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包伟民是浙江宁波人,他在喜爱陆游诗词的同时,意识到围绕陆游诗歌展开论述,可能是研究两宋乡村社会史不错的入口。于是,就有了这本《陆游的乡村世界》。
这是一部探讨南宋文人乡居生活的论著。包伟民认为,通过对个人生活史日常生活具体个案的研究,能够观察分析两宋时期县级政权之下的乡村社会,有助于消除宋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比较笼统的认识。他放弃了关注各种社会科学式问题的传统研究思路,致力于利用宋代文人留给我们的海量田园诗来复原两宋时期的乡村图景和社会结构。
包伟民希望借助陆游“乡村世界”的个案,能够比较集中地提供三个方面的信息:其一,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其二,关于士人在乡村的社会角色的某些侧面;其三,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当时农村基层社会的其他一些生活场景。
“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倚杖》)包伟民撷取清新平易、朴素自然的陆诗,展现农耕劳作和田园风光。这些诗歌散落在文本各处,与历史讲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呈现了作者治史能力与文学鉴赏力的有机融合。陆游生活的地方在钱塘江南岸的越州,就是今天浙江的绍兴地区。“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才。”(《舟中作》)包伟民借助陆诗讲述了山会地区的开发史,与陆游关于居处及其周围地区村落的描述相互印证。
陆游乡村世界的基础是以稻作为核心的农耕经济。两宋正是中国稻作耕种的鼎盛时期,山会平原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种植,《喜雨》《村饮》《农家歌》等诗作,宛如图画,场景分明。“蚕麦俱收”等劳作书写,涉及植桑技术母枝压条之法。缫丝织帛酿酒种花等日常描绘,与南宋时人笔记或经济谱录对照,可作为微观史证。三餐米面,肉食菜羹,那就更是直观的饮食文化史料了,足可仿制一桌琳琅宋宴。
这些诗歌及其引出的历史话题,勾画了生动鲜明的两宋乡村社会特征。不过,诗歌记事写人往往并不是完全写实的,更多地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所包含的历史真实性的信息是应当存疑的。另外,尽管陆游存诗极其丰富,据此作为如此众多历史侧面的材料,依然显得薄弱细微。但作为一项尝试,这本书提供了我们分析两宋时期江南乡村的别样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