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花一朵 夏至未央
开篇曲:Summer,久石让。欢快的曲子,与此文风格颇为一致。
在我当年读书的时候,知道朱自清、沈从文、郭沫若,却不知季羡林。
待我知晓大师的时候,大师已离世。
后来买了大师的著作,却奈何读不大懂。
心浮气躁的时候,读大师的散文,是怎么也读不进去的。
而今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再翻开大师的著作,赫然发现,似乎能读懂那么一些了。
以往读大师的文章觉得那是阳春白雪,我等凡夫俗子又怎能看的懂,高山仰止,不可亵玩焉。
而今读大师的文章,不仅发现大师也有可爱童真一面,也有我等凡人的悲欢离合悔恨交织,也有我等凡人的爱而不得生死离别,似乎大师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变得更接地气了。
于是我等凡人看文的心态又不一样了。
既是鉴赏大师的非凡文采,又亦是怀着无比的好奇心来看大师的日(ba)常(gua)生(xiao)活(hua)。
比如大师也有“凡尔赛”的时候。
谈到学习,我记得在三年之内,我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两个乙等第一,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是并不拔尖。实际上,我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他比我大五六岁,好像已经很成熟了,死记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皱着眉头,不见笑容,也不同我们打闹。我从来就是少无大志,一点也不想争那个状元。但是我对我这一位老学长并无敬意,还有点瞧不起的意思,觉得他是非我族类。
你看大师这调调,是不是颇有我们读书时,尖子生常说的“我其实没有怎么用功的”那种调调。对于尖子生,我们曾经是不是也跟大师一样有“非我族类”的心理哈哈。
中学那时候,我们班上确实有非常聪明的尖子生,该玩时玩,该学时学,确实别人需要出十分力,他只需要三分。学习上,确实有些人着实有些天分。
像我这种没有天分的,只能靠后天的勤奋了,同时再抱一下尖子生的大腿。不懂就问,尖子生的解题思路确实就是不一样,一番指导,豁然开朗。
不过也有跟大师所描述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现在想来,当年或许真的会有一种“非我族类”的赶脚吧。
比如大师也有不爱教科书爱看闲书的时候。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 》《西游记》《三国志演义》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大师当年偷看闲书的架势,与而今学生们看闲书的架势,操作模式大同小异啊。
大师是把闲书丢缸里,我们是把闲书放教科书下面啊。
初中的时候刚流行租书,有一阵子流行看卫斯理,把家附近的卫斯理都租遍看完了。现在想来,而今脑洞奇大创新力优势突出,与当年看类似的科幻小说不无关系吧。
上课的时候左边卫斯理,右边教科书。老师上面讲,我们下面看。老师走下来,把右边的书立刻盖上左边的,假装认真学习在。
现在想来,或许当年老师们都知道,只是看破不说破罢了。要维护一下学生的自尊心是吗,老师真的好爱护学生哈哈。
高一的时候看《我为歌狂》,上历史还是政治课的时候,A4的课本正好可以遮住A5大小的书。可惜最后好像不知道被哪位老师抓到,直接没收了。
再后面就是《流星花园》,一样的套路,只是大家更小心一些了。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学生都是不爱教科书爱闲书的,而且偷看闲书的模式都差不多哈哈。
课改这么多年,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是否比当年更好看了些。又或者是,只要是教科书,必是不好看的。
但不管怎样,经典的闲书看看,还是受益良多的。
比如大师也曾幻想习得神功成为武林高手。
我现在也有了雄心壮志了,是荒唐的雄心壮志。我老想着,怎样我也可以一张嘴就吐出一道白光,使敌人的头在白光里掉在地上;怎样我也可以在黑夜的屋顶上树顶上飞。在我眼前蓦地有一条黑影一晃,我知道是来了能人了。我于是把嘴一张,立刻一道白光射出去,眼看着那人从几十丈高的墙上翻身落下去。这不是天下的奇观吗?自己心里仿佛真有那样一回事似地愉快。
同时,也正有同我年纪差不多的小孩子,他们也有着同样的雄心壮志。他们告诉我,怎样去练铁沙掌,怎样去练隔山打牛。我于是回到家里就实行。候着没有人在屋里的时候,把手不停地向盛着大米或绿豆的缸里插,一直插到全手麻木了,自己一看,指甲与肉接连着的一部分已经磨出了血。又在帐子顶上悬上一个纸球,每天早晨起床之先,先向空打上一百掌,据说倘若把球打动了,就能百步打人。晚上,在小院里,在夜来香的丛中,背上斜插着一条量布用的尺,当作宝剑。同一群小孩玩的时候,也凛凛然仿佛有不可一世的气概似的。
看到这一段时,如果不是在咖啡馆,我必定笑出猪叫声。
多么似曾相识的一幕啊。
小时候看完新白娘子传奇,女孩子们都希望能够拥有白娘子那样的魔法,要啥变啥,想啥有啥。或者就像美少女战士里的水冰月一样,拥有可以变身的魔法棒。
看完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男孩子要么练降龙十八掌,要么练六脉神剑,感觉天下唯我独尊一样。
院子里玩游戏的时候,各个都似乎练就了绝世神功,一个又一个招式从嘴里蹦出来,好不威风。
曾经以为自己年少无知,看了大师的描述后才发现,原来人们小时候就是有英雄梦的。
谁不爱英雄,谁又不想成为英雄呢?
