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2020-09-01 07:52:59  本文已影响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读后感

作者:齐立平  安监部

       近期,我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以客观详实的史料,以言必有据、据必可信的史学家站位,真实再现了中国满清那一段悲怆惨淡的历史。读完之后,我陷入沉思,有对大清统治者哀其不幸的怜悯,也有怒其不争的愤慨。掩卷长思,中国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复兴之路?

     纵观鸦片战争,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清帝国,为何如此惨败?

      有人说,器不如人。但清朝洋务运动之后,也有坚船利炮,也有亚洲最强海军,为何一样一败涂地?

      有人说,奸臣当道。但清政府也有林则徐、关天培等一批主战的斗士。关天培等虽血战致死,为何也未能赢得一场战斗的胜利?

       有人说,民心涣散。然三元里抗英,民众咋能自发组织,对抗外辱。清政府为何不能凝聚民心共同抗敌?

       有人说,清政府腐败。然大清道光帝也是一位踌躇满志、勤俭自律、意在恢复昔日辉煌的勤勉皇帝;虽官员腐败,然以80万清军对2万敌军,以本土作战对远征之敌,却屡战屡败,难道仅仅以清政府腐败无能来推脱责任吗?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全面分析了鸦片战争时期在遭到欧洲经济、军事和外交冲击时,中国所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并从史学家角度,以冷眼旁观的心态,介绍了清政府体系化的缺陷。

      天朝的崩溃,以历史事实再次揭开失败的伤疤,引人深思。天朝之所以溃败,并不是某几个历史人物的责任,也不是领导者决策是否正确的问题。器不如人、民心不齐、朝政腐败,也都不过是表象。真正溃败的原因,是一个代表着相对落后生产力的农业文明对抗一个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工业文明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当时的清朝,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是一个从文化、军事、制度、思想都停留在数百年延续的农耕文化模式里。面对外敌铁甲战舰,清军战略战术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面对列强入侵,百姓没有国家、民族观念,意识保留在皇帝家天下的时代;面对工业文明,从皇帝到百官,思想里仍自高自大,重文理而轻科技,鄙视蛮夷之奇技淫巧。

       科技与意识形态共同进步,才能造就新时代文明。思想上的落后,不接受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时代文明,排斥新兴科技,导致了清朝军事、文化、制度脱离了世界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即使清军抛弃冷兵器,使用了火炮;即使清军将士奋勇抵抗,以身殉国,面对工业文明和现代意识武装的外敌,清军面对的也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惨败,经历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悲怆。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一种新的文明面前,无论上一种文明多么庞大(据英国学者研究发现,18世纪的大清帝国的GDP占世界三分之一,是英国的8倍、日本的9倍),也会瞬间土崩瓦解。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下一个知识文明的脚步声也已时隐时现。只有思想上积极准备,充分重视,及早跟上知识文明的脚步,才是中国复兴的正确方向。这就是《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给我的最深切体会。

书 刊 简 介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本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作者茅海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梁晓声说 我们的时代与人生》读后感
  • 下一篇:我本凡人,随众乌合 ——《乌合之众》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