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一
《稻草人》中的人性悲歌与希望之光
翻开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一个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背后,藏着令人震颤的人性图景。这位站在田间地头的沉默守望者,用他缝制的眼睛见证着中国乡村最真实的悲欢,也折射出作者对那个时代最深切的关怀。
稻草人那双画出来的眼睛,最先看到的是老妇人佝偻的背影。她守着被虫蛀空的稻田,就像守着自己被命运蛀空的人生。当稻草人拼命摇晃破蒲扇却赶不走害虫时,那种无能为力的焦灼,恰似知识分子面对民生疾苦时的集体焦虑。叶圣陶用这个意象精准刺中了时代的痛处——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灾害面前,个体的挣扎显得如此苍白。
渔妇的故事更令人心碎。高烧的孩子与疲惫的母亲构成双重苦难的隐喻,而稻草人想要递上一片树叶的徒劳,暗示着善意在现实面前的脆弱性。特别震撼的是那个被丈夫贩卖的妇女投河的场景,月光下稻草人听见的"扑通"声,不仅是生命消逝的声音,更是传统伦理体系崩塌的哀鸣。这三个递进式的悲剧,构成了旧中国农村的苦难三重奏。
但叶圣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展示苦难。稻草人最终倒在田地里的结局,既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暗含着重生的希望。就像他在《倪焕之》等作品中展现的那样,这种"倒下"恰恰预示着新生的可能。稻草人身上体现的,正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典型心态,这种矛盾心理反而彰显了最珍贵的人文关怀。
重读这部创作于1922年的童话,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现代性令人惊叹。稻草人作为"不可靠叙述者"的设定,打破了传统童话的叙事模式;而开放式结局则给予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这种文学实验精神,使《稻草人》超越了儿童文学的范畴,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里程碑。
当合上书页,那个立在月光下的身影依然清晰。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学永远站在土地上,永远注视着普通人的悲欢。叶圣陶用稻草人的眼睛,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记忆,也留下了永恒的人性思考。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历经百年风雨,依然能照见我们内心的光明与阴影。
读后感二
守望者的悲歌——重读《稻草人》的精神启示
在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童话世界里,那个用细竹枝做骨架、破竹篮做帽子的稻草人,已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动人的隐喻形象。这个不会移动的田间守望者,以其独特的视角见证着1920年代中国乡村的生存图景,在童真的叙事外壳下包裹着沉重的现实主义内核。
稻草人目睹的三重悲剧构成递进式的苦难交响曲。老妇人“像一捆干草似的”佝偻身影与虫蛀的稻穗,展现的是自然法则下的生存困境;渔妇船舱里发烧孩子的呻吟与无力安抚的母爱,揭示的是医疗匮乏的民生疾苦;而那个被变卖的女子投河的决绝身影,则直指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叶圣陶先生用童话的清澈语言,完成了对现实最犀利的解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稻草人的"双重沉默"——作为植物制成的假人,它本就不能言语;作为觉醒的观察者,它又被迫沉默。这种设置精妙地隐喻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处境:既看清了社会病症,又找不到救治的良方。当夜风将稻草人吹倒在“直僵僵的光秆儿”中间,这个充满仪式感的结局,暗示着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的悲壮溃败。
重读这篇百年童话,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文字中跃动的良知温度。稻草人那双"画出来的眼睛",恰似文学应有的目光——既要看见露珠的晶莹,也要看见露珠里映出的苦难。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这个田间守望者的故事依然在叩问着我们:当面对他人的苦难时,我们是否也常常是“心里想帮忙,身子却动弹不得”的稻草人呢?真正的改变,或许就从承认这种无力感开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34年,与陈望道、胡愈之等发动大众语运动。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