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间世》读后感

2021-08-12 09:38:44  本文已影响人 

《人间世》读后感:形莫若就,就不欲入;心莫若和,和不欲出。

第十四节

原文: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直译:

颜阖将要去做卫灵公太子蒯聩的老师,他问蘧伯玉说:“现在有人,即太子,天薄其德。若依随他而不依法度规矩,就必定要危及我国;若以法度绳墨之言规谏他,就必须会危及我身。他的智力足以能看到别人的过失,而不能看到自己的过失。像这样的情形,我怎么办呢?”

心得:

给不道无德的统治者做老师,这是人间世所难免的事情。圣贤亦必以有道而处之。于是庄子借孔子的朋友蘧伯玉来作教诲。

蘧伯玉资料来自于百度:

蘧瑗,字伯玉,谥号为成,春秋时期内黄人,为卫大夫,奉祀于孔庙东庑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开创者。

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左右,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是位年逾百岁的寿星。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虔诚坦荡。

第十五节

原文: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直译:

蘧伯玉说:“问得很好!要警戒,要谨慎,先端正你自己!外表应现出恭敬随顺之态,内心应存有调和诱导之意。虽然如此,这二者仍避免不了祸患。外表虽然随顺他而不能与之苟同,内心虽然调和诱导他而不能故显己美。外表随顺太过份,将会与之同流合污而使自己覆败毁灭,崩坏蹶倒;内心调和诱导太显露,他以为你在争声名,所以必将招致祸患。他如果像婴儿那样无知,你也和他一样像婴儿那样无知;他如果没有界限的约束,你也和他一样没有界限的约束;他如果放荡不拘,你也和他一样放荡不拘。顺着他的心意,渐渐地把他引导到没有过失的境界。你不知道螳螂吗?奋力举起臂膀去抵挡车轮的前进,它不知道自己不能胜任,这是因为把自己的本领看得太大的缘故。”

心得:

1、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

引导一个无德之人归正道,需要具备帅才。帅人之本,则戒慎为本,正其身为基,戒骄戒躁,小心谨慎。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随顺。和,调和诱导。外恭敬随顺之形,而内尽调和诱导之意。即外化而内不化之意,乃为得之。

但是做到这两点还不够,甚至会出差错,招来祸患。还需要进一步做到:“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就而入者,则一味依附奉承,相入无间,则连身放倒,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

和而出者,则一味扬己之能,彰人之过,则自取嫉害,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

事无道无德之人,则是不正面拂其意,察觉到有可以诱导之时机,则徐徐加以点化。他如果像婴儿那样无知,做事没有准则,放荡不拘,应能够允许随顺,而不是正面起冲突,而是徐徐诱导。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连着三个“亦与之为”,意为欲擒故纵,正欲得其可达之便,从而达之也。如果只是洁身自好,或者在无德之暴人面前进谏,则犹如螳臂挡车,以其小才犯大难,自不量力。

第十六节

原文:

“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直译:

“要警戒,要谨慎!常常称赞自己的美才去触犯暴君的颜面,那就危险了!你不知道养虎的人吗?他不敢把活的动物给虎吃,因为怕它在搏杀活物时引发凶残的天性;不敢把整个动物给虎吃,因为怕它在撕裂动物时引发凶残的天性;知道它的饥饱而伺候,顺着它的喜怒之情去疏导。虎和人不同类,而它对驯养己者产生相爱之意,是由于顺其性情的缘故。所以它要伤害人,是因为违逆了它的性情。那爱马的人,用竹筐接马糞,用大蛤壳接马尿。偶尔有蚊虻叮在马身上,而拍打得不及时,马就会咬断衔勒,碎胸首络辔之具而不顾,使人遭马蹄踢。爱马之意有所至极,马反而会忘掉你的爱意,这可以不谨慎吗!”

心得:

意有所至极,则爱有所亡。不顺着彼方的性情而违逆,则遭祸害。

养虎者,时其饥饱,解其怒心,顺而媚之,彼虽异类,亦将与养己者媚。

养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则当拊而去之。若马性一劣,将决衔勒、毁首碎胸,以至于人伤害到养马者。哪里会管养马者对它的一片爱意呢。

以螳螂、养虎、养马三者作比喻,阐述说明作为无道之人的老师需要具备的德性:

一是量己量人,不要自不量力。

二是无伐才美,不要自夸自己的美才去触犯对方。

三是无犯怒心。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我在珞珈山上那激情燃烧的年代》读后感
  • 下一篇:《穷查理宝典》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