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020-12-30 08:32:59  本文已影响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裴姣
        这是一本畅销很久的心理类书籍,很久之前就见过这本书,但从没有拿起来读过。作为这次读书群的必读书目,我仔细读下来,还是有不少的感受和收获。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倡用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重新构建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他发自对生命的热爱而努力去践行和鼓励人们按照非暴力的方式沟通。这与他的宗教环境、家庭环境、外婆舅舅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从介绍里还看到他的导师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大师——卡尔•罗杰斯,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之前在三联中读里听到过有关罗杰斯的介绍,他是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之一,他说:“只要做到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的爱,疗愈性转变一定会发生。”“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如果不是受到环境的阻碍,抑制了个人的成长,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橡子那样,都渴望成长和有所成就。”罗杰斯认为促进成长的环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真诚、接纳和同理心,才能真正使人成长,这三个原则也是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他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是我非常认可的。由此可见,马歇尔•卢森堡和他的导师卡尔•罗杰斯都把人性本善做为前提,因为对生命充满着深深的热爱,他们从自己工作实践中找方法,深耕出一条散发着人性光辉的心灵沟通之路。
        在《非暴力沟通》中,作者一再强调了爱。这是基石,更是能够良好沟通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想要去感受,理解,都不可能达到,一切都是惘然。让爱融入生活中—观察—体会—表达—感受—请求帮助—用全身心倾听……才可以真的做到良好的沟通。反思自己,我常常去想原生家庭里的关系,也常常想我与孩子的关系,当然也会反思曾经的亲密关系。爱曾经很多很满,只是常常由于只有爱,却丢掉了边界感,把爱变成一种束缚,后来,我们感受不到爱,我们想要索取爱,结果,每个人都变成缺爱的人,无法给予爱,也许是因为爱已经被肆无忌惮的消耗了。 剖析自己,梳理自己,把自己放在各个关系里面去看待自己真正的模样。从前,我总是认为自己成熟,有主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发觉自己的幼稚,曾经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都太感性生活了,无法看到内心真正的需求,也不懂得如何表达需求,所以就无法坦诚的面对自己,当然个人成长就停滞了。我们渴望自己变得清明与智慧,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爱自己,也拥有爱。这个爱大部分是自己给予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来自家庭亲人和朋友。拥有爱的人才有爱他人的能力,接纳自己也才能接纳他人。“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育对自己的爱。
        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也常常告诫自己:好好说话。可又常常做不到。我恨不得在一张白纸上写上“好好说话”四个大字贴到墙上来提醒自己或警示他人,或者把“好好说话”刻在心里。然而,好好说话的理念再根深蒂固,放到实际生活中,效果并不十分好,因为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是情绪性的动物,理智与感性交织,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影响,常常让我们丢掉初心。在我和我八岁儿子小树相处中,常常因为言语不当弄得大家都很不开心,随之而来的愧疚、挫败感、还有无力感扑面而来。之前也读过相关的正面管教系列的育儿书籍,里面也有关于表达爱的技巧和训练,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倾听、回应感受、说出感受),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融会贯通……很多道理都认可也懂,践行一段时间,有的行得通有的行不通,因为某个时刻情绪不对,又放弃了去坚持用爱的语言表达。仅仅有意识的想要改变只是一个前提,想要达到好的效果,还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还要认识自己,自我完善,清醒理性的去练习,拥有表达的技巧,展开行动。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些方法论,也许这便是良药,只是我们要去服用,坚持爱坚持实践,才可以药到病除。
        生活中的实践一: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
        每周四小树有羽毛球课,早晨起床之前,我给他找好了打球穿的短衣短裤,提醒他记得穿上。
        树抱怨:我不穿,我今天不去上羽毛球课了!
        我:为什么呢?发生什么事了?
        树:我要是练了羽毛球,作业写的太晚了!我还想练元旦节目呢!
        (按照从前,我可能会苦口婆心劝他穿上衣服,下午去练球,因为这是他喜欢的项目。如果他不肯,我就会语气变强硬,爱去不去,爱穿不穿。结果就是俩人带着不愉快的心情开始新的一天。但是,现在不同了,我告诉自己冷静。)
        我:没关系,可以不去的。你可以选择去或者不去。咱们先起床吃饭吧。
        树嘴里仍然说着什么不愉快的话,不过照旧起床了,洗了脸吃了饭,快要出发上学的时候,树又去屋里穿了运动衣。
        树:妈妈,我在里面穿上短袖短裤了。
        我:好的。那我给你带上球拍吧。
        我放弃了对抗,树也放下了抱怨和最初的气话。我在想,就算树最后没有选择去打球,他也收获了尊重与一天的好心情。
        孩子的脸就像六月的天,其实孩子是最真实的,什么情绪都写在脸上。作为母亲,也许最重要的就是接纳理解尊重和爱。与孩子沟通,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真正的爱,而不是批评、威胁、恐吓、要挟,那亲子关系就简单多了,而我们的很多固有观念总是驱使我们去对抗去说教去评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育儿路任重而道远,而我走了很多的弯路,绕来绕去,最终还是得走一条给予充分的爱与尊重的路上来,同时提醒自己,育儿路也是修行路,是一条让我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育儿先育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认识我自己是终身成长的开始,并保持拥有爱的能量,才可能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运用非暴力沟通重建与孩子们的关系
        我的工作中有一项内容是中午管理十几个三年级学生和四个六年级学生午休。这些孩子们睡觉之前都会聊天,说笑,三五分钟都不能躺下来安静,也有几个入睡困难的孩子,不光自己睡不着,还会打扰到其他孩子休息。平时,我会一遍一遍劝她们:快睡觉吧,养精神!不许说话了!睡觉!赶紧闭上眼睛!虽然说话轻言轻语,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有时绝大部分孩子睡觉了,还有孩子在趁我不注意的时候说悄悄话,或者自己玩纸片,弄出声音来;还有孩子不睡觉,叠被子,收拾床铺,影响下铺孩子休息。这些让我有些烦恼,午休时间不长,光提醒纪律就会耗费很长的时间,午休的质量不理想。我决定仿用书里面的一个案例来实践一下。
我:孩子们,你们来这个屋子干嘛来了?