英雄主义,天然地存在我们每个人心里。
因为,那就是自恋。
长大后,自恋越来越隐蔽,换了一种方式呈现罢了。
没有人再敢谈英雄,更别提有英雄主义了。
但其实内心却一直有着英雄的渴望。
比如大师也有当“电灯炮”的时候。
原来有两位长着翅膀的不速之客,乘我不在的时候,到我房间里来了。两只鸽子就躲在我的沙发下面亲热起来,谈情说爱,卿卿我我,正搞得火热。看到我进来,它俩坦然无动于衷,丝毫没有想逃避的意思,也看不出一点内疚之意。倒是我对于这种“突然袭击”感到有点局促不安了。
这一段描写着实有趣的很。没有想到,大师也有这般可爱的一面。
比如大师也有“词穷”的时候。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洛阳牡丹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光看花名,就是几十上百种,个个美妙非凡,诗意盎然,我记也记不住。花的形体和颜色也各不相同。直看得我眼花缭乱,目迷五色。我想到神话里面的白花仙子,我想到《聊斋志异》里面变成美女的牡丹花神,一时搔首无言,不知道要说什么好。
昨天夜里,我想到今天要来看牡丹,想了半天,把我脑海里积累了几十年的辞藻宝库,翻箱倒柜,穷搜苦索,想今天面对洛阳牡丹大展文才,把牡丹好好地描绘一番。我真希望我的笔能够生花,产生奇迹,写出一篇名文,使天下震惊。然而,到了此时此地,面对着迎风怒放的牡丹,却一点儿词儿也没有了。我的“才”耗尽了,一点儿也挤不出来了。我想,坐对这样的牡丹,对画家来说,名花的意态是画不出来的;对摄影家来说,是照不出来的;对作家来说,是写不出来的。我什么家都不是,更是手足无所措了。
真的很难以想像,大师也有觉得自己“词穷”的时候。
又或者是,越是大家,越是谦逊。
这一段里关于大师写作的内心戏一览无余,令人捧腹。
大概每个写作的人都是像大师这般想的吧,我也不例外。何尝不想自己可以妙笔生花,写个10W+的文章出来哈哈。
无奈文笔有限,还需多加努力。像大师那般笔耕不辍,博览群书,或许才可以写的出真正有内涵的文章吧。
比如大师也有“内心戏”的时候。
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活毕竟是“美丽的”(我讨厌这个词儿,姑一用之)。
看到大师的括号里的话,我咧嘴大笑。
仿佛看到一个无奈的小老头儿,没有办法勉强用之的赶脚。
我们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内心戏,毕竟面具是一直都戴着的。
脸上笑嘻嘻,心里卖卖批。
嘴里说着嗯嗯嗯你说的对,心里想着去你的什么鬼话。
嘴里说着没关系,不要不要;心里想着不不不,我要我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学会用括号表达真实的想法。
这样的表达在微信的交际里,反而显得特别好玩。
常常是不带括号的一本正经,然后是带括号的内心戏真实表达。
当把内心戏一览无余摆到台面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内心其实也非常可爱。
大概是因为,真实是最可爱的吧。
面具戴久了会特别累,当把面具扒下来,展现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反而会特别轻松自如没有负担。
真实,就是这么勇敢可爱。
昨天聊了一下大师的八卦趣事 大师的轶事趣闻——读季羡林有感(一),今天我们来看看大师的文学造诣。
大师除了将其过往的生活记录下来以外,大师的文学造诣,其遣词造句之精妙,随便一段拿出来都可以当作是作文范本。
