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弃猫》,2021年1月出的书,作者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生于1949年,他不仅在日本国内拥有惊人的作品销售量,作品还是被翻译成外文次数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舞舞舞》等,村上春树代表了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日本人,爱用极具想象力的语言描绘出物质化都市的虚无感,用异类世界的奇幻补足都市灵魂的存在感。
本书的主标题是《弃猫》,副标题是《当我谈起父亲时》,书中村上春树详细回忆了父亲、家族与历史,是一本表面回忆父亲、家族与历史的人生之书,但其深层讲述的还是反思南京大屠杀等有关侵略的战争罪行。深层次是想让大家铭记战争所带来的创伤。
2
接下来为大家讲述本书的核心内容。
村上春树的父亲叫做村上千秋,本书的开始,村上春树回忆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村上春树和父亲村上千秋一起去海边扔猫的故事。有一天,一只流浪猫来到家里,村上春树也记不清是来之前怀孕的还是来之后怀孕的,总之他父母担心以后养不起它的幼崽,就商量着把它扔了。在一个夏天的午后,村上抱着装猫的盒子,父亲骑着单车带着他一起到了离家两公里的香栌园海滩扔猫,虽然有些舍不得但还是扔在那里了。结果回到家的时候,这只猫已经在在家欢迎他们了,这事情让他们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索性也就继续养下去了。第二件事情是村上春树回忆起来,父亲每天早上都要对着一个装菩萨像的玻璃盒念诵佛经,他虽然也好奇、想问,但是父亲也只告诉过他,诵经的对象是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友军和当时的中国人,除此之外也就不知道更多的了。
3
因为村上春树写东西都比较随性,时间线、故事等看起来有时候会不知道在讲些什么,所以我就按照时间线重新排了下。
村上春树家算是个僧人世家,祖父村上弁(bian四声)识从小就在寺庙修行,后来当上了京都一家比较有规模的寺庙-安养寺的住持,在当地也比较有威望,但在1958年在出了意外,在电车轨道上被电车轧死了。村上春树的祖父有六个孩子,全都是儿子,祖父死后由村上春树的伯父,家中长子村上四明继承住持名号,接管了安养寺。
在村上父亲小时候那些年代,家中经济条件不怎么好的人家,为了少张吃饭的嘴,都流行把不是长子的孩子送去给别人家做养子或者寺庙当小和尚,而村上春树祖父家也是如此,村上春树父亲因为不是长子,当时就被送到奈良的一座寺庙,但没多久就回来了,据说是因为村上春树父亲不适应新的环境。而这段经历也让村上春树明白了,父亲当时见到流浪猫自己回到家时候,为什么会松了口气,因为父亲想到了他自己。
4
村上春树父亲十八岁进入当地的西山专门学校读书,本来可以读完四年再去服兵役,结果因为忘了办理正式的公务手续,在20岁的时候就开始服兵役了。
原本村上非常拒绝调查自己父亲的从军记录的,因为村上父亲一直说自己属于第二十联队,但这支部队制造了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父亲可能参与了南京大屠杀,所以拒绝调查父亲的从军记录。但在村上春树调查之后,才发现父亲是1938年10月以辎重兵的身份入伍,也就如释重负了。这里有个小插曲,就是村上春树提到父亲所在部队参与过斩首俘虏的事情,父亲一直都对中国人被斩首时候视死如归那份镇定充满敬意,说自己父亲既是士兵也是僧人,侧面也表达了父亲是个反战,喜欢和平的人。
5
这里提到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喜欢俳句,成绩也很好,父亲对村上春树的期望自然也很高,但是村上春树自己学习却不怎么行,这就导致了他和父亲关系一直都比较冷淡。
村上春树父亲在部队服役了一年之后返回学校继续上学,两年后毕业。当年,也就是1941年9月再次进入军队服役,却在两个月后回到了家中,据他父亲说是因为军中有位长官认为他是京都帝国大学的学生,回家学习对国家更有帮助,从而放他回来的,但村上不怎么相信。因为村上查资料发现,父亲于1944年10月才进入京都大学文学系学习,1947年9月毕业。而父亲的征召令于1941年11月解除,所以到他进入京都大学之前,也就是他23岁到26岁的3年时间中,其实是不知道父亲在哪里、在做什么。
6
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村上春树也发现父亲每天诵经的原因,因为村上父亲取消服役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曾经的战友都死了,只有自己一个人活着,这份负疚感压得他父亲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诵经来减弱这份痛楚。
村上春树父亲1944年进入京都大学,1945年6月再次进入军队服役,2个月后战争结束,同年10月又返回了校园继续读书。所以村上父亲是经历了三次参军入伍,最后都活了下来,在西宫市的甲阳学院当了国文老师。
