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苦难辉煌》读后感

2021-11-12 08:00:37  本文已影响人 

《苦难辉煌》读后感

     惶惶四十余万字,从“孙中山的困惑”写到“山丹丹花开”,不仅仅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进行了真实还原,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多舛和上下求索进行了深邃的叩问。作者金一南写到:“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不用细细品读,随便翻到哪一页,随便看上一段,就会被这本书字里行间强烈的爱恨褒贬所感染,被一种浓郁的自强与复兴的民族大义所鼓舞,又会被革命前辈和那些或英勇赴义、或默默无闻、或饱受委屈的“民族脊梁”所感动。本书可作史读,可作文观,亦可作铭记。

     读出历史。这本书改变了历史教科书的说教。大凡历史人物,皆应两面观。就拿李立三来说,本以为他照搬列宁主义的“教条”,照抄苏联经验的“冒进”,给前期革命和武装斗争造成了无可弥补的伤害,应该被划为“错误”或者“罪人”的行列。但是,“立三路线”的执行时间仅仅是三个月,李立三本人无怨无悔,毫无私心杂念的为党工作了三十余年,直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火炉正红之际服用安眠药自杀。很多人忘记了是他打破重重阻碍,从莫斯科前往新疆的阿拉木图,辗转派人给刚刚取得长征胜利的红军送去了他亲自编制的密码本,打通了党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联系,不仅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政治上和武装上的支持,更给予了主要领导人以全局视野,关系重大。1946年,一个名叫李敏然的老党员从苏联回到东北,他给一些单位讲党史,介绍了“立三路线”的错误,并分析了原因和领导者个人的责任,讲完后会场一片称赞。有人疑惑不解地问他:“您怎么知道犯错误人的心里想什么?”李敏然的回答令全场大吃一惊:“我就是李立三”。随即是雷鸣般的掌声。许多年以后有人回忆说,听了那次党课,才知道什么是老革命家的坦荡胸怀和自我批评精神。50年代,李立三到东北考察,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业管理原则,被毛泽东概括为著名的“鞍钢宪法”。回顾早期工人运动,最为成功的是安源罢工,李立三是工人俱乐部主任。当时的歌谣“有个能人李隆郅”(李隆郅就是李立三)。1980年李立三平反昭雪,他的骨灰盒早已被随便扔掉,覆盖党旗的骨灰盒里只装着他生前的一副老花镜。真实的历史总让人唏嘘不已。

     读出文采。古人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本书,文和质相得益彰。文中写道:“彭德怀和林彪相较,说勇林不如彭,说谋彭不如林。彭德怀是一团火,一团从里烧到外、随时准备摧枯拉朽的烈火;林彪则是一潭水,一潭深不可测却含而不露的静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前半句可形容彭,后半句可形容林。”文中还有:“86000主力红军开始长征以后,陈毅被留在了遵义,开始艰苦的游击战争。”“龚楚的叛变使北山游击队损失严重,陈毅冒着生命危险去处理。他带着两个警卫员昼伏夜行十几天,下瓢泼大雨也行进不停。劳累加淋雨,陈毅伤口复发,身边无医无药,就打来一盆山泉水,自己挤伤口的浓血,还叫警卫员帮忙。警卫员挤一下他的全身就像触电一般颤抖,脸色蜡黄,大汗淋漓,实在不忍心再用劲挤。陈毅就叫拿带子把自己的伤腿绑在树干上,自己背靠另一棵树,硬是把没取干净的一块碎骨从伤口挤了出来。”“给人以火星者,必怀火炬。面对将要溃散的队伍,陈毅面黄肌瘦、满脸胡须、只有一盒万金油治腿伤。他的政治工作不用语言技巧,也不靠权力威逼。他用自己的生命贴近别人的生命,用自己的热血激发别人的热血。”对北山这些省下来的游击骨干,陈毅高兴的说:“真正革命的同志要坚定信心。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 很难想象,这些话出自一部“党史”,行文像聊天一样直白,像散文一样优美,像随笔一样自由,像演说一样热烈。这本书,很多段落已不是“文章”,而是诗歌了。书中写到:“列宁去世时不到54岁,斯大林42岁当上总书记,蒋介石39岁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北大教授李大钊1927年就义时,才38岁。毛泽东34岁上井冈山。周恩来29岁主持南昌暴动。米夫25岁在共产国际提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博古25岁出任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时,还不到23岁。……”“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切磋长寿、研究保养。”读到这里,作为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研究美食、讲究服饰、爱慕明星的时代,不思激发自身血液中“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烈情怀,反而把随波逐流,不谈大义、污蔑理想当成个性,变作美谈,奇哉怪哉!

     通读《苦难辉煌》,便知辉煌出自苦难。前人历经苦难,我们收获辉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文/郭晓燕)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老茶农和他的女儿》读后感
  • 下一篇:《悬棺》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