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李太白诗集》有感

2022-08-16 08:45:27  本文已影响人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读《李太白诗集》有感

长江,像一条被拘束得发了疯的苍龙,吐着白沫,载一叶轻舟,穿夔门、过巫峡,呼啸而下。从蜀地迤逦而来的群峰仿佛慑于它的威势,风驰电掣般向前闪避。一过荆门,楚天空阔,平野万里,江水喘息着舒展开它的肢体,顿时变得柔顺起来。轻舟也不再疾飞,在江面上缓缓漂流。这时,我们看清了船上挺立着一个年轻人,他大约二十四五岁,气宇轩昂,仪态不俗。只见他流连四顾、喜不自胜,为这倏忽变幻的景象陶醉了。江风徐来,衣袂轻飞,碧水蓝天,相互辉映,船行江面,云游水底,他几乎有些飘飘然如入仙境之感了。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样的诗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阔,月涌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被杜甫称为“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的“诗仙”李白,这诗就是有名的《渡荆门送别》。

李白字太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时作的。可以说,这是李白人生旅途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李白早年色彩斑斓的梦幻般的蜀中生活的结束,沉浮颠簸、飘泊不一的新的寻梦生涯的开端。

李白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意思是说,要施展自己春秋时齐国著名宰相管仲、晏婴那样的主张,谋求成就帝王之业的策略,发挥自己的智能,作天子的有力辅佐,使天下巡定,国家强盛。他为自己设计的生活道路是“功成、名遂、身退”三部曲。创造并实现这种梦想的途径是:不走一般读书人所走的科举求仕之路,而走“终南捷径”,即隐逸学道之路。他不愿做小官,而希望能蒙受帝王赏识,擢为大用。所以他出峡以后基本是按照“隐逸——出仕——再隐逸——再出仕——幻灭”这样的轨迹发展的。

开始,他用了十六、七年时间,以湖北安陆为中心漫游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洛阳、太原、东鲁等地,一边漫游,一边从事干谒,同时广为结义,因而名声大噪。天宝元年(742)他四十二岁时被玄宗征入,让他做了个没有实际职任的“供奉翰林”(文学侍从),李白感到政治理想破灭,于是纵酒狂放;他那傲岸的态度也招来了权贵的不满和小人的谗毁,终于在第三个年头上就被玄宗赐金放还。在京实际上只有一年多时间。离京以后,他又开始了以梁园(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为中心的十年漫游。足迹遍及燕蓟、齐鲁、闽赣等地。这时的他,并未放弃施展抱负、报效祖国的理想。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五十五岁的李白辗转隐避于庐山,后应玄宗十六子李璘的邀请加入他的幕府,希望趁天下扰攘之际,为国平叛立功。肃宗李亨即位后,以李璘不服号令、图谋不轨为理由发兵追剿,李璘死于乱兵之中,李白也以叛逆罪下,继而流放夜郎(贵州桐梓一带)。这就是李白再次出仕的经过,前后不过数十日的时间。乾元二年(759)李白来至奉节时,遇大赦,诗人立即泛舟东下。往来于宣城(今安徽宣州)金陵(今南京)等地,他虽备受打击,仍耿耿于时局的发展。六十一岁时还希望随军征讨安史之乱残部,中途病发,寄寓于当涂县,带着他未竟之志离开人间。李白的一生是大起大落的一生,也是为理想不懈地追求的一生,悲剧的一生。他与屈原所走过的道路有某种相似之处,他的创作受屈原影响很深。

强烈的主观色彩、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是李白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他的诗歌是理想与现实撞击的火花,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鲜明的个性特征。你看:当他被征入京,对前途充满信心时,他得意地狂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政治失意、满腔怨愤无从倾泻时,他痛苦地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为了表达对权贵的蔑视,他大声地宣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了表现他不屈服不妥协的决心,他顽强地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他满脑子的幻想,满脑子的苦愁,他那奔腾激越的感情,如迸突的岩浆、如幽壑的湍流,触处即发为惊天的轰鸣。在他的笔下,西周的姜尚,三国的诸葛、东晋的谢安、战国的鲁仲连等历史上的良臣辅弼、侠义之士都成了他的化身;惊险的蜀道、雄奇的天姥,飞流直下的瀑布、奔腾到海的黄河等名山胜水、自然景物都成了他人格的的写真。总之,一个活脱脱的诗人的自我形象活跃在各个篇章之间,他是那样热烈,又是那样的执着;是那样率真,又是那样兀傲;那样的勇毅,又是那样的狂放。较之于屈原,他多了几份倔强的傲岸;较之庄周,他多了几份热情和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和性格。

奔突进涌的抒情、想象夸张的妙用是李白浪漫主义的又一特征。李白的感情是强烈的、奔放的,如江河横溢、飚风回旋,简直是充斥天地,磅礴万物。他的感情又是昂扬的、雄健的,即使写求仙访道、醉酒寻欢也时时流露出慷慨豪迈的雄风、激越昂扬的气势。他藉以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如火山奔突,如怒涛迸涌,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他的激情时,就借助于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形容他的理想愿望时,就借助于诡怪陆离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境。所以他的诗,常常佳境叠现、妙语连珠,使人目不暇接;而汪洋恣肆、博大厚广,又使人荡气回肠。前人称他为“谪仙人”是有道理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都是人们熟稔于心的句子。这里的夸张确实是够大胆了,但并不使人感到荒诞怪异,适得其反,是艺术上的最高真实、最大的满足。李白想象的丰富也可以令人叹为观止,真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刘枣强碑文》),

为了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他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心可以脱离此身捎寄出去,明月也有灵性能为人托物,这何等奇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从飞流的瀑布联想到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这是何等的壮观!大胆的夸张,巧妙的设喻,总是与惊人的想象分不开的,李白深黯个中三味。他常常把这些手段结合起来,营构出充满奇情异彩的幻想境界和艺术形象,《蜀道难》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前人称赞这首诗“奇之又奇”,指的就是它的奇境、奇情、奇妙的构思。全诗从介绍蜀道的历史,到描写沿途风物,都是通过想象、神话传说、夸张、比喻等交织而成、展现出一幅千奇万险的画面。诗的开头以连声浩叹起势最后以“长咨嗟”作结,中间三度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蜀道难”的主题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又造成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李白的诗名在当时就广为传扬,他的作品“集无定卷,家家有之。”千多年来,李白的精神和他的优秀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和作家,也推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他愈益广泛地深入世界人民的心中。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 下一篇:读杨苏奋新书《宁静的小河》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