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瑜伽之树》读后感

2022-05-26 09:02:49  本文已影响人 

《瑜伽之树》读后感

一、 瑜伽与人生

这一部分的第一个标题“瑜伽是一”,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便让我想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到这一句,我就十分清晰明了的知道了艾杨格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瑜伽是道衍生下来的一个“一”,是一种法门,是让我们如何回到“道”中去的法门。瑜伽便是让我们返璞归真,回归本源的一种形式,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瑜伽,而是瑜伽背后想要告诉我们的真正道理,但这也是瑜伽。接下来的内容便是围绕着“一”展开的细致的描述,一步一步的带着我们去体会艾杨格先生所走过的路,并付出行动,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瑜伽的意思是结合——个体灵魂和宇宙灵性的结合。”这是书中的话语,而我们现在所练习的是哈他瑜伽,什么是哈他(hatha),ha为太阳与灵魂,tha为月亮与意识。在书中,瑜伽被分为了三个层次——外层、内层、核心层,细化一点对应为生理、心理、心灵,落到实处便是道德规范、了解自身与照见灵魂。看完这一段,我心里想到了三个词,外在、内在、自在,首先外在需要纪律的约束,在刚接触的时候,不能以现在的状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叫胡作非为,而是需要一些条件来约束自己,就像人的底线是法律,那么修习瑜伽时的行为也要有“底线”,这是为了“自在”而打基础。在纪律规范之后,向内观自己,听得一些深刻的道理之后,反观自己到底是做到了还只是知道,真正的把这些道理运用到自身了吗,还是拿着这些道理来要求别人,看清自己的本质,然后内观自己的肉体,究竟哪里发生改变了,让自身的觉知变得清明,与自己的身体连接。甚至在生病的时候连医院都不需要去,通过不断地内观,从而察觉体内的气息阻塞,用呼吸带动他,冲破他,最后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完成生命的自在。而瑜伽则是在这些层次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内观,不断地发现,最终超越了自身的限制,突破自我,但是最难的就是不断超越,不断的剥离从前的自己,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结局却是这世间最美妙的。

“瑜伽初始是个人成长,但是通过个人的成长,社会群体就会进步。”书中的这句话就是我的人生信条,我一直坚信,当我通过不断实践、做事,完善自身,让自己变得更好,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通过自身来影响身边的人。就像《大学》当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做好自己,才会有能力去影响身边的人,在生活中修行,在实处修行。

《瑜伽之树》这本书把生命归类了四大目标,用印度社会的四个阶级来说既是首陀罗(苦力)—吠舍(商人)—刹帝利(武士)—婆罗门(祭司),对应生命来说,首先要学习伦理、道德与社会的责任;其次赚取世间钱财,找伴侣过家庭生活;然后追求生活快乐,享受生命的健康、平稳、和谐,并为放下这一切做准备;最后放下世间万缘,获得最终的自由、幸福,从世俗当中解脱。每一个阶段为二十五年,而我则是在第一个二十五年之中的最后一年了,在这最后一年中,我要努力的打好基础,走稳每一步。在这四个目标中,我总结出了三个阶段,生存、生活、生命,恰好对应了前面说的瑜伽三层次,首陀罗—吠舍的阶段为生存,吠舍—刹帝利的阶段为生活,刹帝利—婆罗门的阶段为生命。只有健康的活着,才有资格去感受这个世间,所以感恩自己的生活吧,感恩上天给予你的一切,感恩前世的你所做的一切,能让你衣食无忧、健康快乐的活在人世间。

艾杨格先生在家庭生活这一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穿上飘逸的长袍,人家会视我为行者,但如果我穿的像其他人一样,就只是艾杨格先生。”这句话说的多么有智慧,虽然我们活在这人世间,但不要被一个身份所禁锢着、限制着,身份是可以切换自如的,“动若脱兔,静若处子”人完全可以是多面的,在上课的时候,我就是一名老师,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活泼的;下课的时候我可以是他们的大姐姐,带着他们玩耍;回到家中我就是一个孩子,或者是一位慈爱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在各个角度去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可以是“任何”,“任何”也可以是你。

二、 瑜伽之树

在这一章节中,艾杨格先生将瑜伽看作是一棵树,它分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皮、树液、花朵、果实,树的每一个部分对应着瑜伽的每一个阶段。但让我们来客观的看一棵树,树根和树皮让我觉得最为关键,只有深深的扎根,树才能充分吸取土壤当中的营养,在这棵树成长的阶段,只有坚硬厚实的树皮,才能保护住树干内部不受侵害,让他茁壮健康的成长。

