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就讲了一个核心的观点:写作需要真性情,就是要写真心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什么这么说呢?本书通过作者(北京四中语文特级教师黄春老师)和多位语文优秀四中学生的现身说法,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我在读完了这本书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之感。要是我在中学时代能看到这本书,就不会有平时写作文时痛苦不堪和考场上心急如焚的经历了。
写出好作文,真不需要费尽心力去寻找各种写作素材,不需要拾人牙慧, 只能借他人闪光的思想或语句来表达自己,也不需要多华丽的辞藻以及多精巧的语篇结构来装点文章门面,仅仅需要做的就是多去用心观察和“看见”(而不是“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就是生活),学会怎么读书和读完后的思考,并养成随时记录日常所见所感所思的习惯以及勤下笔写的习惯,随着时间的积累,你的文章就一定会越来越精彩,也会越来越有深度。“观察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勤动笔”这些答案好像都快听到耳朵起茧子了。要是说起来都很容易,究竟该如何去做呢?认真看看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答案的。
本书共分为生活,读书,行路,自然,亲情,爱情,思想七个篇章。在每个篇章里,黄老师都首先做了概括性的阐述,然后几位同学结合自己的几篇习作或考场作文谈了谈“如何写好这类作文”的亲身体会和观点。以下是一些我认为还不错的观点的摘录。当然,本书里真正的对你有用的“宝贝”,还需要你自己去寻找和发现。
在生活篇里,黄春老师有一个观点,要学好语文,我们需要“语文地生活”。何谓“语文地生活”?无非就是“用亲身去经历,用阅读去拓展,用情感去体验,用思想去提升,用语言去表达”。不要去“素材宝典”中搬用别人的事例,不要自闭在一个小小的自己的圈子里,不要让自己在冷眼旁观中变成生活的麻木者,不要人云亦云沦为肤浅的愤青,不要拒绝拿起笔来记录一下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你的生活,便语文了。
李曼玮同学写到:我发现那些描写自己生活的文字往往真诚而动人,具有原始的吸引力,而那些脚踏实地的思考,可能朴素,但是却最令人感动。
张雅淇同学说自己写作的一个秘密就是贴近生活,唤起读者(当然包括阅卷老师了)同样思想感情的路线:写简单却真实的事和感情。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也是能让旁人产生共鸣的。
李高阳同学说:在我看来,“观察生活”的提法学究气忒重,听着像我们做海洋研究的人测个流速,流向什么的,冷冰冰,教条而不中听得很;“感悟生活”呢,似乎又有点“玄”,有点唯心的味道。我倒想斗胆折个中,说是“参与自己的生活”。“参与”好比踢一场足球,一次赛跑,之前之后之中,你做为一个选手都是带着自己的心情的,期待,紧张,兴奋,甚至是无所谓的超然,比赛之后的喜悦,惋惜,低落等,总之,事情是你带着情感做的,事情里“有你”。
张雅淇同学说:我觉得写作就是有感而发,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各种素材的简单拼凑。多注意生活中的点滴,或欢乐,或感动,或是周围的花草树木,这些都可能成为写作时思路的源泉。
在读书篇里,黄老师强调说:读而不记则枉,记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写则憾。在语文这件事中,读和写,始终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相互结合,只有相互支撑,只有相互平衡,才能使你的语文,有尊严地站起来。
李曼玮同学说:听,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说,是锻炼思维的过程;读,是探求文化或知识的最好途径;而写,则是寻找语言精髓与反思自我的必要实践。对我而言,正是这写的过程引起了我灵魂深处最强烈的震颤。
邱明昊同学认为将平时阅读到的内容用到写作中是非常好的。因为那些都是你真正读过的,曾给你带来感动,冲击的文学形象,你真切地为那些书中形象的命运纠过心,曾经废寝忘食过,这样的例子是有感染力的,这样的文章是有生命力的。多少次拿到一个作文题,脑海里突然涌现出那些熟悉的文学面孔,突然想起他们陪我走过的美好时光,突然想起那时的感动,欢笑和泪水。一笔挥就,是怎样的感动!