孩子们:睡觉!
我:你们都想睡觉吗?
大部分孩子:想!
一个孩子:老师,我不想。
我:好,想睡觉的孩子留在这里,不想睡觉的呢也没关系,只要提前告诉我,我会安排一个地方给你待会儿。这样互相不打扰,你们同意吗?
孩子们:同意!
我:不过我们有约定,想睡觉的孩子就留在这里,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睡姿,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如果不想睡觉,我带你去另外屋子呆会儿,不是惩罚,也不是罚站。这样想睡觉的睡觉,不想睡觉的做其他的事。
        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的需求,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睡觉,并且努力遵守他们的约定,几秒钟盖上了被子,闭上了眼睛,积极的配合。只有一个孩子没有上床,我问她,现在不想睡是吗?女孩儿点点头。按照约定,我带她到另外一个屋子, 她拿起了一本书看了起来。我告诉她,如果你想睡觉了,可以告诉我,然后去睡觉,女孩嗯了一声点点头。等我回到三年级女生宿舍时,绝大部分孩子已经安静的躺着,就算暂时没睡觉的,也没有说话。我轻声的对没有睡觉的孩子说,如果有什么事影响到你睡觉,就告诉我,我帮助你。女孩只是睁着眼睛,我就帮她把被子掖一掖,把手轻轻的放在被子上,轻轻拍着,女孩儿一会儿也就闭着眼睛,睡着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和问语,孩子仿佛就踏实了,比我原来不厌其烦的提醒好用多了。同时,我能感觉到自己无比的轻松。过几分钟,我再去看看看书的女孩,问她是看书还是睡觉,她重新选择了睡觉,然后进屋,一会儿就睡着了。
        还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在午休时不睡觉,甚至连躺下都困难,经常坐着自己玩儿或者趁着我去三年级宿舍的时候跟旁边的人说话。对于一直不睡觉的孩子,我的原则就是不要打扰别人休息,不说话,不发出响动,我就不会要求睡觉。可是,一般不睡觉的孩子往往也安静不了。有一天,我想跟她好好聊聊。
我: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睡觉呢?
她:我睡不着。
我:那你闭会儿眼睛吧,休息休息眼睛。
她:老师我闭上眼睛累。
我很疑惑,同时我也知道她在挑战我。
我:你晚上睡觉吗?
她:睡呀?
我:怎么睡呢?
她:带眼罩。
我:哦,那你明天带个眼罩吧。
她:好的。
我:现在我给你做个眼罩吧。你就能睡觉了。
她:不用了老师。
六年级小姑娘自己把戴帽子的外套脱下来,用帽子蒙住了眼睛,我赶紧把被子给她盖在身上,小姑娘终于躺平了,一中午几乎没怎么动。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放松的躺在床上午休。
第二天午休时,我问她:眼罩带了吗?
小姑娘说:老师我忘了。
我:那怎么办呢?
小姑娘:老师我自己来。
她自己把被子盖好,又重复了前一天的动作。用帽子盖住了眼睛。她自己在管理自己,让自己休息。
连着好几天,她都没有带来眼罩,但是她肯躺下来了。之前我从来没有了解她的需求,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她爱说话,不喜欢睡觉。结果通过良好的沟通,一切迎刃而解了。我都后悔没有早点跟她谈谈,或者帮她找个理由让她好好躺下睡觉。据说这个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习惯性不睡觉,还爱聊天,年龄越大越不好管理了。现在能躺着休息了,也能安静了。其实孩子们愿意睡觉和不打扰其他人的前提是:她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关爱和尊重,并且用她们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她们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当然也会努力的做好。孩子们是可爱的也是善良的,她们会抱着我说,喜欢温柔的老师。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感觉这是一本教我与这个世界和他人和解的书,而这又是一个时常显露着人性恶的世界,有很多处处让你感觉不舒服的人。作者想要构筑的友爱美好的世界真的不容乐观,不过,我愿意去践行可以改变的,改变沟通方式,多观察不评论,学着感受需求,也学习表达请求,有机会倾听,也及时反馈,学习爱自己,自我宽恕,做到合理的愤怒也要学习表达感激,这是自我完善路上的功课。
        最后说个好玩儿的事,周末的时候偶遇了高中同学和她老公,许久不见,找了个地方聊了会儿。聊着聊着就是孩子的小升初与微妙的亲子关系,她感觉以前对孩子要求太低了,关注度也不够,真的要小升初考试了,发现孩子的基础和习惯不够好,开始着急。这势必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父亲说他自己脾气爆,对孩子经常压不住火,孩子脾气也大,但孩子不会跟父母发脾气,而是在学校里容易和同学有冲突,发泄情绪。因为之前我就了解他们,知道他们是非常恩爱的一对,那我就问同学老公,你脾气很爆,但你不会对你媳妇发脾气,是如何做到的呢?他说:她是领导啊!我对她永远不会没脾气。听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每个人的特质如何都不能通过单独看这个人来评价的,认识一个人一定要看他在关系里的角色和表现,这样更准确。如果一个父亲常常把母亲看做领导尊重并且捧着,想必儿子也会很尊重母亲,这位父亲用一种高情商的方式保持着家庭和睦,也是很明智的。我忍不住向他们推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也许对于改善亲子关系还是有好处的。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天国之门读后感
  • 下一篇:《半面创新》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