在学院里,村上春树也提到自己的母亲,是毕业于大阪樟荫女子专门学校国文系,曾在母校当国文老师,但婚后辞去教职。村上春树母亲原本有个未婚夫,但在战争中死了。
7
村上春树也谈到了和父亲的关系,但也没有谈很多,只是说他非常反感父亲把自己没能实现的一些理想强加在自己身上,因此和父亲的关系非常差,几乎决裂,有20多年没见过面。但就在90岁的父亲去世前不久,他和父亲面对面交流了一次,才终于达成了和解。
在本书的最后,村上又写了一个关于猫的故事。说的是村上春树曾经养的一只白色的小奶猫,有一次爬到院子里面很高的一棵树上,下不来,因为太高,村上春树他们也救不了它,第二天早上发现猫不见了,不知道是还在上面还是下来了。而这也让村上春树得到一个教训:“下来比上去难得多。”
8
谈谈对于这本书的感想。
这本书,总体上只有两万字不到,整体上讲述的是村上春树的家族历史,但是其根本上讲述的并不只是这个表面意思,而是反思侵略中国战争和反战的思想。从他早期的《奇鸟行状录》披露了日军罪行,到《刺杀骑士团长》直接描述了南京大屠杀,就可以看出,他一直在作品里揭露和反思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暴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的右翼组织和网民常常对他发起抵制和攻击。
但是村上春树这个人对于侵略其实没有责任,因为他出生在1949年。原本他也可以像很多同龄人一样轻松地过活,否认侵略的现实,但他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就是面对现实,作为一个侵华日军的后代,选择背负家族罪恶、沉重的回忆。
9
村上春树是独生子,有一种说法是,他和妻子选择不养育后代,就是因为发现自己的父亲可能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痛苦不已,不愿意让这样的基因传下去。
总之,他确实因为这些事和父亲形成了严重的隔阂,二十多年都没有见面,直到父亲九十岁临终的时候,两个人才在病房里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对话,达成了和解。
讲到这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问,这和书名《弃猫》根本没有联系嘛。但其实,村上这本书以猫为开,同样也以猫为结尾。
本书开头的地方,讲述了村上春树童年的时候,父亲领着他去海边遗弃一只家里养不起的母狸花猫。可是他们骑自行车回到家,刚一拉开门,那只刚才扔掉的猫就亲切地来迎接他们了。他记得父亲的表情起初是惊讶,然后是惊叹和佩服,最后好像松了一口气。村上春树觉得那是父子共有的一段谜一样的记忆。
10
这段记忆其实有一个隐喻。
也就是他父亲始终不愿意吐露的回忆,他加入过侵华日军,在中国目睹过,恐怕也参与过不少罪行。这是一场当年几乎每个日本家庭都会卷入的罪行,他也许可以把自己像大雨里的一滴雨水那样藏起来;但是村上春树认为,这一滴雨水,有它独一无二的记忆,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就像那只自己走回来的猫。
正如他所说:“战争究竟能给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人的生活和精神带来多大、多深的改变?这是我想写的。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潜意识的内部。正因为它会被某一个整体取代从而逐渐消失,我们才更应铭记。”
11
在本书的最后,村上又写了一个关于猫的故事。
说的是村上曾经养的一只白色的小奶猫,有一次爬到院子里面很高的一棵树上下不来,因为太高,村上他们也救不了它,第二天早上发现猫不见了,不知道是还在上面还是下来了。而这也让村上春树得到一个教训:“下来比上去难得多。”
这里也有一个隐喻。
他影射的其实也是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最后的“直到现在,我偶尔还是会想起夙川家的院子里,那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想起那也许已在上面化为白骨,却还像无法消散的记忆一般紧抱着树枝的小猫。然后想到死亡,想到从令人目眩的高处朝着地面垂直下落的艰难。”也还在影射着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与死亡,希望后代铭记历史的教训,不要忘记战争所带来的惨痛教训,战争一旦开始,就会成为那只上去就下不来的猫,伤痛和记忆也会永远存在着。
12
村上春树以猫为开头,也以猫为结尾。
表面上写的是家族的历史,深层的是还原战争的历史,要让后代的人铭记历史的创伤,村上春树也把这当做自己的职责。
正如他在最后所说的,“我们不过是无数滴落向宽阔大地的雨滴中寂寂无名的一滴,一粒雨滴有它自己的历史,有将这历史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我们不应忘记。”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