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动物园》读书笔记

2021-09-11 08:13:16  本文已影响人 

《动物园》读书笔记

天才乙一的里程碑之作,卓然屹立的杰作短篇集,黑乙一的经典代表作,惊悚却洁净的字句,温暖与寒意同时交缠,令人安心却更愁怅。

——摘自豆瓣《动物园》简介


看乙一的短篇小说集最大的感受就是: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看到的是白乙一还是黑乙一。

带着为什么要区别对待阳子的疑问读下去,读完才发现“阳子像父亲”或是“阳子品行不端、长相丑陋”的可能性都不大,而微妙之处在于故事中对阳子父亲的描写几近空白。

从阳子母亲的态度做法来看,个人更倾向于一种解释:阳子只是她不幸生活的发泄口,只要能发泄自己的不满,是小饰也好,是阳子也好,甚至是丈夫也好(从其熟练自若的表演中,我不得不猜测阳子父亲也有同样不幸的遭遇)。

铃木奶奶的出现让阳子逐渐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阳子长期处于受欺凌的环境,自身对爱也有了扭曲的理解,而在得到了真正的爱之后她才重新审视自己对妹妹的喜爱,也是那把充满爱的钥匙让她发生了转变——她要改变,她必须改变,她要逃离,她必须逃离……

而从小饰身上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颇大,哪怕是双胞胎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对至亲充满敌意及不屑。

凶手只是一团模糊的黑影,却能让人感受到致命的压抑和恐惧,这是环境描写烘托的关系。尽管我不在房间里,却总能“切身体会”房间里的人内心那份不安。

一直疑惑着,究竟为何偏偏在姐弟俩这里出现了“意外”,真的是因为凶手自负,并不认为未来会有任何威胁吗?又是为什么接连这么多人失踪却没有一点有警察来查的迹象,面包车、不断填补的七个房间,这个动静按理来说太大。

这个故事乙一真正想表达的核心我不敢确定,但我更倾向于是对死亡的恐惧及对改变未来的勇气。

在众人知道房间规则的时候都是恐惧不安的,但真正被死神光顾的那刻却又有种释然的感觉,或许是因为知道自己已经逃不过,不如学着淡然接受吧。

死亡对于人来说,究竟是否突然发生要好过预知?

似乎是,当预知了死亡的方式及时间,人的心里就会涌出各种不安的情绪,继而余生将时时充满恐惧……但又似乎不是,如能预知,便可设法改变已知的结局,故事的最后也证明了确实如此。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教育”并非什么理论知识,生存能力,更多的是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尊重他人,给予家人爱与包容等道德层面的教育。

此篇所描写的父母并没有太在意自己的言行会对孩子带来怎样恶劣的影响,甚至让孩子“参与其中”,一起孤立/咒骂对方,在孩子尚未形成正确的三观之前极其容易将这些言行举止视为“真理”,于是有了此等局面。

结局的反转确实有些意外,全文也给足了悬疑感,开始以为是超现实题材,没想到是再寻常不过的“现实问题”反映。

如“向阳之诗”这名字一般,这篇小说的描写像散文诗一样优美,“我”就像是初生的婴儿,在漫长的日子里慢慢感受喜怒哀乐,渐渐有了七情六欲,并不得不面临并接受人生的尽头——死亡。

死亡对于死者来说大多是解脱、不甘或是不舍,而对于生者来说则更多的是不解、失落、痛苦,并且这种感受会一直跟着血液流动,某个瞬间就会让你想起那份沉重。

而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孤独,尤其是那种送走了自己深爱之人后的长久的孤独。

虽是短篇小说,但乙一总能给我们留下一些悬念,临近结局了再给你一些“意外”,整体增色不少。

凶手是谁显而易见,而懦弱、易怒(激情杀人)是我对主人公的第一印象,绝大篇幅描写的都是“我”在错杀女友后的种种心理活动——懦弱,想自首却又不敢;自责,明明深爱女友却因冲动将其杀害,自己也无法承受这个残忍的真相;逃避,无法接受真相,于是日复一日地在“寻找凶手”,并日复一日地进行自我欺骗。

乙一把人物矛盾又复杂的心理斗争描写得很到位,甚至作为读者的我偶尔也会跟着他的心理变化在“凶手另有其人”及“实则在自我欺骗”中来回动摇,有时谎言重复多次就似乎能够成真,但那不过是自我催眠,不过是将真相藏得更深罢了。

这样的自欺欺人不知是否也能归为人性的特征 ——懦弱、自私、善逃避、善伪装。

此篇戏剧性挺强,比如人物之间的对话——老头子的各种腹诽,妻子跟长子装都不装一下的冷漠,还有痴呆得让人又气又无奈的医师。

每当我为老头子家里没个正常人感到悲哀时,却总被突然的吐槽瞬间逗笑,这也大大缓和了“凶案现场”的严肃感跟危机感。

很多时候像长子这样装都懒得装的人不大可能是凶手,反而是像次子这样看似胆小的人可能会做出与其“人设”不符的举动来。

但不管是赤裸的人性,还是隐藏的人性,在这里我都觉得比不过老头子扭曲的人性,看来他深谙且信奉“想干大事必须心得狠”的道理啊,弑亲不论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都是不可容忍的行为,但在他眼里却成了能干大事的“优点”及象征……

