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光辉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故事是这样的: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
没错,这本书就是《长安的荔枝》。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杜甫为了激励李善德,讲了自己的一段人生际遇。杜甫年轻时,一心想要在长安闯出名堂,报效国家。可惜时运不济,科举好几次都没考上。四十岁生日那天,朋友们邀请他去曲江游玩,船行到一半,岸边升起浓雾,看不清前路,杜甫突然觉悟,这不正似自己的人生吗?于是他下了船,漫无目的地走着,走到一处坟场,本想就躺在这里等死,可是偶遇一位老兵。
老兵说自己在西域服兵役时,年纪小又惶恐惊惧,一次,在战场上被一位凶狠的敌人压住,眼看就要被杀,绝境之下,他发起狠来,咬掉敌人的脸颊肉,这才侥幸反杀。他觉悟了,既然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凭这口气,他努力练习骑射,最后在战争中幸存。杜甫听了老兵的故事,重整旗鼓,写出了《三大礼赋》,获得了圣上的青睐。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便是他们的,亦是我的觉悟。于杜甫,于老兵,于李善德,他们都被逼上了绝路,一般人也许会选择放弃,等死,而他们却选择拼死一搏,活出生命的光辉。
记得我6岁时去参加击剑比赛,“杀”到最后一轮时,我碰上了全场最厉害的选手。我当时崩溃极了,但被逼急了的我把一切都抛到了脑后,开局主动攻击,借着这种爆发出来的劲头,险胜对手。
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鲁莽或冲动的,殊不知这是绝境下求生的本能。回到书中,李善德因为要保护自己的家人才精密规划,放手一搏。我相信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危难时刻,那请记住李善德,记住长安的荔枝,在危险到来时,勇敢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要求熟练背诵的诗句,在这本书里有了深层次的解读,浪漫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一骑"为何是"一骑"在此找到了答案。
马伯庸笔下的这个故事有着再简单不过的脉络,仅一句话便可以将这本书概括:长安小史李善德接到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为贵妃从距离五千里的岭南运来新鲜荔枝。
圣上的任务,可以是这么轻,轻飘飘一句想在贵妃生日那天让她吃上新鲜的荔枝。
圣上的任务,也可以是这么重,轻飘飘一句博美人一笑之诺言,无数官员想破了脑袋、无数马夫跑断了腿、无数百姓徒增了半年的徭役,一个庄子种了几十年的荔枝树被无数砍去一个村庄的百姓弃家逃逸……
在看历史的时候,我们总是擅长代入。
代入杨玉环,那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我们感叹她得到皇帝的爱情举重若轻,集绚烂之能事,举盛世之圆力,一个王朝的繁盛都不过是她的陪衬。
殊不知大多时候,我们只能是那个被差遣的小吏那个种果园的僮女、那个无端被增加了赋税的百姓。历史的长河流转,小吏或许还能在史书里淡淡留下一笔,而百姓、僮女、马夫、连名字都不会有。
文字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小人物的视角。我们与他们的挣扎、珍视、绝望、崩塌所共情 。
整本书,我记得最清晰的一句话,李善德妻子说的:“他这个人啊,笨拙、胆小、窝囊,但是一定会豁出命保护他所珍视的东西。”也是因为有最珍视的东西,一个老实巴交的打工人,硬生生的被逼狡诈起来,大约人性就是喜欢欺负老实人,因为老实人足够老实,但是如果把老实人逼得不再老实,那就是狡诈人最大的愚蠢。
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坚守。福祸相依,命远无常,唯有坚守本心。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
人性复杂,才会有人类历史的跌宕起伏;人性复杂,我们更应警惕,不凝望人性的深渊;人性复杂,我们更应不动辄考验人性。
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昂扬的向上,向着真善美努力前进,哪怕一点点,发出来微光,也能驱减一点人性的黑暗。
一骑红生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有人知道……
小人物的挣扎与坚守
——品读《长安的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笔下的盛唐逸事,短短两句诗,勾勒出贵妃得荔枝时的喜悦。而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将这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徐徐展开,让我看到了盛世之下小人物的艰难求生经历。
故事的主人公李善德,不过是长安城中一个九品小吏,半生兢兢业业,只想在这繁华都市有个安稳的家。命运却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一次意外,他被卷入了一场荒诞的“荔枝转运”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五千余里之外的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在交通不便的唐代,这无疑是天方夜谭。但李善德为了家人,决定放手一搏,他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这份孤注一掷的勇气,令人动容。
李善德踏上征程,一路历经磨难。他不仅要与荔枝的保鲜期赛跑,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还要周旋于官场的尔虞我诈之中。各级官员为了自身利益,推诿扯皮、勾心斗角,让这个任务难上加难。
“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李善德按流程办事四处碰壁,却因杨国忠的一枚银牌而畅通无阻,官场的黑暗与荒诞,在此刻暴露无遗。但李善德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凭借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执着精神,反复试验、计算,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荔枝转运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李善德也收获了许多温暖与感动。善良热情的荔枝园主人阿僮,精明能干的商人苏谅,他们的帮助让李善德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而林邑奴为了保护他而死,更让他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这些小人物之间的情谊,在冰冷的官场和艰难的任务面前,显得格外珍贵。
最终,李善德成功完成了任务,可他却看到了这背后百姓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他没有被功名利禄蒙蔽双眼,而是选择坚守自己的良心,向杨国忠直言进谏。这份在乱世中坚守正义的勇气,尤为难得。
即使我们身处困境,也要像李善德一样,坚守初心,勇敢前行,哪怕力量微薄,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暑假我读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这本书,这不仅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奇幻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坚持的励志之作。
故事围绕唐朝的荔枝事业展开,天宝十四年书的主人公一个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他突然接到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在贵妃诞辰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因为荔枝特别容易坏,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从距长安五千余里岭南山水迢迢运送新鲜的荔枝到长安,骑马都要跑十天。李善德一开始觉得根本不可能完成,但为了家人,他决定拼一把!他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试了各种保鲜方法,还画了好多路线图。
李善德在岭南遇到了好多朋友,会种荔枝的阿僮、帮忙运货的胡商苏。他们一起想办法,“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这个故事让我更懂团结的意义。最后在聪明伶俐的阿僮的帮助下他成功将新鲜的荔枝送到了长安。
《长安的荔枝》说出了不管是什么事都要坚持。李善德在身处困境中,他并不妥协,凭借着对任务的执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记得在一次长跑比赛中我中途差点放弃,因中途不小心摔倒,爬起时已被其他同学们落的很远了。但当我想起李善德的话,我忍受着疼痛咬牙坚持到了终点!虽然没得奖,但老师夸我勇敢、坚强,就算是最后一名也坚持到终点不放弃。
合上书本,我深深为马伯庸的才华所折服,他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更用文字教会了我们坚韧与智慧的真谛,正如他在书的结尾所写下的:“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