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过《祝福》和《阿Q正传》两部电影,只是那时年纪还小,只是看了个热闹,知道了故事大概,但对这两部电影所要表达的内涵却一点都不知了,又从大人们的闲聊中知道这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改编的,由此也知道了鲁迅这个名字、这个人。
再接触到鲁迅时已是上学之后了,但也只是从课本里读到了几篇鲁迅的文章,如《孔乙已》《一件小事》《故乡》《社戏》,但那时总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解读,而那时的中心思想和重点解读总是那么的形而上、那么的标准答案,而这些形上的标准答案,对当时的学生来说似乎总是剥离的、无感的,当然,这些当时的学生里自然也包括我了。
是的,那时的我对于这些知名的作家还是很向往的,但在读了他们的文章后,却又常常品不出其中的滋味,这肯定有当时年龄还小读不出文章内涵的原因,另外也肯定有那些所谓的标准化的中心思想禁锢的原因。
而现在再读这些文章,内心却如同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多种滋味时时涌上心头。看着被打断腿的孔乙已恳求掌柜不要再取笑时的眼神,心里不由的凄然,看着苍老的润土恭敬的叫出“老爷”时,心里不由的怆然,看着鲁镇那些热心又冷漠的听着祥林嫂故事的人,心里不由得泛起阵阵寒意来。
故事还是原先的故事,看故事的人还是原先的那个人,但为何前后却有如此不同的感受,想想这只怕是年纪渐长的原因吧。看来,有些东西真的是不需要别人给你多做解释,只需要时间、只需要经历,只需要生活,你便都会慢慢的有所感悟。
书的首页有张鲁迅先生的黑白色照片,寸发、严肃、眼神坚毅、不苟言笑,感觉先生的文字也如同他的人一样,严肃、犀利甚至残酷,但在看了收在《故事新编》里的几篇文章之后,不禁莞尔,原来先生还有如此幽默的一面,只是这幽默中依然不失真实、犀利。
最初看鲁迅先生的文章,总觉得他的文章是在写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但现在再看先生的文章,又觉得先生的文章绝不仅仅只属于那个时代,先生的文章绝对是超越了那个时代。
前一阵子,在一个写作群里有人说:“读鲁迅的文章,没有过时的感觉”,在读了这本书之后,真的觉得这句话说的很中肯,想一想鲁迅小说中的那些人,真的不仅仅是只存在于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故事仍然存在于现在、存在于当下,就像我们身边的某某人、某某事。
再一细想,我认为所谓有不过时的感觉,是因为先生的文章写出了一种不加丝毫掩饰的真实,而这一种真实的东西,是人性赤裸裸的真实,而这赤裸的真实自然是不特属于某一个时代、某一个人,于是自然会有常读常新、不过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