嗯,真是病态啊。

此篇结局有些令人窒息,再次感慨:读乙一的作品真的永远不知道接下来看到的会是黑乙一还是白乙一。

我想,在马厩看到的所谓人脸石头其实只是女孩的一种臆想吧,人是群居生物,多少还是希望能够得到同类的善意及认可,而她受的苦难多了就容易把这给她安全感的石墙想象成其他善良的人。

红发女孩跟被砸掉的红色东西想必都是她心里仅存的善意了吧,本以为离开马厩,离开伯母家之后人生就会有新转机,不曾想却遇见了烂人,这更让她对人类彻底死心,身体里的“红”全被抽离,只剩下“白”,否则也不会冷血到无差别地杀人盖屋。

而前来寻找弟弟的女孩给她带来的不仅是身上衣服颜色跟惨白尸体的对比,更是一点一点照亮了她死灰色的心。可惜这颗心在“寒冷的白屋”里住得太久,小女孩带来的光在熄灭之时还不足以让其完全鲜活过来。

最后看到红发女孩依然没变很是感动,但也真的不忍细想得知真相的她该有多么痛苦,也不敢确定遭此厄运的她是否也会因此丧失人性。

全篇都没有出现“我”的视角,直到最后一刻才浮现,这种写法真的太妙了!一直误以为读者处于“上帝视角”。

“我”确实在如实叙述美纪的“犯罪过程”,但有意忽略了最重要的那段空白的“三分钟”及“十分钟”,因此误导了读者,这也让我看到美纪的坦白后陷入迷茫。

但最后“我”与美纪的对话让我心中仍有疑惑,未能体会其中动机,或许变态的心理就是这么异于常人吧。

看完了,但其实我似懂非懂。

“我”像是讨好型人格,会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好很优秀而隐藏真实的自己;但也像是反社会人格,“我”会羡慕别人拥有自己的闪光点,在这对比之下对真实的自己感到自卑及厌恶,而“我”改变的方式并不是净化自己的心灵,而是对他人施与诅咒,并且在“前往没有任何人的世界”与“将他人从我的世界里排除掉”中选择了后者。

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决定除掉除“我”之外的人,这种心理真的过于变态阴暗了,而父母的描写虽不多但也能体会到家庭教育是其中一根稻草。

但我总觉得这不是乙一想要表达的意义,“流鼻血”的设定代表着什么?这“咒语”又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只是因为“我”在假面具与真实面中来回拉扯后逐渐崩溃而成的臆想……

是什么促使男孩做出劫机杀人的举动,失败的家庭教育是一大要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所不认同不喜欢的人生,一次次的失败加上无休止的嘲讽、pua,让男孩逐渐憎恨这个世界,以至于做出这样的选择(不可否认很多反社会人格也是后天“培养”的,且大多来自家庭教育的失败或缺失)。

“我”跟销售员恰巧坐上同一架飞机,恰巧坐在一起,还恰巧都有各自的复仇计划。而“我们”也正因有了复仇之后就自杀的计划,对于是否将坠机而亡并不大关心,关注点反而在于“最后一场交易”上,甚至还煞有介事地杀起价来,不由感慨心真大哈哈哈(销售员这心机也不像销售业绩不好的人呀,不知其哪些话真哪些话假了)。

再有就是反复提到的“空罐”个人起初认为应该是人们都有的人性特征,本来偏向于“过于自信”——个个都以为自己能够当英雄,制服犯人因此都被这空罐子绊倒了,也有书友认为是象征“恐惧”,想想也蛮符合的。

最后,似乎有种迹象:很多时候跟其他人比起来,自己遭遇的苦难似乎不值一提,当然苦难不应该分大小,任何不幸都是苦难者百分之百的不幸。但也能从同样遭遇到苦难后依旧往前奔跑的人,或是因为遭遇苦难而变得暴力冷漠的人身上学会“与过去告别”,人生或许就是如此吧,过去的已经无法弥补,能做的只有追着光的方向继续往前。

很惭愧,这篇是真的没能看懂,是想要写个小章总结都无从下手的不懂,猜不透是真的黑色幽默还是暗含深意。

在乙一的笔下,童话可以很黑暗,仇恨冷漠也可以很诙谐,而他无限的脑洞是吸引我的最大原因了吧。他在不断尝试新的题材,新的故事背景,刻画了那么多身份、年龄、生长环境以及个性均不同的“我”却丝毫没有违和感,他对自己所要刻画的人物了解得很透彻,仿佛老先生及阳子等人都是他体内的另一重人格那样自然。

所有故事里个人最喜欢温暖治愈的《向阳之诗》以及精妙反转的《衣橱》,其他故事细品也有很多关于人性的描写,以及对家庭环境的讨论,而巧妙的是,这部小说集中很多故事里的“我”都生于糟糕的家庭环境,不得不说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大,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还有对自己人生的规划等都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因为是短篇小说集,因此也有似懂非懂的故事,譬如《神的咒语》以及最后一篇《从前,在太阳西沉的公园里》,好像捕捉到了线索,但又突然断了,等回过神来故事就已经结束了。

总的来说是很不错的一本日系悬疑推理小说,继续期待乙一!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文化、权力与国家》读后感
  • 下一篇:读《清贫》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