之所以聊到这个作文范本,还得提一提当年读书时候的写作故事。
以往写作的时候,老师们常说多看看别人的写的作文,尤其是经典名著里的。
当时觉得课本里的经典是学不来的,大师级别的高深莫测,也不好学,所以实在不明白这个多看经典的意义所在。
而今翻阅大师的作品,赫然发现其遣词造句确实是可以拿来借鉴借鉴(改编改编)的,堪称是作文范本。
大师写听雨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这“时……时……”“有时……有时……”的排比修辞,用的是绘声绘色。
大师写的是意气风发不能自已,读者看的是赏心悦目赞叹不已。
看完仿佛自己都身临其境,听见下雨的声音。
当年我的作文抄上一两句,估计作文得分马上55分+了吧哈哈(作文满分60分)。
大师写月亮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大师这个句式可以总结为:“我看过……在……在……在……我都看到过……这些……应该说都是……,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对比之下……这些……世界的……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
这一连串的对比,完全可以用来写一个你的心头好。
比如写吃鱼吧,谁让我是个吃货,可以现场模写一段:
我吃过许许多多的鱼。有上海黄浦江边的小黄鱼,有山西黄河边的鲤鱼,有富士山下的三文鱼,有印度洋边毛里求斯的海鱼,我都吃过各式各样的鱼,这些鱼的味道应该说都是极其鲜美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家乡的红烧武昌鱼。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感到,这些大千世界的各种鱼,万万比不过我那心爱的武昌鱼。”
是不是绝佳的作文范本~
大师写回忆
那个宛宛婴婴的女孩子伊尔穆嘉德,也在我眼前活动起来。那窄窄的街道、街道两旁的铺子城东小山的密林、密林深处的小咖啡馆、黄叶丛中的小鹿,甚至冬末春初时分从白雪中钻出来的白色小花雪钟,还有很多别的东西,都一齐争先恐后地呈现到我眼前来。一霎时,影像纷乱,我心里也像开了锅似地激烈地动荡起来了。
大师写印象里的人,写到回忆里的各种景物,有植物、有建筑、有动物、有静物,后面的拟人化写法可以当作模板了:“都一齐争先恐后地呈现到我眼前来。一霎时,影像纷乱,我心里也像开了锅似地激烈地动荡起来了”。
待到下次写回忆的历历在目,可以套用季老的“一齐争先恐后地呈现到我眼前来”“开了锅似的激烈地动荡起来”哈哈。
真真是极为生动形象,不得不服。
大师写自然景物
我被迫坐在这幽静的湖边上,抬头看白鹭和画眉在树林中穿飞;耳中听到画眉嘹亮的鸣声;低头看到白鹭在湖上飞翔捕鱼;再低头就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蚂蚁在草丛中爬来爬去,匆匆忙忙地交头接耳,好像在张罗什么事情。偶尔一回头看,绿草丛中,红红地一闪,我拨开草叶,一颗颗草莓就出现在我眼前。我吃过草莓,但是像在《茵梦湖》中那样寻找野生草茵,我却没有干过。现在又于无意中得之,我只好再说一遍:“岂不快哉!”了。
在兴奋之余,我拿出信纸,开始写这一篇文章,树木和竹子的影子在信纸上摇曳不定,我顾而乐之,心头漾起了从来没有过的新鲜又喜悦的感情。这地方,我今天早晨来过一趟,意思是同这里的湖水、树木、翠竹、红花告别。焉知今天下午竟又会来到这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人世变幻,真难逆测啊!
