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

读《儒林外史》有感范文

2024-10-26 10:04:02  本文已影响人 

读《儒林外史》有感范文

1. 失灵的科举
——读《儒林外史》有感

上海民办华曜嘉定初级中学 龚许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亡于清朝。它是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选官制度,更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治理智慧,不仅去除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还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们读书的积极性,选拔了不少治国理政的人才。可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怎么会失灵了呢?我想,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吴敬梓给予了我答案。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唐宋时期,科举考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唐朝的韩愈,宋朝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曾巩等文人,均是从科举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文章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本该蒸蒸日上的科举制,却在明清时期成了桎梏。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规定以四书五经命题,用八股文取士,科举的形式变得呆板、僵化,内容也多为顺应统治者,不仅腐朽空洞,对文人思想的束缚也逐渐加深。科举制,开始走上下坡路。

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吴敬梓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为抨击目标,充分揭露了它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摧残。作者塑造了几个由科举制度所选出的举人、进士形象,如匡超人,从孝顺父亲、勤奋用功的书生,活成了背信忘义的衣冠禽兽;王惠,身居高位却贪婪成性,搜刮百姓钱财,后来向宁王投降,成为叛徒,又在宁王兵败后逃匿……他们的“文行出处”有待检验。

而吴敬梓心中的真儒又是怎样的?开篇的王冕可谓是理想的文人,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慧,且淡泊名利,不畏权贵,更孝亲敬长,有仁义之心;此外,安贫乐道的虞博士,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不屑拉帮结派与小人为伍的庄绍光,在扰攘的俗世中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境界;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文的杜少卿为人慷慨仗义,乐善好施。

二者虽皆为儒生,却天差地别。真名士们不事权贵,淡泊名利,有着“悬壶济世”的理想,他们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假名士们则热衷于举业,追求功名利禄。范进中举后荒诞的表现,反映出腐儒们唯一的人生理想就是一味读书,参加科举,中举做官,以至于人格都扭曲了。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无数学子思想的摧残,让其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科举制度早已没落,我们也不用再学习吃人的封建礼教,可儒林士子们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却远没有消失。我们正身处于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代,倘若我们只是为了成绩,一味死读书、刷题目,而忽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么我们也无法推动整个时代滚滚向前,下一个在历史上不留名的周进、范进也许会悄然出现……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吴敬梓批判了假名士的虚伪,赞扬了真名士的正直。《儒林外史》让我觉得,“人”比“官”更可贵,人格比名利更可贵。科举的失灵带给我们的是一面宝贵的明镜。

(摘自《新读写》)

2. 儒林群丑的讽刺画卷
——读《儒林外史》有感

丁 洁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世人形象,揭露了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批判。

打开书,儒林群丑向我们翩然走来:他们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而是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

在书中,我读到了人的执迷不悟。周进热衷功名,考了几十年,直至须发花白,却连一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凌辱,以至于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竟然一头撞上去,不省人事;同样,范进也是痴迷科举,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受尽岳父的欺凌謾骂,他仍不改初衷,一心赴考,只为一朝成名……

在书中,我读到了人的迂腐。儒生马纯上为了“举业”空耗终生,却一而再地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至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在世,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让人出头的事,其迂腐麻木,可见一斑。

在书中,我读到了假名士的欺世盗名。如杜慎卿之流,他们自命风流,沽名钓誉,明明是趋炎附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贵之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辈,却装腔作势、故弄风雅,其言其行,使人发笑,令人憎恶。

在书中,我读到了当权者的道貌岸然。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知县汤奉,为求升官,不择手段,竟将送他五十斤牛肉的回民师傅迫害致死。

《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而且有极高的艺术境界。它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耐人寻味的故事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

《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小说的丰碑,它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一面镜子,更是一幅儒林群丑的讽刺画卷,它留给我们的是无言的揭露和深深的思考。

(摘自《初中生写作》,指导教师王明)

3. 读《儒林外史》有感
刘雨阡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首词叫《秦时月》,出现在《儒林外史》第一回。词中流露的,既有对富贵功名的淡然,也有对世人看不破尘世的无奈。

清朝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题目全部来自四书五经,对文章内容、格式有严格规定,不仅局限了考生的思路,也约束了他们的人生。特别是在晚清,吏治腐败,礼崩乐坏,世风日下,越来越多读书人不再认真读书,而是把读书当作做官的“敲门砖”。在这背景下,为了赞扬少数人的坚持,批评与讽刺世事,吴敬梓作了《儒林外史》——一部中华经典由此横空出世。

在《儒林外史》中,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如《范进中举》《两根灯草》《王三姑娘》《金陵才女》《浦郎三妻》《匡超人传》《秦淮名士》等。其中大部分的人物,都是被清朝科举考试扭曲的儒生。他们寒窗苦读十数载,甚至是数十载,不再是修身养性,而是为了金榜题名,走上仕途,获取功名富贵。而现实世界也势利到了极点,《范进中举》就是典型的例子。范进年纪已老大不小,家境清贫,历经磨难终于中了举人。起初,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后来竟然高兴到了发疯,“多亏”岳父胡屠夫的一巴掌,才清醒过来。在中举人前,别人都看不起他,他的岳父甚至不愿给他赶考的盘缠。而中举之后,他的街坊四邻一下子全都变了,他们争先恐后、络绎不绝地赶来祝贺,原来十分冷清的屋子,“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在这个片段中,范进的懦弱迂腐,胡屠户的趋炎附势、尖酸刻薄,还有邻居们的势利虚伪,被吴敬梓刻画得入木三分。

一叶知秋,通过很多像范进中举一样的细节,吴敬梓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鞭挞了那个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但在读完全书之后,我又不由地为那些读书人感到莫名的悲哀,他们大多家境贫寒,一心指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他们小时候,也一定是胸怀远大理想,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精神,一如我们的现在。但迫于现实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他们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梦想渐行渐远,最终沦为一个个“范进”们。

这种人生和社会的悲剧,在今天是否真正结束了?如果没有,要怎样努力和奋斗,才能使这种悲剧不再重演?我想,这才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老人留给我们的问题,也是我们在今天努力学习和今后改造社会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摘自《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返回读后感范文列表
  • 上一篇:《背影》读后感带解析
  • 下一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优秀范文6篇(五年级)
  • 相关推荐