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2021-08-25 08:36:12  本文已影响人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这是作者对于故乡的定义。乍一看,作者俨然是没有乡情的人,其实不然,这句话读罢让人想起史铁生的“我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是地球上的朝圣者和陌生人。”作者看似对故乡不以为意,实则用情至深。野菜本是乡野山郭随处可见的植物,原本平平无奇,为了野菜撰文,好似令人嗤之以鼻,实则足见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浓郁的乡情以平淡出之,足见作者的一片匠心。

都说舌尖是人最敏感的地方,故乡的一缕炊烟,一粒稻子,亦或是践行的烈酒,远航的风尘,无一不将记忆铭刻在舌尖上,只要赤子之心犹在,舌尖的记忆便永远留存,日渐珍贵,永不风化,哪怕惊鸿四起,依旧风烟俱净。作家林东林在《身体的乡愁》中感慨道“那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原来,乡情最初都是从舌尖开始的,当我们背上行囊背井离乡,味蕾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然而,作者的舌尖显然永远是鲜活的。他的舌尖永远氤氲着故乡的家味,无论身在何方,无论是否颠沛流离,都怀着炽热的赤子之心,铭记故乡的一草一木,此番境界实属不易。在新事物纷至沓来的今天,我们的舌尖早已迟钝生涩,我们只能凭借回忆和唏嘘过一把空瘾,而真正的五味却早已杳无踪迹。如何葆有一个娇嫩的舌尖和一颗铭记乡情的赤子之心,已然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灶台是爷爷一手建的。红砖水泥砌成的灶台,如今早已熏得漆黑。漆黑的炉子里,火光映红了父辈们沧桑的脸,也照亮了每一个咱厝人的心。炊烟与柴火的味道,揉进了百味的食物,融在了我深深的乡愁情结中。就像一只永不生锈的长针,浅浅地编织着家的味道。

在学校寄宿时,每每当夜深人静、更深露重,路过渗出香气的深夜食堂,我总会想起家中火光摇曳的厨房,有些呛人的炊烟气息和家常羹汤的香气,那些夹杂着怀旧的怅惘在一瞬之间铺面而来,静默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撞见最醇厚的灵魂,沉湎于最浓郁的乡愁。小小的厨房,一不小心却寄托了我满满的乡情。

近乡情更怯

    如今面临负箧他乡,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总在不知不觉间撩拨我的心弦。依稀记得旧时家中的一天,是从火炉子里开始的。每当天边晨曦微明,老屋的厨房内,总是亮起摇曳的火光。一天的劳作,在炉火间拉开了序幕。只见袅袅的炊烟,伴着天边熹微的曙光,轻柔地缠绵着,好似还沉浸在夜色四合的清梦中,在天边氤氲开来。又想起每年龙眼熟时,爷爷总要采摘回许多箩筐的新鲜龙眼,在家里人都大快朵颐后,将剩余的龙眼烘焙成桂圆干,就在这间曳动着黯淡的橘黄色灯光的老厨房里。那时候,爷爷每天晚上三更时辰总要起来添柴火。儿时每天睡得早,我总是蹑手蹑脚地悄悄起床,去摸摸灶台上那些圆滚滚的、日渐消瘦的小龙眼们。

原汁原味

    

记忆中,随着年龄了。多年以后,当黝黑的尘埃查封了我的灶台,轰鸣的油烟机让缱绻的炊烟匿迹,五花八门的厨具取代了最原始的柴火,到那一天,乡心该往何处停息呢?

记忆中,随着年龄渐长,我越来越少踏足老屋的厨房了。多年以后,当黝黑的尘埃查封了我的灶台,轰鸣的油烟机让缱绻的炊烟匿迹,五花八门的厨具取代了最原始的柴火,到那一天,乡心该往何处停息呢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终身成长》读后感
  • 下一篇:读《出梁庄记》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