这一段里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大师的视觉与听觉,用的句式非常有层次:“抬头看……耳中听到……低头看到……再低头……偶尔一回头看……”其中蚂蚁的拟人化描写,一幅生动的蚂蚁活动图跃然纸上。
第二层是大师对于草莓的回忆。因这般回忆所带来的即兴写作。大师随手可以掏出纸笔写作,可见灵感一旦来的必须马上记录。那时且需要带上纸笔,而今手机即可随时记录。大师倘若在今天,是否可以利用现代工具产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呢?
第三层是大师对于重回旧地的感悟。这变幻莫测的人生。
当我们身处在大自然之时,就完全可以套用大师的这个句式:调动五官五感,立体方位从上到下,最后再加点个人感悟,寄情于山水之间,来点小心思小想法,是一个非常赞的思(tao)路。
这个思(tao)路套用一下,估计几百字就有了,以后妈妈再也不怕我写不来风景作文了有木有。
大师写四季
经过了明媚的春天,接着是长长的暑假。暑假过了,是瑟冷的秋天:看落叶在西风里战抖。跟着来了冬天:看白雪装点的枯树。雪的早晨,我们堆雪人。晚上,我们在小院里捉迷藏。每天上学的时候,仍然碰到这中年人。回到家里来的时候,就又坐在那阴暗的屋里一张小桌旁看书什么的。窗户仍然是个闸,把夏的蓝得有点儿古怪的天、秋的长天、冬的灰暗的天都闸在外面。只有从纸缝里看到星星的光、月的光、听秋蝉的嘶声从黄了顶的树上飘下来。听大雪天寒鸦冷峭的鸣声。仿佛隔了一层世界。
三言两句,四季的抽象派就写出来了。
在大师的笔下,夏天是有点儿古怪的,秋天是长长的,冬天是灰暗的。
这个手法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在写散文的时候可以用上。格调极高。
跟高中语文老师方柏云交流大师的文章,方老师极为高兴,表示一定要让他教的那些不爱看书的学生知晓,他们天天正找捷径,哈哈哈。
我还跟方老师调侃说,当年要是学到大师的一两招,是不是高考作文就能多个五六分,然后就上600分可以进武大了呢哈哈。
话说当年我其实也不爱看书,甚至可以说是极不爱看书。但是我的作文素材从来不缺,因为我看报纸。
报纸里的新闻,是极佳的写作素材,尤其是当下极为热门的事件。
毫不夸张地说,我那时是有着极佳的新闻敏锐度与视角的。
方老师发给我当年我写的一篇作文,我极为惊喜(见下图)。
重新看着十多年前自己稚嫩的文风,发现自己在小小年纪的时候就能写出这么“酸气十足”的作文了,还用上各种写作手法,比如排比和对比,比如细节描写,比如首尾呼应等等。
我在应付应试教育的作文方面,真的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反观至今,发现自己的写作风格依然如此。
还是喜欢排比,因为那样会觉得有“排山倒海”之势。
还是喜欢对比,因为那样会让人印象深刻,对比强烈嘛。
还是喜欢细节描写,因为放大后的细节就像是慢动作,会更有立体感。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YY,实际上可能并非是这样的感觉吧。
写作,有的时候也是一场“我与我相遇的自恋”。
恰如我现在写的这些,也不过是我想写给我的自恋罢了。
大师的随笔散文,形散神不散。
而其偶然间对于人生的感悟,三言两句,却又极为精辟。
时至今日看来,也依旧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不已。
原来,那么多的道理,大师早已告知于世人。
关于珍惜时光
时过境迁,人们决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去;过去的时光也决不会再重现人们眼前。人的一生,不管寿限多么长,大概都是如此的吧。
我这种感觉,古往今来,除了麻木不仁的人以外,大概人人都有,写人诗文的也不少。我自知它并不新鲜,可是我现在仍要把它写下来,其中也并没有什么深奥的意义,不过如雪泥鸿爪,让它在自己回忆里留点痕迹而已。同时我也想借此提醒自己,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管是多么平淡无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珍惜,不要轻易放过。当然,珍惜决不能把时光挽留住。这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只是,要有意识地、认真地、严肃地度过每一分每一秒,将来回忆时不至于像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要让大事小事都在自己的记忆里打下深刻的烙印,如此而已。
读到大师这一段,忽而想到我正在写的这些东西。
我也时常会怀疑,我写这些为了什么呢,有什么用呢?
