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上瘾》读后感

2021-01-08 14:58:18  本文已影响人 

《上瘾》读后感

今天有点累了,想早点休息。昨天一直没睡着,因为心里有点困惑和焦虑,干脆找了本《社会心理学》看,一直到三点多才困,所以今天很早就觉得累了。
(后来等我写完了编辑,已经过了快两个小时。)

今天读完一本书《上瘾》,今年的第二本书。

其实去年6月份就开始看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一直看不完,明明是很薄的一本书啊,电脑上看,kindle上也看,就是看不完,可能是我读书的方法不对。

直到前天晚上睡前在得到听了一会书籍简介(就睡着了),依稀记得这本书是讲上瘾模型的,醒来之后心里就有了个目标,就是根据这本书整理出一个模型。(为什么会对模型敏感呢,是因为偶然间了解到查理·芒格的一些思想,知道构建思维模型的重要性,但是《穷查理宝典》太厚了,我还没有做好准备看。)

于是今天做了思维导图,从头开始,一边补充思维导图一边看,关键点认真思考,不关键的快速飘过。

等书看完了,图也做完了,仅仅花了两个半小时。

收获是理解了“上瘾模型”这一概念。
 

这本书的主线是上瘾模型:

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

即如何触发用户,让其接触并使用产品,在使用产品中产生期待感,并在使用产品得到满足后进一步投入,从而培养用户长期的使用习惯。

以我这段时间在用的一个陌生人社交软件soul为例。

假设有一个人,叫小龙,她最近有很多烦心事,但她不想打扰她的朋友。

某一天她在微博看到某个广告,知道了这个产品,是外部触发,而她恰好想和人倾诉,这种倾诉欲的实质是她内心焦虑,这种负面情绪是内部触发,她有了一个追求快乐,逃避现实苦闷的动机,而她家有Wi-Fi,可以上网,appstore有这款软件,所以她有能力去使用这款产品,然后她下载了软件。

她被软件里匹配出来的每一个有趣的人的空间动态吸引了,她希望能够不断地匹配到有趣的动态,所谓的酬赏,实际上是在这一过程中,她对未知事物的期待,而不是实际内容。于是,她希望能找到一个有趣的人来当她的树洞,所以会一直点匹配,直到聊到合适的人,这就是猎物酬赏。她也会花时间去软件里的广场区域往下刷,和别人互动,获得别人的关注,这就是社交酬赏。

因为在这个软件里的信息是用户创作的,所以她并不知道这个软件里每一次更新的内容是什么,所以每一次更新都充满神秘感且多变,这就是她在这款软件里收获到的多变的酬赏。

在刷了一天之后,她决定也要给看她动态的人回馈点什么,于是也投入到soul的创作中,写一些教别人如何交友的攻略,之后不少人给她点赞,这就是她获得的自我酬赏(自我酬赏例子更适合知乎,写答案,获得别人点赞,自己会有继续创作的动力),一段时间后自己在这个软件里留下了不少内容并且也获得一些关注者,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因为她投入了很多,所以她不会轻易的放弃这个软件。

在不知不觉中,她沉迷了,只要无聊或者心情不好她下意识就会打开soul,刷刷这刷刷那,看看有没有人找她,她没有意识到,当她把心情不好的解决办法与打开soul联系在一起时,她已经上瘾了。

这就是她在soul上瘾的机制,再复习一遍,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再一次触发)。

(另,以上例子无原型,纯属虚构。)

微信、微博、知乎、抖音、B站、王者荣耀甚至todolist类软件等等等等,无论是习惯养成软件还是娱乐资讯类软件都是可以调用上瘾模型来分析的产品。区别是一种是希望你可以依靠产品获取养成良好习惯,一种是希望你可以在产品中消磨时间。

我觉得习惯类的产品,如果能够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增加用户的趣味性,是能够比较好地吸引用户的参与,他会为了获取酬赏而使用下去,但是能不能一直使用下去呢,不一定,就拿forest和sleeptown为例,两者我都使用过,且也有不短的一段时间,但是因为对酬赏的期待越来越小,使用频率也越来越低,这两款软件,两年了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更新,我也没有在里面进行过多的投入,所以我可以随时抛弃这个软件,如果让我设计的话,能不能增加一个记录的功能,或者改进目前记录的功能,让我觉得这款软件真的有融入到我的生活里,我才不会轻易的抛弃它。

至于娱乐资讯类的软件,已经把上瘾机制琢磨到非常透彻了,目标就是让我们沉迷,从商业上讲,这是完全正确的事情,增加用户的使用频率和页面停留时间,但从道德上讲,我觉得可能不是很好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可以改进的话,我希望未来大众的娱乐产品能够提高内容上的质量和审美,而这个显然也是需要用户先提高自己的审美和追求,国家需要投入教育资源,社会需要营造艺术氛围,个人需要接受文化熏陶,而这一切最重要的当然是钱啊,任重而道远。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世界观》读后感
  • 下一篇:人月神话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