他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建议:大家不妨进行这样一项准备工作,找十本自己最喜欢的书一本本地翻阅并回忆大致的故事和人物,对着以前的读书笔记看效果更佳。每本书都试着问自己,写作哪些相关主题的时候可以用得上书里的那部分内容。如果尚嫌抽象,就挑一些这本书中自己最喜爱的章节,人物,场景,看看写什么的时候能用到这些即可。
张启同学说:我所说的从读书中获取写作的素材,是有前提的,只有那些你曾经为之动容,为之动情,为之动心的书,才能成为你写作素材的宝藏。
黄老师对王紫嫣同学一篇习作的点评: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写作时看似旁征博引,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复述而已。不像王同学,就能有自己的思考,能超越书本,超越作者,超越阅读本身。 好像,这就叫“掩卷遐思”。对吧?
在行路篇里,黄老师说对于作文来说,生命的色彩,将直接决定文章的色彩;生命的厚度,将直接决定文章的厚度。而这一切,都须从行走中得来。行走并不在于去了哪里,只要带着一颗好奇的心,就一定会有收获。怎么走都可以,关键是“且行且思”。这是我所谓的“行走”,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和“赶路”的本质区别:不仅是身体在发生位移,更要移情,移思。
于松乔同学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最爱跟我们说的一句话是“慢慢走,欣赏”。在行走的时候留给时间去思考,去建立心灵和外界的联系,才能“记住”。“看到”和“看见”是有区别的,而只有真正被我们看见的东西才会走进我们心里面,将来成为我们可以运用的素材。我们要做的就是对风景“明白”,而后将美请进我们心里。当然,写作素材是需要积累的。在一天的劳累寻觅后,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色人事拿笔记录下来。最及时的记录能提供最深入的思考和相对最全面清晰的描述,到真正需要写作运用的时候,才可以很容易地调动起来。
在自然篇里,黄老师谈到有学生经常问我:“如何将无生命或无感情的自然万物写进文章?”我回答说:“你若无邪,草木有情。”
李伊丁同学讲到一次让她终生难忘的一次课堂经历:主讲老师展示了她摘的一些树叶,她先领我们…,而接下来的那些,就神奇许多了---闻叶子的味道,倾听不同叶子飘落的声音,甚至还有品尝树叶!这些闻所未闻的感知方式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用这种方式研究过一遍身边那些花草树木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其中任何一个极细微的存在,都是那么丰富,那么美。其实何止花草树木呢,我们习以为常的风啊,阳光啊,影子啊,都远比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奇妙得多!我相信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最美的,我愿意用一切感官去感知它,这大概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吧!
黄老师对于李伊丁同学这篇文章的点评:“一讲到这个,就激动”。你有这样的“这个”么?好比李伊丁同学的“一片树叶,一位老师,一堂语文课”。一片树叶里,有全部的语文,那更有全部的作文了。李一丁同学听懂了这句话,后来,她的作文,成了自己的骄傲。 偌大的自然,多少树叶啊!
张馨心同学在谈到如何积累素材时: 那么如何才能够拥有这些感动自己的素材呢?答案你们肯定已经听过很多次了: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如何才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呢?我的回答是:热爱你的生活,用充满善意又具有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你周围的事物和人物。抓住身边微小的感动,在一件事发生之后用一分钟去思考它,记住它,不要让独属于你的,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你身边白白溜走。
张馨心同学:我的文字一向是很简单的,我不喜欢大长串的描写,华丽的辞藻,只是平平淡淡的描述就足够了。但是因为有感情在里面,也可以很饱满,很打动人。
最后,我想用书中引用卡夫卡谈写作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卡夫卡说:“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贯注在里面”,只有把“我”融入文章,文章才有营养,才为读者所喜欢”。
推荐书中需要重点阅读的内容和文章:
· 黄春老师在每篇中的概述内容
· 生活篇:李曼玮 《写作与生活》《真正的幸福》 P9
张雅淇 《看见角落里的色彩》 P25 P28
· 读书篇:邱明昊 《从读书中挖掘写作素材》P106 《英雄的青春》 P108
· 行路篇:于松乔 《行者不休》 P157
张程 《行走》P165
· 自然篇:李伊丁 《用一切感官去感知》 P231
· 亲情篇:张馨心 《抓住身边微小的感动》《就是想看看》《不能忘》《行走》 P246 叶雨菲 《比我更宝贵的》 P278
· 思想篇:秦劲风 《逆主流反高潮的声音》及其习作 P307
田九七 《诚之》及其习作 P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