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老茶农和他的女儿》读后感

2021-11-12 07:41:46  本文已影响人 

《老茶农和他的女儿》读后感
 


“车轮隆隆……
列车向北,向北……
直达北京,而且特快,自然向北。
那茶乡,那老屋,那驻守着老屋的老父亲,离是博士后的女儿分分秒秒地远离着……
车轮隆隆,仿佛在说:“回来!回来!”
当女儿的心里霎时明白了——茶叶的价格已经降到两元钱一斤了,而父亲却骗她说涨到十二三元一斤了;分明地,老父亲多希望她这一个是博士后的女儿能留下帮他采几天茶呀!茶叶究竟多少钱一斤哪里还重要呢?……
车轮隆隆,仿佛在说:“分明,分明……”
是博士后的女儿,顿时省悟了——苦读十四年,年年月月收到过钱,原来是父亲、母亲、哥哥和嫂子,以每采一斤茶叶才挣几元钱的辛勤劳作成全着她的人生追求啊!
如今母亲已是泉下之人,而父亲说不定哪一天也是了……自己心里边所装的却是校园湖里的野鸭们!
“唉,芸啊,我觉得你是读书读傻了哩!你父亲身体那么单薄了,脸色那么不好了,你怎么就会一点儿都没看出来呢?”
女博士早已泪流满面!
她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不是读书读傻了呀,我是……我是……”
车轮隆隆……
列车向北,向北……
车厢里忽然想起了哭声……”
摘自梁晓声《老茶农和他的女儿》


活着的人常说一句话:“上有老,下有小。”一句无奈的养家糊口的口头禅。
梁晓声的这本书里有不少关于子女与父母相处的情节描写,也多次透露了对老去的、离去的父母的牵挂。文字是朴素的,但感情是隽永的。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平凡如流水般的细节里,父母的恩情令人心折,令人起敬。
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明白老一辈当年的辛苦和操劳,也越来越不想结婚生孩子。
小时候看了太多罗曼蒂克的爱情喜剧,加上对人世辛苦知之甚少,总是幻想着完美幸福的婚姻生活,快到三十岁,才勉强纠正了这些偏离现实的憧憬。
昨天和妈妈讲电话的时候感慨:社会总是要将人不断地打磨雕琢,直至放下所有的执着,直至磨平所有的棱角,明白悲喜剧从来是一体,无二差别,但是仍然要捡起初心来,向前走。
烦恼和寂寞像春夏秋冬,日升日落那样尾随着人,无论如何不可避免。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选择题的每个答案背后都有活着的各种痛苦。
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但女人看男人何尝不是如此?男人既包含老子,又包含儿子,还包含丈夫,又占了小人,没有一个省心省力可以养着的。倘若不和孩子、男人这两种合不来的生物打日复一日的交道,只需偶尔向他们献媚撒娇,大多时候都可以离远些,女人倒可身心轻快,事事好商量了。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太多,前两天和别人聊起孩子的教育,还调侃道:也许别的孩子要去学什么钢琴、画画,但我想我的孩子该先学习种地、再学看书。省城的学校挑不到,不如回县城念高中。
听客一脸惊讶无语,也许暗地里在想:这个女人多半有些心理问题,别人都奋力向精英教育直追,她想当个甩手掌柜了。
读书读的太多,不会变成傻子,却会离开土地,老想去天空飞着。大部分的读书人,越读越清高,越读越骄傲。况且人人都妄图在大城市做人上人,谁甘愿来做下面的那一位?小城市又活该哪个搞建设?
不如学会做个平凡普通的人,明白自己的位置,学习当年社会倡导的雷锋同志——做个“螺丝钉”,哪里有缺补哪里。不必做什么和别人一样的人,但要明白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就像无言的大地,就像辽阔的天空。
现在的我更懒了,干脆不要生,连婚都不要结。不再寄希望于未来,更不再相信记忆深处那些美丽的童话故事。
我会种地么,不会。我会读书么。也不会。既然什么都不会,日子过得一塌糊涂,全靠老天爷帮助,家庭支持得以幸存,又有什么脸面去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呢?母亲那样智慧勤劳,父亲那样洒脱任性,我连他们的皮毛都没有学到,日日只会唯唯诺诺,苟且偷生,哪里有信心教给孩子什么做人的道理?况且婚姻不过是两个相似灵魂的捆绑而已,想到要和自己这样无理取闹且不可理喻的人共度一生,我愿提前了结红尘。
现在的社会环境不是如此么?越来越自私的年轻人,压力越来越繁重的现代生活。有多少年轻人像“芸”一样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连父亲的脸色和身体都没有仔细的观察和关心过?
这篇文章里很难分什么对错,更无道理可讲。随着在这个世界上见到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解的人越来越广,经历过的日子越来越长,越来越明白在这世上有一个极重要的道理——没有道理。
这里的“没有道理”,当然不是指肆意妄为,无拘无束,而是说人世实在太无常,人心实在太繁杂,人性也太不可琢磨。
谁会不爱自己的父母,正如哪对父母不爱亲身骨肉?爱和贫穷富有没有关系,就算穷得只剩一口饭,爱也永远是满的。
文章里“芸”终于有出息了,熬出了这个小村庄,熬出了种茶卖茶的命运,努力读书,奋力直追,成为了一名女博士后。她那么地聪明,也那么地勤奋,将来等她成家立业,可以在北京安家落户,可以教养出更有出息的下一代。
但是父母老去、死去的身影,再也不可追,再也不可孝了。
所以每个成年的年轻父母,等到鸡飞狗跳的生活渐渐变得安稳,学会了如何在柴米油盐里维持生计,才深刻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背后的愧疚遗憾。
那种辛苦操劳一生,为了子孙后代的精神真是可嘉。
尤其一个女人,甘愿忍受剧痛产子,甘愿忍受婚姻的磋磨,甘愿忍受养育孩子的每一个起早贪黑且尽心尽力的日日夜夜,从一个纯真无知的小女孩,变成钢铁般的斗士,变成全能全知的“妈”。这背后的一切,只能感叹造物主的神奇,爱的伟大,人的执着。而往往生养的那些孩子,淘气十足,又不懂感恩,只会令父母伤心流泪。
多读一些这样的文章是有益的,可以帮助一个人怀念且珍惜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的根。假如读到史铁生那篇无声痛哭的《我的母亲》,和读到这篇《老茶农和他的女儿》没有什么两样,能致使一个沉醉在自己无边际的小世界里的小人儿,拿起电话问候一声远方的父母,已经功德圆满。
假如问我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否感到幸福和感恩。我当然如此地回答。“芸”就是我,一边看到了脆弱的幸福,一边看到了永恒的寂寞。
想起还是中学时候的我,读龙应台那本《目送》,在阅览室哭的稀里哗啦。那句经典的告别真是委婉细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作家的情感是细腻的,对悲剧的感觉是敏锐的,往往只有揭露不可避免的伤痛,才能使人的内心萌发一种深刻的意识。因为看到这些苦难,所以产生慈悲,因为感受着无明烦恼,所以渴望转化成智慧的菩提。
但愿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早日解脱,自在快乐!
今早又读了一遍这个故事,不得不承认,昨天读的并不够细致。这是一篇感人的故事,值得一读再读。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李刚中篇小说《格桑花开》有感
  • 下一篇:《苦难辉煌》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