因为译者的美貌打动了我图片)
此外,因为作者的职业生涯是从ABC电视台【注:ABC出品了不少知名的电视剧集,比如风靡一时的《绝望主妇》】开始,在进入迪士尼之后又主导了对皮克斯、漫威影业和卢卡斯影业的并购,所以不少知名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在书中被提到。直觉上,热爱美国动画和影视作品的读者或许能找到些许乐趣。比如我从这本书里得知了我钟爱的《飞屋环游记》创作者是谁,《疑案追踪》的制作人J. J. Abrams 居然还是《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导演。(当然,也有给自己种草美剧的风险图片)
书里艾格处理工作问题的方式,也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可能是因为我刚看完朱江洪自传,没有太多的新鲜感。因为同样作为优秀的企业家,这二位其实有颇多相似的秉性(优秀的人总是相似的),比如他们都很尊重工作伙伴,习惯于亲力亲为,以产品和科技创新为核心。再加上对本国文化和历史的亲近感,在触及心灵的层面上,艾格没有朱江洪给我的感触那么深。
不过,这本书让我对“创意行业”有一点点浅薄的思考。(书中的“创意行业”,主要指的是动画、剧集和影视作品的创作。)
1、创意行业从投资角度来看,长期难以保证高确定性。
首先,在这个行业,观众(客户)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总是期盼看到更有创意视觉享受更佳的故事。你没法像可口可乐或者茅台这样,用始终不变的味道去满足消费者。
然后,创作人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但出类拔萃的创意人才并非你用钱就可以买到。重振迪士尼动画如此困难,前任CEO迈克尔(巴菲特对他评价极高)未能做到,艾格也是通过并购皮克斯才得以解困。后来艾格又成功实现了对漫威和卢卡斯影业的并购,在十几年间为迪士尼贡献了新的一系列叫好叫座的电影,才让迪士尼再创辉煌。
第三,不确定性还体现在对未来估值的困难。艾格在收购卢卡斯影业的时候,在授权业务(周边产品销售)产生的收入和公司未来的电影票房估计都没有把握。尽管《星球大战 原力觉醒》一经上映便大获成功,但采用的剧本并非基于卢卡斯设定的大纲,他本人在看过之后觉得很失望。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的成功,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呢。
2、迪士尼的商业模式独树一帜
与国内视频网站相比,二者大相径庭。核心在于创作类型的差异。视频网站(我从自制作品的角度,姑且把它和迪士尼都看做影视创作行业)主要以剧集和综艺创作为主,而这类影视作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短期娱乐需求。观众最多跟着剧情或节目心情起伏一下,就去追下一部剧或综艺了。
而皮克斯的动画、漫威宇宙和星球大战系列,则属于给人造梦的类型,对人们影响的深度和持久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动画的力量,用1996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里巴菲特和芒格的发言概括的很准确了。巴神说了:
“这门生意的核心是心智占有率,十年后,谁将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呢?人们称之为市场占有率,但它是从心智占有率开始的——在世界上数十亿儿童及其父母的心目中,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和其他角色,迪士尼和它的角色所拥有怎样的地位呢?”
芒格对此也有补充说明:
“一个简单的算术就足以说明一切。设想20年后,有10亿中等收入人群的孩子们,而你能从他们每人身上每年赚到10美元的税后利润。积少成多,总利润会十分可观。
就我自己而言,我的孩子和孙子们,总是想要看迪士尼的动画,而且百看不厌。”
除了动画,漫威和星球大战的故事,就像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宇宙,其作品的生命力,也不是视频网站几部热播剧能够比拟的。
在拥有了一系列动画和电影打造的经典IP基础上,迪士尼主题乐园和周边产品的商业成功,就顺理成章了。毕竟谁不想在现实中,体验一把内心深处向往的世界呢?
巴神常念叨的一句话,以合理的价格买入经济特性优秀并且由和德才兼备的领导层经营的企业。他还强调,公司优秀比管理层更重要,因为如果是商业模式困难的公司,再优秀的管理层也难以力挽狂澜。
也因此,之前我总觉得公司是最重要的。但是看过这两部企业家的传记,我想到的是:
其一,优秀的企业很少是天生如此的,更多的是被伟大的创业者缔造出来的,比如乔布斯之于苹果和皮克斯;
其二,长盛不衰的企业少之又少,更多时候,企业很需要能够领导者适应新时代的变化,维持或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艾格之于迪士尼;
其三,纵然是优秀的领导者,也不见得就永远优秀。
第三点,艾格在书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明一二:
“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太长时间里拥有太大的权力并不总是件好事。即便一位首席执行官既高效又出成果,但对于一家公司而言,顶层的变动仍是必要的。不知其他的首席执行官们同不同意这个看法,但我发现,随着在这个职位上权力的积累,对于如何使用这权力也就越发难以把控了。一些细节开始出现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自信很容易就会越界成为自大,继而变成一种累赘。你或许会觉得没有什么提议是自己没有听过的,因此对他人的看法变得缺少耐心或不屑一顾。这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这个职位的必然产物。你必须刻意努力倾听,去关注各种不同的意见。保险起见,我已经向和我在工作中关系最紧密的高管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发现我表现出不屑或不耐烦,那就一定要告诉我。他们的确会偶尔提醒,但我希望这种事不要发生得太频繁。”
核心高管,尤其是身为老大的董事长或者CEO,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其个人的判断可能会决定公司未来的战略定位是否正确,能否有效落地,其个人风格也将决定企业文化的走向。
所以说,了解企业,我认为领导者的人品和三观也是和企业经济特性同等重要的事情,或者换个角度说,持续关注企业的经营,也是观察领导者的一面镜子。毕竟,绝大多数的企业,并不是谁都能经营得好的。
题外话:
想到我家小企鹅的游戏业务,也属于创意产业。在现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看看迪士尼,小企鹅的持续并购之举,也就很好理解了。
开个脑洞,小企鹅会不会有一天和迪士尼一样,有一块周边产品销售和主题乐园经营的业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