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书笔记
《悉达多》这本书是好友“雅鲁藏布江”买来送给我作生日礼物的。早在离我生日的前半个月,她便开始因为我俩生活与工作相隔两地许久不了解我需要什么而有点苦恼,对我来说,庆生这件事情实在简单得很,于是我逛了下当当,选了这本《悉达多》,明面上暗示她买书给我以便投其所好,哈哈哈。选择《悉达多》这本书的原因,一是因为推荐语“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写的不错,山山水水千万转,自己的道路自己看;二是因为当当小说畅销榜前十,好评如潮,貌似值得阅读一番。
《悉达多》这本书是赫尔曼·黑塞所写的一本中篇小说,主要讲述悉达多先后在婆罗门、沙门、祇园、城邑、河边所经历的关于思考“自我”的事情。
《悉达多》这本书有几点写的不错。
其一,思无止境。悉达多一生都在思考。在婆罗门,他学习参禅和冥想;在沙门,他学习斋戒和克己;在祇园,他学习起源和律法;在城邑,他学习放纵和沉沦;在河边,他学习倾听和释怀。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他一直在学习中思考人、事、物对他的“自我”的关系和影响,自我发问、实践思考、得出答案,在每一轮的思索中推翻旧的“悉达多”而步入下一个新的“悉达多”直至他参透有限和无限在自我中的关系。在冥想中、在苦修中、在法义中、在纵欲中均得不到他想要的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悉达多在致力亲身实践以求得真知灼见的求道之路上最终参透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人生境界的道理。
其二,自己做主。“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这一句很好地说明人生的路要自己走,这条人生的修行之路,任何人都无法阻挠、劝诫、说服去前往或者不前往,只有自己才能寻觅得到自己的出路。婆罗门的贵族也好,沙门的苦僧也罢,祇园的狂徒也好,城邑的富商也罢,河边的父亲也好,年迈的船夫也罢,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身份的每一个过去的悉达多汇聚成了一个现在的悉达多,是以往的他成就了当下的他,这些悉达多都是他自己给自己的人生所作出的选择的结果,不管是人生的哪一道关口,任何人事物都无法阻止他就此止步或继续前行。最后做船夫的悉达多,是那个会说“唵”的悉达多,是那个会斋戒的悉达多,是那个参透同种起源的悉达多,是那个会从心所欲的悉达多,是那个会倾听大自然倾听内心的悉达多,他的身上不乏过去的悉达多的身影但却并非仅仅只是过去的悉达多的简单相加,而是随着每一次思考而推陈出新的悉达多。
其三,循环轮回。第一篇中,悉达多向父亲辞行去做沙门的那个场景很触动我,清修的父亲不想因为心爱的儿子放弃贵族而去做苦修的沙门这一请求而动怒,他拒绝了悉达多但他终究扭不过,一夜无眠,辗转反侧,多次起身查看悉达多是否已自动放弃,见儿子异常坚定,他最终妥协,在辞别时,他对悉达多说,“如果在林中,你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如果你只收获幻灭,那也回去,到时再一道祭奉诸神。”这一场景描绘的篇幅不长,但却将父亲的隐忍和无奈、儿子的坚定和执拗描绘的淋漓尽致,透过简单而理性的文字传达出浓厚的父爱,而这一铺垫在后来悉达多成为父亲并束缚他的儿子不想让他离开自己时形成了对比,曾经的儿子如今的父亲,悉达多因为想获得儿子爱的欲望而被束缚,说明了不同身份不同人物的欲望和束缚终将在人生中循环和轮回。
其四,以物明理。“悉达多看见由他自己,他热爱的、认识的人,由所有人组成的河水奔涌着,浪花翻滚,痛苦地奔向多个目标,奔向瀑布、湖泊、湍流、大海;抵达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水蒸腾、升空,化作雨,从天而降,又变成泉水、小溪、河流、再次融汇,再次奔涌。然而渴求之音有所改变,依旧呼啸,依旧满载痛苦和寻觅,其他声音,喜与悲,善与恶,笑与哀之声,成千上万种声音却加入进来。”这种借河水之物来阐明人生道理的文字写的很形象、生动。诸人、诸事、诸物总会默然相聚、残酷离开,在七情六欲中经受喜怒哀乐,此为人生。
其五,静等花开。在离开祇园后,悉达多第一次遇到了船夫,这个船夫跟他说,“一切都会重来”,那时的悉达多因为年龄,学识,傲慢,偏见,执念等离开了河边而去了城邑,由此过了二十多年的自我放纵和沉溺享乐的生活。二十年后,厌倦了寻欢作乐、唯利是图生活的悉达多再次回到了船夫身边并向他学习倾听和释怀。当时机不允许自己读懂人生真谛时,就算有智者提点也无济于事,所谓的“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唯有在世界上摸爬滚打,才能消化生活带来的关于智慧的真谛。
《悉达多》这本书有几点写的不好。
其一,精神分裂。在城邑里,悉达多成为一个沉溺情爱的淫徒、一个挥霍钱财的赌徒、一个纵饮烂醉的酒徒、一个饱食无度的狂徒,一个贪恋财富的浪徒,然而,他却总带着嘲弄去蔑视别人——这一点让我觉得悉达多有精神分裂,思禁欲之事,却行纵欲之实,典型的言行不一。
其二,方式争议。“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去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如果说沙门时期的悉达多处于欲望最底层,那么在城邑中的悉达多则处于欲望最顶层,我并不觉得这种极致的实苦或者极致的浅乐适合拿来体验生活进而思索寻得人生答案,人不一定非得在自我唾弃的绝望中才能学会热爱这个世界,像乌酥迪瓦在平凡普通的船夫生涯中获得人生答案,也不失为一种妥善的实践出真知。
其三,观点存议。文中有些观点我其实并不太认同,诸如“死如同生,罪孽如同神圣,聪明等同愚蠢,一切皆有定数”等,我以为,虽死犹生偏向沉浸过去,虽生犹死过于悲悯消极,罪孽如若等同神圣,更像属于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聪明如若等同愚蠢,那人生的思考便没有意义。
《悉达多》这本书其实并没有给我特别深刻的思想感悟,可能文中描绘的更多是哲学问题,诸如“瞬间即永恒”等,一来读不懂,大脑不允许过分深度解读这种非黑即白的观点否则容易钻牛角尖;二来不实际,哲学解决不了车子房子票子等能带给我安全感的物质,也满足不了我追求自由、共鸣、成长、思考的精神。关于时间和万物的哲学问题,我至今一直信服苏轼的《赤壁赋》,所谓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因此,瞬间的永恒也好,永恒的瞬间也罢,说到底不过是立点问题,因此像我这样的凡人委实犯不着想时间是否存在的问题,毕竟时间存在不存在,都不会影响生命的新生和消亡,活在当下,拂清风,赏明月,耳听为声,目遇成色,赏心悦目,内心安宁,花开花落也好,云卷云舒也罢,图一快乐,如此而已。
对佛教、道教等不甚了解,因此片面地做了个简单小结,希望以后再阅读这篇《悉达多》,届时能有一番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