其实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推敲、琢磨、实践,就好比我在努力觉知与喜悦这一篇中看到了一句话,“集中在一个点上是专注,同时集中在所有点上是禅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自己,我平时做事只会专注一个点,并很用心地去完成,那我为什么不去试一下多个点的专注呢?因为前一天吃了很热气的东西,身体里有些难受,那就尝试用呼吸调节一下身体。于是我就开始了一边集中注意力看书,一边跟着书上的内容不断地去调整自己,把身体里的热气通过吐息的方式引导出来,可能有时会因专注的看书而忘记呼吸,但是在下一刻就有了觉知,立即回到了两点集中的状态。逐渐我的意识变得清明,身体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原本阻塞的气体,伴随着有觉知的吐息变得顺畅,本来闷热的胸腹,再次内观之后也逐渐归于平静,觉到此处,立刻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由内而外散发着来自生命的喜悦与赞叹,这些通过文字的身体力行,就与这一篇的标题对应了起来,努力、觉知与喜悦,这也让我越发的相信艾杨格先生所说的话。在每一次的专注当中再多加一个集中点,要让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习惯,任何事情都要切身实地的去做去感受,才能发现一些细微而又深入的变化。

树根,就是一颗树的根基,当一棵树的树根扎不稳根的时候,它是无法存活的,一些风浪就会将它连根拔起,一棵树想要变得茂密,那么它的根基就要比茂密的树枝扎得更深更广,汲取到大地深处的滋养,但是你能要求一颗小树苗,也要有像大树那样深远的根吗?当然不能,所以有些事情并不能急于一时,更不要过份贪求生长的速度,在还是一棵小树苗时,不要与大树攀比,大树可以是你的目标,要根据天地给予你的滋养,一步一步走的踏实且稳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就好了。就像是在伸展的时候,需要保持身体两侧的平衡,这里的平衡不单单是身体体式的平衡,更是筋络与肌肉的平衡。就我而言,我右腿的软开度要比左腿好一些,所以我会有意识的去加深左腿的训练,去保持这两条腿的平衡,并不会因为某一侧比较突出,就过分的拉伸,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帕坦伽利说:“在这个阶段,记忆已臻成熟,不复存在。心从过去的记忆里解脱出来,变得前所未有的敏锐,前所未有的清新,前所未有的智慧。”在树皮这一篇读到这句话时,我深有体会,就像在打坐时进入了状态,收摄心神,感觉世间万物都与我有关,我汲取着世间的能量在不断的生长,这个能量逐渐贯穿全身,我听到了鸟叫,听到了风声,听到了昆虫的嗡鸣,听到了人们在交谈,听到了汽车开过马路的声音,仿佛连花开都有了声音。后来我穿梭在山谷之间,越过瀑布,在水面上滑行,随后冲上云端,展望这片辽阔的山川大地,身体同大地一样广阔,睁眼起坐的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命的自在与清凉,耳目清明,身体轻盈,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清净与美妙。

在一步一步走的沉稳、坚定之后,我们便迎来了收获的喜悦,也就是果实。“不要担心靶,只要弓拉的好,箭簇锐利,就会射中靶心的。”书中这句话与我的学习息息相关,也在我的生活当中得到了验证。在学校里的时候,曾学过一阵子的弓道,运用的是日本的和弓,它的要求非常的多,你的步伐、站位、发力点、手指的位置、拉弓的次序、以及弓箭的摆放,都是极其的讲究。当时我还是个近视眼,没有戴眼镜,根本看不见靶心在哪,连靶子都很模糊,但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我跟着它的规矩一步一步的做到最好最标准,沉心、站位、搭箭、拉弓、放,伴随着“砰”的一声,我听到有人喊,“正中靶心”,当时我便明白了,当你把心沉下来,每一步都做好时,射中“靶心”那是必然的事情。

“官能和灵性就像一个铜板的两面,如果翻到这一面是灵性,翻到另一面就是官能。”这句话简直就是把这世间所有的道理都讲清楚了一样,在传统文化的角度,这个世界被分成了“阴”与“阳”,就像太极两仪图一样,阴阳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交融,呈一个螺旋的趋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两者本就不矛盾,他们是共同存在的。就像男女、日月、黑白、内外、善恶、好坏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共生于这个世界中的,这是世间的规律,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想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但是善与恶,美与丑,都是并存的,一件事情有亮的一面必定有暗的一面,就像拿手电筒去照射一个物体,手电筒的灯越亮,那这个物体的影子就越深。所以,瑜伽说,我们要超越善良、激情、愚昧的三态。世间八万四千法门,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切身实地的践行,成为自己的引路人,也是别人的启明灯。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主要认知,只着重的讲述了前两个章节的内容,因为后面的两段还需要我充分的在瑜伽教学中实践,在生活中探究,才能运用到自身的道理,感恩这本书为我带来了一次洗礼,让我重拾了对生命的警觉,不再随顺着这个社会的节奏去拖沓自己,重新清醒起来,为了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去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把自己作为方法》读后感
  • 下一篇:《青瓷》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