不过大师的话倒是点醒了我,即使可能在当下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如果自己愿意做,那就做吧。
平淡无奇也是生活,也可珍惜。
生活不全是轰轰烈烈绚烂无比的,往往是平平淡淡日常简单的。
能够过好当下,珍惜好当下的时光,脚踏实地每一步,就已经是最好的人生了吧。
有多少人的虚度光阴是在无所适从不切实际的幻想里呢。
且行,才可且珍惜。
关于记忆
人的记忆也是怪东西,在每一天,不,简直是每一刹那,自己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在风起云涌的思潮中,有后来想起来认为是极重大的事情,但在当时看过想过后不久就忘却了,费很大的力量才能再回忆起来。但有的事情,譬如说一个人笑的时候脸部构成的图形,一条柳枝摇曳的影子,一片花瓣的飘落,在当时,在后来,都不认为有什么不得了;但往往经过很久很久的时间,却能随时能明晰地浮现在眼前,因而引起一长串的回忆。
记忆真的有时会骗人。
曾经觉得痛苦无比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只有些许片段,云淡风轻,没什么感觉。
曾经觉得很美好很开心的事情,再回忆起来,也依然温馨美好。
但如果物是人非的话,对比太强烈,可能会更心酸也说不定。
每个人都有敏感的点,都有在乎的小细节。
那些回忆,最终留下的还是感觉。
我可能已经记不得你当初具体说了什么,也不记得你当初做了什么,但我知道在某个时刻,你曾给予我的光明与希望,温暖与美好,让我向前一步。
所谓记忆,大概只是我们想记住的感受吧。
关于老年人与年轻人
我们老年人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年轻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而应该为他们铺路搭桥,不管是否是自己的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于必要时,我们应该让他们踏在我们身上大跨步向前走去。我们的希望在于将来,我们的希望在孩子身上,这是丝毫无可怀疑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感情上的原因,事实上的原因,都不能改变我们的做法。
季老当初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
很是感慨他有这样的胸怀,尤其是他这样的大佬。
老人们老了就很容易老小孩,也会任性,也会无赖。
大人们也要哄着骗着。
在老来之时,还能保持清醒,还能笔耕不辍,确实难得。
我国其实已经慢慢进入老年社会了,老年人结构越来越庞大,养老行业也必然是未来的新兴行业。
不知道我们这一代老来之时,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关于个性
但我从小就有一个偏见,我最不能忍受四平八稳处事接物面面周到的人物。我觉得,人不应该像牛羊一样,看上去都差不多,人应该有个性。然而人类的大多数都是看上去都差不多的角色。他们只能平稳地活着,又平稳地死去,对人类对世界丝毫没有影响。真正大学问大事业是另外几个同一般人不一样,甚至被他们看作怪人和呆子的人做出来的。我自己虽然这样想,甚至也试着这样做过,也竟有人认为我有点怪;但我自问,有的时候自己还太妥协平稳,同别人一样的地方还太多。
季老还真的是很有“个性”。
从小到大,其实我们都会被教育,做人不要太有个性。
你与别人不同,就会有人来说不要标新立异,要跟大家步调保持一致,不要太出跳。
接触到优势之后才发现,我的与众不同,不过是创新力优势罢了。
能够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且能够做到理解这样的不同,才可不畏惧外界的评判。
我之所以这样,是有原因的,并且这也不是我的错,也不是我的问题。
所以个性是什么呢?
其实在我看来,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做自己,就已经是很有个性的事情了。
关于生命
我总觉得,在无量的——无论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宇宙进程中,我们有这次生命,不是容易事;比电火还要快,一闪便会消逝到永恒的沉默里去。我们不要放过这短短的时间,我们要多看一些东西。
生命无常。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
如果生命只剩下三天,你想做什么?
如果你死后立墓志铭,你希望上面写什么?
关于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大师这段话里有着很深的哲理呢。
拥有时不在乎,失去时才珍惜。也有一样的道理。
所谓“有意识”地去改变,本身就强调了“人的主动能动性”。
一切皆有可能,不确定性才是确定性。
至此,大师这本《我爱天下一切狗》的有关感想就到此为止了。
后续,会继续阅读大师的其它著作,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分享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